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昭德宮之歷史

發布日期:
作者: 楊世榮。
點閱率:2,362
字型大小:

清康熙十九年(1680),設總兵於金門,金門總鎮署置於明代千戶所之署衙。康熙二十一年(1682),首任總兵官陳龍將總兵署遷至後浦東門。《金門志》,卷4,〈規制志〉記載:「金門總兵署在後浦東門。康熙間,總兵陳龍就會元許獬居改置。中建正堂,東西夾二室。西藏王命、書籍等項,東貯餉庫。翼以將裨官廳,而即案牘祠;下闢甬道,兩廊列吏、戶、禮、兵、刑、工及本稿諸房。儀門外為土地祠、材官廳。大門外為旗廳,左右蓋鼓吹亭。南開轅門,環以木欄。轅門之外,西為左營防汛廳、東為右營防汛廳。暖閣後為穿堂、為內署,耳房不計。最後繞以周垣,有曠地可闢為圃;中有嘯月軒(黃夢琳題「嘯月軒贈藍總戎詩」二首),東為東花廳,群房為箭道。」金門總鎮府於衙門之東房旁設置箭道。古有云:「君子六藝、射以觀德」;相應習武之人以習射藝之用,六藝並修,而於金門鎮總兵署箭道之東置觀德堂,奉祀蘇府王爺,為金門鎮水師之護營神,金門鎮水師官兵奉之虔誠。
金門鎮水師奉祀蘇府王爺為其軍神,蘇府王爺祖廟位於新頭伍德宮,該廟建於明萬曆三年(1575),奉祀蘇府王爺。有關蘇王爺信仰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較具代表性的由來如下:
一、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開浯恩主」陳淵率部將及十二姓來金門開疆闢土,其參謀蘇永盛與其麾下邱、梁、秦、蔡等將軍結為金蘭,竭盡心力輔佐陳淵,使得島民得以安居樂業。因功績卓著,金門人感念蘇將軍恩澤,乃建廟奉祀。
二、北宋時期的邕州(南寧)知州蘇緘,蘇緘在宋熙寧八年(1075),為抵抗交趾(越南)李朝十萬兵馬入侵,帶領全城五萬軍民奮戰,及至援兵遲遲不到,兵力憚盡,城破失守,遂舉家自盡,蘇緘以「吾義不死於敵手」的英烈氣節,以身殉國。宋神宗聞訊悲慟不已,追贈蘇緘為「奉國軍節度使」,諡號「忠勇」。蘇王爺的信仰在有清時期的隨軍裡十分盛行,一般均認為信奉蘇王爺有抵禦盜寇,保家衛國的寓意,後蘇緘被奉為邕州城隍。
三、蘇碧雲,福建同安人,生於明季天啟年間,讀書樂道,不求功名仕利,晚年移居海島,知悉潮汐海象,海上船隻均蒙指引平安。歿後於海面屢現神,出海船隻,皆隨船供奉,有遇危險,一經祈禱,屢顯神蹟而獲平安。清道光、同治年間,蘇王爺曾兩度隨邱大順號出使琉球。同治年間冊封琉球正使趙新撰寫的《續琉球國志略》,提及蘇王爺的身世,因為兩次護隨封使平安至琉球、四次護送京米有功;同治三年(1864),皇帝御賜的匾額「仁周海澨」,廣被閩南沿海百姓奉祀為海神,現小嶝英靈殿安置著穆宗皇帝御賜的聖匾。
《金門志》,卷4,〈規制志〉記載:「觀德堂內祀蘇公之神。神系同牧馬王陳淵來金門者,屢著靈跡。咸豐三年,廈門會匪傾眾來犯,神先期乩示,令各戒備,賊果大敗。被獲者供稱,在海上見沿海兵馬甚多,賊各氣奪,以是致敗。其祖廟在新頭。俗稱四王爺,兩營官兵奉之甚謹。」又云:「相傳神係隨牧馬王陳淵來者,然浯洲見聞錄謂同淵來者十二姓,獨無蘇姓」。《金城鎮志》,〈八、俗奉王爺之神〉,蘇王爺:合從祀邱、梁、秦、蔡稱五王爺,並奉有水師自湄洲乞奉之天上聖母,為清代水師營兵供奉於內校場觀德堂之神。後有營兵移防臺灣鹿港,隨營將蘇王爺神像帶去,僅餘四王,故訛稱為四王爺。今鹿港之金門館,即蘇王爺廟也。又臺南安平、臺北艋舺、淡水滬尾,各有金門館奉祀蘇府王爺,皆為清代金門鎮標兩營弁兵移防臺灣時,自觀德堂迎隨船上護佑班兵平安抵臺,後立館奉祀,以安軍心,同時成為金門老鄉信仰依賴中心。
清代觀德堂(俗稱四王爺)前,舊為內校場之閱操廳,後因水師移防台灣,宮內各姓王爺亦隨官兵移奉鹿港金門館,為金門鎮水師官兵及後浦四境共同的信仰中心。金門縣志載:「伍德宮為觀德堂,祀蘇王爺,屢著靈蹟。咸豐三年,廈門會傾巢來犯,神先期乩示,令各戒備,賊果大敗,被獲著供稱 :在海上見沿岸兵馬甚多,賊各氣奪以是致敗。其祖廟在新頭,俗稱四王爺宮,兩營官兵奉之其謹。」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清廷為剿台灣民變林爽文之亂,時奉調鹿港的金門水師,便將蘇王爺奉請安座隨船渡臺,一路平安抵達,水師官兵仰賴蘇王爺的保佑平安抵台及平亂,篤信不輟。是年十一月初,彰化縣林爽文結黨騷擾地方,彰化知縣在大墩擒匪遇害,彰化縣城失陷,朝廷從福建各鎮調度派兵渡海赴臺彈壓。隔年正月,閩浙總督常青飛咨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率領兵弁二千人,由金門飛渡前往臺灣:「正月,清廷遣水師提督黃仕簡率兵二千,由金門抵鹿耳門……」。另一路由海壇鎮總兵郝壯猶帶兵一千五百名,由北路閩安出海到淡水,南北兩路合攻。
