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第四屆浯島文學獎散文組第三名 蚵田裡母親的容顏

發布日期:
作者: 宋夢琪。
點閱率:499
字型大小:

「我喜歡跟你在一起,爬上山巔看大地;

我喜歡跟你在一起,踏尋水路到蚵田。」 

  靜妹妹的聯絡簿上,級任老師要求模仿第八課「我喜歡跟你在一起」課文改寫。

手上正忙著第二天的祭祀菜餚,清洗著已有些兒走味的海蚵,猶豫著是否下鍋,但紫菜已泡開了,又答應靜妹妹,再作海蚵炸時,一定改成用紫菜和著海蚵的麵粉糊一起炸。她對將紫菜與海蚵混合下鍋炸的味道有獨到的鑑賞,炸或不炸呢?躊躇著,卻聽見她催促協助完成功課的要求。

實在是一心無法二用,隨口一句虎將她,卻換來她的不滿意,非得手上告一段落,跟她好好的把課本拿出來研究。

看著課本的內容,寫什麼好呢?這小妮子喜歡跟我在一起做什麼呢?

想起假日帶著他們兄妹一起爬太武山,或者跟母親到海邊拿石蚵的事,不就是她最喜歡,也最常跟我一起做的事嗎?就用這「上山」「下海」為題吧。

問她「爬上山巔看雲海」吧!?,她說:「不,爬上山巔看到的是兩顆奶奶!」爭論後,她同意寫下「爬上山巔看大地」。寫好又問「接下來這一句呢?」,回答她,就「踏尋水路到蚵田」吧!這一次她沈默的用注音寫完句子。

問她懂不懂呀,不是很肯定的搖頭,趕緊用閩南語問她,跟外婆去古寧頭海邊拿海蚵時,不是都要找水路走才能到阿祖的蚵田嗎?「喔!」小妮子很肯定的點了點頭。 

  小小孩兒,出現在北山蚵田一望無際的水路上,引來多位識與不識的蚵農幾次驚訝、讚賞與羨慕:「跟來玩?」「真真是曾幾何時,今日何日?!」「這一海域的石蚵田,在鐵敲石擊的鏗鏘中,曾經夾雜著大人呼小孩喚,但那人聲鼎沸的樣貌已久遠!」「許久以來,這一連綿的蚵田,都只有黃髮不見垂髫!」「在這深冬拿蚵時節的清冷早晨,竟然可以見到這樣一位童稚幾度出現!」

「跟著水路走!不要被兩邊高出的泥丘騙!」

有了幾次經驗,已能教導初次到來的哥哥,走蚵田裡的水路,如何保持不陷入泥漿地。

「走水路,一步踩穩再一步,不要急,踏穩了再走,就不會跌倒。」

「腳不要抬出水面走,水就不會進到水鞋裡。」

看著哥哥蹣跚的步伐,適時的告訴哥哥走水路的經驗。

「不知道該走哪那一邊,就跟著人家的腳印走!」

模仿我的語氣,要哥哥學習尋找別人的經驗。 

  約莫是清晨六時二刻,手上提著油刷用的白色小塑膠桶,到了蚵田,大人忙著用蚵鏟將石蚵剷離石條、撿蚵、洗蚵等工作,她便拿著小桶子聽候外婆、舅舅、媽媽隨時呼叫,撿拾她最喜歡的珠螺、苦螺或小螃蟹等大發現,待得大人一聲回家的指令,往往已有大半桶的收穫。

大人挑蚵擔的重量與水路的長度,顧不得她,但「跟著水路、看著前方便能走回去!」用她幾次探訪的心得,即使母親擔著心,但一個小一生已能獨自帶領哥哥從蚵田走回岸邊。 

  每年,大約過年前後的清晨,配合潮水漲退,母親算好時間,就會邀我們一起到古寧頭北山,外婆留下的蚵田去拿海蚵。北風瑟瑟,海水冰涼,踩在水路上的感覺,常令人在剎時間所有的睡意全消。母親說「現在還好,太冷可以躲在家裡。以前,還是稚童時,再冷都要出來,時常為了多拿一些海蚵,在天邊猶掛月時摸黑到蚵田工作。」

問母親「那麼小,不怕黑嗎?」,母親回答:「外公說過,黑不可怕,是看不清楚才會怕,只要湊近去看,清楚是什麼東西就不會怕了!」母親牢記四歲時外祖父講過的話。對母親而言,與外祖父雖然只有四年的父女情份,但外祖父所說過的話,卻令她奉行至今並能傳授子孫克服「怕黑」的恐懼與方法。

很難相信,父親的話在一個四歲的孩子心中,記憶可以如此深刻!

外公如何會在她四歲時就離開她們呢?「討海人,走船跑馬三分命。」母親記得外公是在一次海難中,為搶救同伴而犧牲自己性命,留下二十四歲童養成媳的外婆、五歲的大姨、剛出世的舅舅與四歲的她,還有二位曾祖,一位曾曾祖。

對迎面吹來令人流鼻水的風,與冰冷的海水,不禁呼寒叫凍,母親對於寒凍,又有她獨到的見解。「人家講,寒怕狠,快步走、使力做,就不覺得寒凍。」母親說「現在人好命,下海有水鞋可以保護腳,以前下海,哪有鞋子穿?襪子穿?能有拖鞋已是一般人家的最高享受,較富有的也不過是一雙萬里鞋!」

