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座島嶼.一座城」:公視紀錄片拍攝有感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2,419
字型大小:

2018年夏天,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婁雅君來信,提到他們團隊想拍攝一部金門僑鄉建築的紀錄片,並希望我協助安排金門、新加坡兩地的拍攝計畫,來記錄這一段史詩般的大歷史與小故事。
我嘗試讓臺灣公共電視台了解:為何百餘年前在這座貧困的小島的人們,有這麼大的勇氣向外拚搏闖蕩;又是甚麼樣的機遇,讓他們在海外陌生的環境中,謀求生存;幸運致富的僑民又是抱持著何種信念,持續不斷地將匯款寄返祖鄉,興建大厝或開辦學校;而這些南洋殖民地的物質文明又是通過何種模式影響了金門,留下一座座異國情調的洋樓……。
但如同大家所理解的新加坡人文化性格,他們凡事按照規矩來,一切要精準,因此劇本要拍甚麼、採訪主題與取景為何、回答甚麼內容、需要多長時間等,都必須要事先提出規劃,且經過反覆的溝通,得到允諾才能往下走。這些協調極為繁瑣,不會因為你與他們有私交而打折。終於,2019年2月,疫情爆發的前夕,我和公共電視團隊來到新加坡,展開用影像記錄著移民的歷程、會館的功能、僑商的成就、苦力的處境、落地生根之後的生活等主題之計畫。這些採訪,得到了新加坡金門會館的大力協助。
經營新加坡河遊船的方耀明,安排了一艘船,航行於新加坡河及蓄水池上,望著紅燈碼頭、石頭內的直落亞逸盆地,講述了昔日駁船業的金門人故事。我可以感受到,現在事業有成的他,腦海中應該是不斷浮現父執輩與他自己青少年時期、那個艱苦但充滿樂觀的情景。新加坡河口已經是全球城市的繁榮景象,高樓夜景與香港島一樣,光彩奪目。但是,在不到半個世紀之前,這裡是多數南渡金門人落腳的地方,在租來的五腳基店屋樓上苦力間的移民,背負著金門親族的期望,懷抱著出洋夢,棲身在河口討生活。耀明兄的述說,帶我們回到新加坡的舊時光,也看到了現代化的巨大變遷與兩三代人的打拚精神。
金門會館第一副主席陳篤漢回顧了金德隆創業的歷史,從祖父陳仲命、父親陳普地到他及下一代的手上,如何迎接著時代的變遷,並做出前瞻的布局及適當的調整,尤其是2014年以後石油價格不穩,影響了鋼索、鑽油平台產業,他如何思考對策,克服挑戰、開創新局。訪談中,陳篤漢也憶起自1980年代起,在父親的帶領下,一路參與會館事務,從財政、信託人到第一副主席的事。1980年代,他首次返回金門陽翟,設立「陳普地獎助學金」,近年來也多次率團返鄉親善訪問,對金門情有獨鍾。細細道來,充滿著金門情。
金門會館蔡其生主席的訪問也非常精采,他在他的德華工業總部接待大家,並接受拍攝。當我們問到:「金門人的特質是什麼?有何特殊的經商之道?」蔡主席的回答深富智慧:
「如果說金門人的特質是積極進取,敢於打拚,也不完全是,其他華社人員也具有同樣的品質,這基本上應該算是所有海外華人共同擁有的精神。就因為具有這樣的品質,東南亞華人才能在經濟上佔有一席之地,發揮主導作用。金門和新加坡都是海島,也許是因為相似的地理條件,金門人來到新加坡比較容易適應。早期金門人大都從事與海相關的行業,……金門人也不僅僅限於此,各行各業都有成功的典範。金門人出了四任中華總商會會長:林蔭華先生(機械製造),黃祖耀先生(金融),張松聲先生(海事),我本人(工業及物流)。早期父輩們從金門過來,像我父親,大都沒有專長,靠著積極進取的精神,努力工作,擴大人脈,遇到不同的貴人,進入不同的行業,勤勤懇懇,誠信努力,行行出狀元。總體來說,做生意的畢竟還是少數,但即使那些不當老闆的人,也通過勤勞工作,安居樂業,並且有能力回饋家鄉,照顧親人。」
我在長期的研究過程,深受他們的影響。華人移民及其後裔,傳統又創新。一座島嶼(金門)與一座城(新加坡)的連結,值得我們好好去了解。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