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你所不知道的「麻將」故事

發布日期:
作者: 林保淳。
點閱率:654
字型大小:

自從民國初年,若干學者在對「麻將」既恨又無法扭轉一時風氣的情況下,姑且將之命名為帶有點嘲諷意味的「國粹」,但也無異等於麻將從輿臺皁隸的世俗遊戲,一朝躍升成為足以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技藝之後,144張的麻將,人人搓摸、處處碰和,已經廣泛流行於全世界的華人圈中,甚至還一度風行美國,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新興遊戲。
其實麻將不一定只有144張,而且也未必是餅、萬、索、風、花五種名色,而且玩法隨著地域的不同,各有各的遊戲規則,台灣牌、廣東牌、上海牌、四川牌……,可謂花樣百出,蔚為大觀。
據學者考證,「麻將」是從唐代的「葉子戲」、宋明的「馬吊」一路發展下來,到晚清時期,才逐漸定型下來的。中研院的學者陳熙遠有一篇長文,作了相當紮實而深入的考索,有興趣的人可以參看。
「麻將」有「麻雀」、「馬將」等不同的別名,究竟是如何取名的,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精好此道的人,只知道隨俗規而搓摸,四方角勝,作為遊藝之具,當然無須去深究原委、明其源流。但是,「知之者」雖不如「好之者」、「樂之者」,能夠多了解一點「麻將」背後的發展故事,當我們在摸搓之際,悠然神往一番,也未嘗不能體會若干「知性」的樂趣吧。
陳熙遠教授認為,「麻將」是中國大傳統與小傳統充分融匯而成的一種遊戲,「它們由於極具感染力,從閻閭、閥閱到閨閣,竟得跨越階級、身分與性別的藩籬,風潮所至,幾成眾樂同歡的全民活動」,這當然也顯出了中國的「國民性」之一斑,究竟是優是劣,就是眾說紛紜,莫可究詰了。
「麻將」源於「馬吊」,牌張中的餅、索、萬,都是與錢有關的,博戲的主要目的,絕對不可能是純娛樂性的,有輸有贏,當然就與錢有關,餅就是銅錢、索是成串的銅錢,萬則是更多的銅錢,「阿堵物」的氣味相當濃厚,而早期的「馬吊」,上面常繪有《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這些人佔山為王,又不免四出劫掠,也莫不與錢財有關。這對「喻於義」的君子來說,自然是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一染此習,不僅個人會身敗名裂,甚至導致國破家亡,明末的學者如顧炎武就索性將明代滅亡的罪責,歸咎於當時的士大夫沉迷於「馬吊」之中。
「麻將」盛行於晚清,由南至北發展,從市井到朝廷,只需四人齊聚,就可以圍城而戰,幾乎遍行整個中國,許多知名的學者,也都精好此道,如胡適雖認為「麻將」是「鴉片、八股、小腳」之外的「第四害」,可也曾經是「麻將迷」,不止一次在日記中懺悔過。
「麻將」從「馬吊」演變而來,卻各有各的遊戲規則,非精於此道者,恐怕一時很難進入狀況,因此,從明末開始,就有專門教授這項技藝的「馬吊學堂」、「麻將學堂」,各種如《十六張麻將必勝法》的書籍,也應運而生。撇開「運氣」、「手氣」不論,這些技巧倒也是從實戰經驗中歸納而出的,未必沒有他們的一得之愚,但是,恐怕多數的人還是在親自下場搓摸,熟能生巧後自家體會出來的,此所以每個人打牌的風格,都各有其「慣性」,而也從這些「慣性」中,可以略覘其「牌品」與「人品」。坊間傳說,丈母娘挑選女婿,最佳的試探手段,就是找對方打幾場牌,就是這個道理。
「麻將」與「馬吊」最大的不同,是「馬吊」是紙牌遊戲,是可以「無聲」進行的,而「麻將」則是立體雕刻的方塊。據說當年慈禧太后酷愛打麻將,有外國公使夫人,還特地仿照了麻將的牌張,製作了一副「麻將撲克牌」,進獻給老佛爺。「麻將」在進行遊戲時,既可以用手指摸探出牌張,又可以劈哩嘩啦作響,「有聲」的運作,常是嗜打麻將者最大的樂源。方城之戰一旦開啟,推牌砌牌、碰胡之聲四起,隆隆砲聲,遠近都聞,噪音頗大,在「麻將」仍列屬禁例時,警方就常循聲而至,處以裁罰。因此,當時有人發明了以塑膠套上牌張的方式,以降低音量,晚近又有人發明了電子麻將,以影像代換,但總會讓人覺得隔靴搔癢,意猶難盡。
