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散而不離:巴生楊海滄家族的事蹟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770
字型大小: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金門,海外移民蔚為風潮。出洋是脫貧致富的捷徑,那些僑匯返鄉興建的大厝或洋樓則是見證,讓一個又一個的窮困青年懷抱著出洋夢。在官澳這樣的漁村,楊鑽石、楊瑪瑙、楊誠清等三兄弟也不例外,他們連袂南渡,在馬來半島雪蘭莪的巴生港落腳下來。
初到巴生時,三兄弟以打工謀生,也彼此照料。但最小的弟弟誠清因故回金門,剩大哥、二哥留在巴生。他們勤奮工作,稍有積蓄開始做點生意,也將所得匯回金門給父母親及弟弟。隨後不久,在海外的兩兄弟也返鄉娶妻生子,隻身再返南洋打拚。1912年,楊鑽石在金門的妻子為他生下了兒子楊海滄,但三年後妻子病故,他在南洋再娶一位娘惹(nyonya)--父親是華人、母親是馬來人的女性。
楊海滄的官澳童年,就是在父親遠在南洋、母親不在而由堂祖嬸撫養長大的歲月。在巴生金門會館所藏一份1966年的特刊中,記錄了楊海滄自幼清苦、勤勞、聰慧的故事。「氏三歲見棄慈母,而眾親又遠適海外,形單影隻,孤苦無依,賴堂祖嬸撫養,長大成人,賦性聰慧,活潑伶俐,髻齡助堂祖嬸農事,並幫牧牛,時堂祖嬸為一寡婦,家境清寒,相依力作為命,甘苦如飴。」
這樣的環境孕育了一個人的堅毅性格及努力不懈的動力。1927年、15歲的他,決定離開金門到巴生投靠父親楊鑽石,並在父親的安排下進入私塾就讀。18歲時,轉而從商,任職於金振和枋廠。當時,巴生的木材產業相當興盛,從俗稱「枋廊」的木材加工廠(火鋸廠)到製作木炭的炭窯廠,都有不少金門人投入。在巴生一帶,金門的店家商號喜以「金」字冠名,一眼便可知是鄉僑經營的產業。楊海滄珍惜這份工作,「在職勤謹負責,慎言力行,處事精明幹練,眼光遠大,深得東翁賞識,寵信倚重,由什役而總務,而外經理,蓋持籌握算,特具貢獻,其受董翁擢升,實良有以也。任職凡二十五載……」。
從底層做起的他,深受老闆信任,一路爬升。1956年,他辭去金振和的經理工作,自行創業,創立「振豐公司」於巴生港口新村,經營炭窯、木柴、地基柴等批發。經過數年的經營,「在氏長才善賈之下,獨具慧眼,億則屢中,信孚卓著,生意興榮,奠下今日輝煌成就不拔之基,蜚聲南域。」他也被譽為巴生木炭業權威,備受推崇。
除了生意的成就外,楊海滄也熱心參與華社的公共事務,「為人豪爽、慷慨仗義、誠篤謙恭、和藹可親,極愛護同鄉親朋,喜為人排難解紛,凡事從公處理,人多感戴,尤熱心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當仁不讓,為巴生金門會館發起人之一,被擁戴為金門會館首任主席,連任二年。」也就是說,在1946年12月20日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成立之際,楊海滄是關鍵的倡議者之一,也是當時巴生金門社群的領導人。不只如此,他也歷任金門會館交際、浯聲協進社總務、中華女校副董事長、華僑中學(濱華中學前身)稽查、華商公所執委、濱海俱樂部執委、浯聲協進社社長等職。我在1950-60年代新加坡《南洋商報》查找到不少有關楊海滄捐款的資料,也注意到他被推選為星洲官山社(官澳人為主的鄉團)名譽社長等要職,足見德望孚眾,得人愛戴。在官澳的楊氏祖廟碑記中,也有楊海滄奉獻紀錄,身在南洋卻不忘本。楊海滄的妻子黃甘蜜(出生於吉膽島,祖籍西園),亦為金門人,賢德莊淑,兩人育有四子五女,均得到很好的栽培及發展。1995年,楊海滄辭世,葬於巴生中路福建義山。
楊海滄的孫子、現雪蘭莪金門會館青年團主席的楊質煥提供我一張1930年代的老照片,三位青年充滿朝氣地站在一輛汽車前留影,其中一位就是車主楊海滄。質煥說:「我爸(楊榮耀)告訴我,1930年代,當時全巴生只有3輛車,阿公的車是其中一輛。」從貧困的官澳少年到富甲一方的巴生木炭鉅商,楊海滄創造了自己的時代。他的家族迄今仍經常返回金門,散居而不離心,令人敬佩。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