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落番文化與出洋客的故事

發布日期:
作者: 榛兒。
點閱率:3,040
字型大小:

金門「落番」文化
對許多臺灣人而言,「落番」是陌生的名詞;但對某些金門人而言,這是他們家族長輩經歷過的真實歷史。
從19世紀末起,為了消化中國東南沿海多餘的勞動力,年輕人離鄉到東南亞(南洋)謀生,這些人被稱為「出洋客」或「番客」;又因其前往南洋「番」人之地,故稱為「落番」。屬於福建省的金門,也有不少人加入這個行列,他們先到廈門,再輾轉搭船到南洋。如同「唐山過臺灣」般的艱難,出洋客也有「六亡三在一回頭」的諺語,意即每十個出洋客只會有三個人成功,風險甚大。這是早期的落番。
到了日治時期,金門許多男丁也選擇這條路到南洋避兵役。家裡長輩擔心這些孩子從此回不了家,又或是命斷異鄉無人傳宗接代,多半會讓他們在金門先成親,甚至讓媳婦懷上孩子後才離開。若來不及生孩子的,就會為他領養個孩子以便延續香火。
不同於今日的自主移民,出洋客有的是目不識丁的低階族群,但也有讀過私塾書懂四書五經會寫書法之人。他們受中華文化薰陶成長,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但長到十幾歲後,便被迫離開家庭原鄉到南洋討生活。有的一心打拚待功成名後才衣錦還鄉;有的戰事歇息後就即刻返鄉與家人團聚;但也有人壯志未酬窮酸困苦客死異鄉。
離家的年輕人最開始生活的地方必定是同鄉聚集之處,也就是所謂的中國城Chinatown。到新加坡的華人多數來自福建,其中又以金門為大宗。金門的出洋客多半是年齡相近的同宗一起離鄉,因此,在新加坡的中國城有「金門會館」。這裡是他們相互照顧取暖、交換生活和家鄉資源訊息、保留原鄉文化情感不被異國同化的重要場域。
在異鄉討生活極其不易,最容易上手的便是不需要技術的體力活,尤其是到碼頭當搬運工,也就是所謂的「苦力」。
新加坡(星國)是馬來半島尾端的小島國,從港口進來的大船得到紅燈碼頭換成小船才能駛進新加坡河。此時,就要靠苦力們幫忙卸貨。薪資論件計酬,苦力每搬完一件就領一支木籤,最後以木籤數量來換取當天的薪資。
每天一早,他們聚集在駁船碼頭附近等待被點工搬貨,五腳基(亭仔腳)和市集裡其他苦力則挑著扁擔賣些簡單的餐食。苦力們餓了便依著攤販就地蹲食,有時以一塊豆腐一碗湯水度過一餐。可以想見,靠體力賺錢的苦力們,幾乎是整天餓著肚子工作。一小方能躺之處是他們的居所,一個小方箱裝的是他們所有的身家,生活困苦卻仍省吃儉用只想攢錢寄回家。某些勤奮聰明又幸運的華人後來甚至賺了大錢(開銀行或船運公司),衣錦還鄉買地蓋房讓父母家人過好日子。由於常年居住在南洋,此地受西方殖民文化影響,回金門蓋起的新房與傳統閩式建築規制並不相同,通稱為「洋樓」或「番仔樓」。其中又以陳景蘭洋樓及水頭得月樓最為人知。金門國家公園在金水國小有展示「落番」和僑鄉文化的故事。
金門「出洋客」的故事
外子家族某個長輩便是為了躲避日本兵役的出洋客。落番前在金門娶妻生子,家人一心等待長輩落番歸來。無奈媳婦與孩子雙雙因病早逝(鼠疫),長輩的父母只好為他領養一個孩子,以便傳宗接代。本以為金門戰事很快平息,不料一拖再拖無法返鄉,加上妻兒雙亡心灰意冷,只好在南洋續弦。
這位長輩我見過幾次,可說是忠孝節義之人,令人十分敬佩。
長輩在金門的妻兒雙逝,即便他後來續弦,仍常帶著南洋的妻兒與前妻的娘家往來,把他們當家人般稱呼與照顧。長輩接連生了九個孩子,生活極其窘迫,多年來只要一有積蓄,便寄回金門孝養雙親。長輩的父親晚年臥病在床不良於行,長輩每次回到金門,便會親自為父親清理穢物、按摩、餵食、聊天,為他推輪椅到外面散步。
長輩年輕時有練國術身手矯健,當碼頭苦力時,有次搬到化學物品不幸傾倒,為了救自己的堂兄,不惜奮力推開他們,反讓自己被化學藥劑灑了一身。孩子們見到全身被藥劑侵蝕泛白的父親,擔心從此失去家庭重要經濟與精神支柱,個個哭得肝腸寸斷。長輩膝蓋被腐蝕爛了一大塊,住院好幾個月才好。