「麻將」的花色,除了餅、索、萬之外,主要的是「風」(東南西北中發白)與「花」(春夏秋冬梅蘭菊竹)。在民國初年全國風行打麻將之時,有不少人認為麻將的銅臭味太重,未免過於傖俗,而且只是純遊戲,未能產生「寓教於樂」的效果,因此,就有所謂的「龍鳳公侯將相牌」,將「萬」字牌改成「品級」;也有「五穀麟鳳牌」,除了區分「級」、「品」、「功」外,還有32張花牌、有「四官三公」、「五爵五常」等古代官爵名色。當時上海《警鐘日報》更提出〈馬將軍改革議案〉,將「中發白」改成「專制、立憲、共和」,「東西南北」則改為「農、工、商、兵」,而「餅」、「索」、「萬」則分別列有亞洲、歐洲、美洲的各9個國家名稱;「花」則改為「地球、五大洲、五大洋」,此外還有「汽船、鐵路、電線、印字機、輕氣球」等新穎的科技發明,這顯然就是依仿清代的「陞官圖」遊戲,將朝廷各部會的官員,分文武兩途開列,企圖讓玩遊戲的人,也能熟知世界大勢。這用意不為不良善,就好像有人將從1到9的餅、索、萬,全部改成英文字母一樣,但是卻過於複雜,反而失去了遊戲應有的趣味性,因此全都成為了歷史的陳跡。
當時的「改良方案」,其實是五花八門,而且往往與政治,乃至個人的宣傳結合在一起。1925年,北京政變後,段祺瑞主政,成立「善後會議」,取消《臨時約法》,就有人特製了將「風」字牌改成「北京善後會議」(白板依舊),而且將「花」牌寫上「限制社團」、「廢督裁兵」的政治主張。當時京劇名伶梅蘭芳紅透半邊天,也有人特製了以梅蘭芳最拿手的戲碼,刻上「遊龍戲鳳演劇」,為其廣加宣傳。
「麻將」在中國的流傳,可以說「漪歟盛哉」的了,但是,認為其足以「玩物喪志」的觀點,始終都還是存在的;因此,儘管各式各樣的麻將牌雖是五花八門、洋洋大觀,卻很少有人將其視為通俗文化的珍貴遺跡,一般以歷史文物為收藏重點的博物館,更是以其「不登大雅之堂」而摒棄不收,於今視之,未免讓人有暴殄天物之嘆。
反倒是麻將東傳於日本之後,不但迅即受到日本玩家的歡迎與喜愛,發展出自家的規則及「飜數」計算方法,更將「打麻雀」高抬到「健康運動」的地位,經常舉辦各類型的比賽,各縣市都有「麻雀聯盟」,也分成各種等級。日本的「雀士」是被目為專家的,其職業也與「棋士」般,備受尊重,反觀海峽兩岸,至今仍擺脫不了「賭博」的惡名,認為愛好此道者,都要背負上「好賭之徒」的罪名。
愛屋及烏,日本人對「麻將文化」的重視,也是最具有前瞻性的。1999年,位於日本千葉縣夷隅市的「麻將博物館」,隆重開幕,收集、保管了世界各地頗有價值的麻將牌約3,000副,其中最著名的「鎮館之寶」,是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五彩螺鈿牌」。這是由牛骨配上黑檀木精工雕製而成的,牌背是五彩螺鈿(螺殼)薄片鑲嵌的梅花圖紋,既俱有歷史意義,又是精美的手工藝術產品,據估價值高達2億人民幣。「五彩螺鈿牌」是溥儀最鍾愛的一副麻將,在被驅離故宮後,流失在外,後來為日人野口恭一郎獲得,愛逾珍寶,甚至特地為它蓋了一座博物館庋藏。野口恭一郎臨終遺願,是將這副麻將完璧歸趙,還給中國。目前已歸還中國,藏於成都博物館。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博深,歷代無論是任何階層,都曾創造出許多精湛的藝術成品,但文人雅士的作品,較受到重視,民間遊藝的玩意,顯然就較乏人關注,麻將雖是小物,但承載的歷史、文化意義,卻是相當深沉而厚重的,國人不懂得自家珍惜,卻往往在外人居為奇貨後,才嘖嘖稱奇,禮失久矣,而不得不求諸於野,這無寧是真的值得檢討的。所幸近幾年政府對傳統文化是越來越重視了,就是麻將小道,也有多處城市設有小規模的麻將博物館,總算是急起直追的了。
中國是麻將的發源國,全國幾乎沒有不打麻將的地方,據說四川人最普遍的流行娛樂,不是喝茶,就是打麻將,近年四川的黃峨鎮新蓋了一間號稱全世界最大的「中國麻將文化博物館」,有興趣的玩家,倒是不妨前往一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