想起小蚵殼屑進入鞋子裡的刺痛,實在懷疑母親的經驗,赤腳走在蚵殼屑的水路上竟然不會痛?母親笑笑,「是冰到失去知覺了。」

長久以來,一直很難拒絕現採石蚵的鮮甜味,對不易久貯的石蚵,在早年沒有冰箱的年代,採那麼多的石蚵往那兒藏?用什麼方法消化大量的石砢呢?「煮蚵呀潤消北頂」、「蚵肥季節煮蚵乾、燒蚵鹹」。母親說,「有人專門做南來北往生意,蒐集蚵呀潤、蚵乾後,往北方、往內陸銷售」。「燒蚵鹹」就是他們每餐最好下飯的配料。

想起祖母過世時,姑媽、二叔、三叔都回家來,父親與兄弟姐妹難得團聚,話匣子打開,從祖父是一個說書人、喜愛「工工六六」的南管二弦,父親十三歲就以長兄的身份持家,到昔時過往的點點滴滴,三叔說「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嫂從古寧頭帶回來的海蚵,讓家裡有了鮮美、下飯的配料,常常一吃就忘了吃幾碗。」現在,回金門總要帶海蚵回台灣,正因為那還是他們回憶最深的美味佳餚。 

  採蚵季節,石蚵是外婆家裡最穩定的收入來源。母親說,「印象中,永遠有拿不完、剝不完、煮不完的石蚵,就記得整個村子瀰漫的都是蚵的鮮味、蚵殼的腥味、汗水與海水溼透的黏膩味」。

記憶中的感覺是辛酸的,母親回憶,外婆一個守寡的婦道人家,要扶持一個家的困難。

在跑日本的逃難船上,船東準備鹹稀飯分食,外婆拿碗分盛給小孩,等小孩子都有得吃了,自己卻得餓肚子。

有鄉人某,譏笑外婆帶小女孩上山工作,說女人牽牛犁田不成樣,嫌她們婦道人家種的田,非由男人種出的五穀,不願意收購。

阿舅年少時叛逆,讓外婆傷心欲絕。為讓唯一的兒子從頭開始,拿積蓄的錢到台灣購置房產,總算遷台後,阿舅能安家立業。

母親說外婆一向獨立,不願意麻煩別人,即使孫賢、孫媳孝,但到過世前都捨不得子女隨侍,只用很短的時間與世長辭、很乾淨的走。母親贊歎,是外婆也是眾子孫的福氣。

守在外婆膝下的記憶,母親講來,猶然歷歷在目。

對外婆居家操持的德性與辛勤,從彎腰削下石蚵的畫面,發現在外婆過世後,到外婆留下的蚵田拿海蚵,竟是母親對外婆深深懷念的寄託。

外婆家的蚵田,因為遷台的關係,不是分由鄰人宗親拿蚵照顧,就是任其荒疏,待外婆年老回鄉後,除了少部分還有人照顧外,因為人力外流與蚵村經濟結構的改變,大部分蚵石受到海沙沖刷淹沒。外婆過世後,阿舅請人整理出一部分的蚵石,都是長而平整的石條,返台前,阿舅跟大姨與母親說,那二畝蚵田讓她們去整理吧,那是他們對外婆辛勤一生的共同記憶。

從此,母親開始帶我們在假日踏尋水路到外婆的蚵田。初初前去,彎彎拐拐了好些路,才能走到位在最前端、距離海水最近的那畝蚵田。經過幾次後,終於能判別在眾多水路中的前進路線。

因為在最深的淺灘,不是大潮的日子,若要拿蚵便得弄溼衣褲,遇到熟識的鄉人、宗親,會跟母親說「這邊近,就這邊拿就好了,不需要到你們自己的蚵田拿,這些石蚵沒有人幫忙拿去吃也是拿不完的。」

猜想母親拿石蚵,不全是為拿蚵而拿蚵,母親沒有停下腳步在他們就近的蚵田拿。

隨著水徑,環視一畝一畝的蚵田,有人採收、照顧的石條,總是乾淨或結石累累,悠然站立。荒置的蚵田,則只留一小段石頭浮在泥漿上,因為常年沒有整理,蚵石附生各種貝類,影響石蚵的附著,在石蚵成熟的時候,很容易被魚、蝦、蟹兒打下,掉落的石蚵,或隨波逐浪,或陷入泥漿裡。沒有掉落的,隨著浪潮帶來的泥沙,一寸寸的被淹沒,終至不見石頭的影子,很容易讓人發出暴殄天物的歎息。

對於在石蚵村長大的母親,總會說「海裡永遠有吃不完的東西,只要願意親近,海永遠不會讓你空手而回。」是母親對海長養的崇敬與謝意。 

  讀著小一下國語課本第八課「我喜歡跟你在一起」的課文,簡單而有力道,發現原來我喜歡陪著母親到蚵田的感覺,是遠離工作,遠離塵囂,親近大地,一鏟一鏟都是豐收的實在,一樣一樣見識海的生物,遍地都是驚奇的對望。

我喜歡拿石蚵回家後,跟著家人搶著剝離蚵殼的工作,聽家人的對話,即使坐到屁股僵硬、腳發麻,剝到手掌疼痛,但那種在一起分享的簡單快樂,卻是工作外難得的偷閒。而這樣悠哉的氣氛,應該也就是靜妹妹喜歡黏著到海邊的原因吧。

想起,在海裡一次鸕鶿從樹林端躥出,井井然的整隊後,突然像大軍壓境一般俯衝而來、飛向廈門而去,尖叫隨著驚呼聲,才想起「是鸕鶿起床覓食的時間!」那種大與快的振撼,讓我們說了好久。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