《古蹟.歷史.金門人》一書中,對清代金門館碑文的考究,認為金門館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前既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福康安率大軍平林爽文亂時,曾充為辦公衙署,或蒙神庇亂平,乾隆五十三年(1788)分安平水師左營遊擊一員,移駐鹿港,其中必有抽調自金門鎮兩營之兵。而隨金門鎮標水師渡臺的蘇王爺並未在文獻上尋訪到建廟文獻,而在鹿港「金門館」碑記上的記載:嘉慶十年(1805)許樂三命其子,鳩眾合力整修,命名為「浯江館」,後由各地金門駐臺的水師官兵、金門仕紳及鹿港地區的船商共同出資,改建成金門館,既可供給班兵臨時棲所,亦可讓金門鄉人聚會到於此,館內供奉金門蘇王爺,是為身處異鄉的精神寄託。道光十二年(1832),水師左營鹿港游擊劉光彩見金門館頹圮失修,發動金門鎮標水師都閫弁兵捐款重建,經二年修復完成。道光十四年(1834)劉光彩所撰「重建浯江館碑記」記載:「曩者浯人崇祀蘇王爺之像,由淡越府,過鹿溪,而神低徊而不能去。卜之曰:『此吉地也,其將往留於此。』」碑文記載金門籍開臺進士鄭用鍚之捐款暨擔任總理。除了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又在咸豐五年(1855)及同治四年(1865)金門館又兩次整修。由〈重建浯江館碑記〉碑記所記載之資料可以整理出一些班兵戍臺班兵的人數,道光十二年至十四年(1832-1834)間,金門鎮標戍臺駐防艋舺營及滬尾水師營之戰、守兵人數大約為130人(不含弁將及屆滿滯留於臺之弁兵),其中艋舺營為87人,滬尾營為43人。
民國五年(1916),金門商會收購觀德堂土地置建會所,創辦學校,後殿仍安置蘇府王爺。日軍佔領金門時期充偽行政公署。勝利後充縣議會。國軍進駐金門,充金門縣政府,民國五十七年(1968)返還商會,民國六十七年(1978)重建,民國七十二年(1983)縣商會收回,改建三樓,奉祀蘇府王爺移至頂樓,廟名為靈昭殿,後又改為昭德宮,因該宮廟無管理機構,暫由浯島城隍廟管理委員會代管。每年農曆三月二十為四王爺聖誕,舉行醮慶,由四境輪值舉行迎神繞境活動。金門戰地政務時期,當時的金防部司令官胡璉見金門廟會慶典頻繁,恐勞民傷財,亦耽誤公務;而因蘇王爺誕辰為農曆三月二十日,而媽祖則為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兩宮廟迎神繞境僅隔三天,下令共同聯合舉辦遶境巡安活動。時空變化,今日的金城民眾依舊是沿用承襲當年之舊習,讓蘇府王爺與媽祖在農曆三月二十日聯合舉辦遶境巡安活動。俗諺說:「也著神,也著人。」隨著昭德宮移至金門商會頂樓,長者行動不便步履艱難因而望之卻步,又宮廟於頂樓位置不明顯,縱使遊客發現亦認為私人土地不敢進入登樓參訪,香客轉瞬遞減,致使有部分鄉親提出不與昭德宮聯合遶境之想法。遙想清代金門鎮水師都閫、弁兵暨島上百姓在此點香祈禱人潮絡繹不絕、香火鼎盛,與今之情況天地之別,不勝唏噓!
《臺灣民眾信仰中的兩性海神》一書中,經訪談及文獻資料的探討研究認為「蘇王爺」是在海上指引明燈方向的海神。金門島四面環海自然形成與大海有密切的關係,廣泛信眾認為蘇王爺是護佑海上漁民與商旅航行船隻平安的保護神,乃至成為金門鎮水師的護營神;福建惠安縣的象崙(上崙)伍德宮、惠安縣崇武鎮大乍村伍德宮、晉江巿東石鎮萬德殿、南安巿水頭村下貝護龍宮等,都是以金門新頭的伍德宮為祖廟,但根據筆者研究,這些宮廟便是清代金門鎮水師左營分防水汛位置;金門水師鎮標左營分防水汛有董水汛:大嶝、小嶝、董水三汛,晉江深滬水汛:轄有烏潯、永寧、東店等小汛,晉江祥芝水汛:轄日湖、蚶江、後渚、徑邊等小汛,惠安崇武水汛:轄大岝(大乍)、獺窟(上崙)、臭塗(赤塗)、下垵等小汛,惠安黃崎水汛:轄小岝、輞川、峰尾、沙格等小汛;隨著金門鎮水師分防水汛的駐劄,蘇府王爺也隨其分靈至福建沿海之晉江、惠安、蒲田等地,成為金門鎮水師分防駐劄官兵及當地百姓的共同信仰。金門神明之祖廟大多來自中國大陸,而大陸眾多蘇府王爺的祖廟卻來自金門,此為金門蘇府王爺信仰傳播特殊之處,而觀德堂作為金門鎮水師守護神之廟宇,隨金門人及金門鎮水師的傳播無遠弗屆,「昭德宮」是金門重要的宮廟且具有高度價值的歷史文化資產。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