早期許多苦力思鄉時會吸食鴉片解悶,長輩並未染上這樣的惡習。退休後也很少和樓下的老人談論是非。小時候讀過私塾,最愛的休閒娛樂是寫書法,每日數小時不輟,還曾參加過臺灣書法比賽得過長青組佳作。
在星國時,只要有金門的消息,他必然認真傾聽;有機會接觸到《金門日報》時,更是一看再看不願釋手。據長輩的孩子們說,幾次陪他回到金門,神情完全不同於在星國。長輩平日的氣質剛正嚴肅,不怒而威;但回到金門時,表情溫柔和善。五指不沾陽春水的大男人,竟還會幫孩子們放洗澡水,這是在星國生活時從未有過的事。他總是記得街坊鄰居住在哪裡,熟門熟路地穿梭巷弄,找到童年時的玩伴聊上一整天,彷彿仍是年少身。
二戰平歇後,孩子也逐漸長大,中年時曾有兩次打算舉家返金定居。甚至到了八、九十歲時,還想落葉歸根回金度餘生,期盼身後能長眠他最愛的故土。後因醫生勸阻而作罷,不久即以92歲高壽於星國辭世。筆者最記得長輩用書法抄寫白居易《燕詩》,此詩暗喻父母辛勤照顧子女長大後,卻遭子女離棄的悲哀,可見他內心最大的遺憾是無法回鄉孝養父母。對他而言,即便他在星國已有家庭妻小,已於此度過70年絕大多數的人生,但只有金門,才是他心中唯一且永遠的家。
如此忠孝節義重情之人,另一半也是備受家族稱讚的賢內助。長輩續弦的太太也是華人,每次長輩返金探親,星國的妻兒們總會擔心他拋家棄子從此再不回來。有次長輩甚至滯留金門長達一年。沒有男人依靠的婦女,無法獨立扶養九個孩子,只好將孩子分別寄放在親戚朋友家幫忙養。除了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與求學外,為了多賺點錢,還得幫餐廳摘採豆芽菜、帶著孩子做蛋捲賣錢。長輩的爸爸到南洋探訪時,對這個賢慧的媳婦讚譽有加,光是蛋料理就能有多樣變化,福建菜和糕點更是拿手好吃。今日家庭獨養一子便感壓力沉重,可長輩家生養九個子女,沒有人輟學變壞,至少讀到初中以上。而孩子們也很懂事上進,小學起便會利用課餘時間挨家挨戶賣東西補貼家用,大一點想讀書也不敢多要求,都靠自己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十分難得。可惜長輩的太太因年輕時過度勞累,六十七歲便肝硬化癌逝。子孫們未能及時孝養,每每提起總會悲嘆哀怨。
筆者從未見過如此敦厚有禮緊密又孝順的大家庭,可見父母的身教是最好的榜樣。長輩對孩子的教養嚴格,九個孩子即便各自成家立業,家族人數三十餘人(今已四十餘人),每週日必定在從小長大的「組屋」相聚,數十年不輟,直至父母仙逝、組屋被政府收回為止。手足們長年緊密的相處,情感濃厚極為團結,而且他們如同長輩一樣極為孝順,街坊鄰居都稱羨長輩是好命人,到樓下剪個頭髮都有子孫簇擁陪伴,真可謂苦盡甘來。他們的知禮大方也遺傳到父母,每有臺灣家人訪星,九個孩子和配偶十數人會到機場接送,還會被熱情款待如同上賓,最後還帶了一大堆禮品返臺。平時他們也常噓寒問暖,重情重義,愛屋及烏,有關臺灣的一切他們都極為關心,聽臺灣歌看臺灣節目,第二、三代也會回金門或臺灣走走。
一棵樹有了穩固的根本,才能長得枝茂葉繁;枝葉彼此緊密相連,才能共同抵擋狂風驟雨。藉著呂誠絢先生家族不忘本的感人事蹟,印證世間真實存有善美的價值,並能隨著家族繁衍而傳承。這也是長輩留給子孫最無價的傳家之寶,十分值得紀錄與學習。
生在承平時期的我們,生活富裕交通便利,通訊軟體能同步跨國影音聯繫;不同於當時的出洋客,也許一錯身便永久失了連繫,沒有音訊生死未卜,讓兩地彼此懸念,焦慮煎熬萬分痛苦。因此,有空多陪家人相互問候,讓關愛的善意永不中斷。此外,全球化各國互動頻繁,出國旅遊留學工作或是移民已是平常不過的事。在文化衝突、融合或同化的過程中,除了尊重多元文化和個人選擇外,「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是身處異國者在心中必須時常響起的問句,藉此提醒自己「不可忘本」。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