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海角七號」看兩岸文化差異

發布日期:
作者: 施志勝。
點閱率:623
字型大小:

「海角七號」這部電影掀起的觀賞熱潮席捲全台,國內票房已經突破新台幣四億元;日前在松山機場候機返金時,幾位鄉親打招呼的開頭語就是「你看了海角七號嗎?」這部片子在台灣如此叫好又叫座,是它那濃濃的本土味與貼近現實生活的題材,引起觀眾共鳴。在國外則是未演先轟動,繼拿下日本亞洲海洋影展首獎後,日前再獲第二十八屆夏威夷影展劇情片類最佳影片獎,預判其海外票房一定也會非常亮麗,為低迷的國片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

「海角七號」大賣,讓導演魏聖德一夕爆紅,也惠及參與該片的幾位演員,通告、演出費源源入袋;另者,以該片作號召的週邊商品如唱片、T恤、道具……等,也在網站及市面上販售;到該片拍片地點屏東墾丁的遊客比往常多了二、三成。這股「海角七號」現象也延燒到網路上網友們的論戰;日前瀏覽某網站,有從網路下載觀這部片子的大陸網民(大陸尚未上映)及台灣網民的留言,或者對彼此觀點不同之回應與論戰;這些網友身分(大陸或台灣)真假難辯,因此有些流於情緒或意識型態尖銳對嗆之詞,真實性存疑,但是從一位上海年輕留言表示,這個片子太膚淺,片中充斥粗俗方言還夾雜髒話,他不理解為什麼在台灣會如此熱賣?

事實上,生活背景的差異以及用什麼角度來看這部片子,就會有不同之論點。在台灣來說,如果不是閩南語系族群之觀眾,尤其在一些極具「笑果」的對話,大概只能看著字幕跟著那些聽得懂的人笑,難以體會閩南語的原汁原味與蘊含的笑點,更何況是大陸觀眾。所以,兩岸雖然同文、同種,但是由於不同的政治制度、社會型態、生活背景……,分隔近六十年所造成彼此民族情感疏離,以及文化認知與價值觀之差異,也從對一部電影的感受不同而顯現。

兩岸開始交往、交流以來,大陸民眾對台灣人的印象來自返鄉探親的老榮民(眷)、台商及觀光旅遊的台胞,因此他們對台灣的看法,在「反台獨」的政治立場上是一致的,但對台灣人的觀點,卻因人、因地而異;以台商言,內陸比較窮困的省份,歡迎台商投資,自然熱忱相待;但是現在幾個經濟發展得不錯的城市,對待台商態度差異極大,例如上海人,許是有他們在地之優越感,所以看不起外地人(包括大陸人),視外地來的人為「鄉巴佬」,對台商的印象似乎也不太好,所以稱台灣人為「台巴子」或「台包子」,都有輕視、貶抑或譏諷的意味。

兩岸人民雖然都使用中文與華語,但是我們對簡體字怎麼看都看不習慣,有些單字如果不是整個句子看下來,可能就搞不清楚那是那個字,例如沈澱的「澱」他們寫成「淀」。另者,在日常用語方面也存在著差異,例如我們說「馬上」,他們說「立馬」;聽到感謝或道歉的話,我們說「沒關係」,他們說「沒事」;我們說「數位相機」,他們說「數碼相機」,這些都還能意會,易通、易懂。記得有次在廈門某房地產公司的辦公室洽談事情,那位女職員問我有沒有帶「優盤」(音),不解其意,他又問有沒有「移動硬盤」,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後來她在電腦插孔處比了一下,表示要下載資料給我,才搞清楚「優盤」或「移動硬盤」是我們所說的「隨身碟」。再如,同是閩南語族群,你拿「霧煞煞」三個字給福建的閩南人看,他必一臉看不懂的表情,當你以口語唸出後,他頓時大笑,因此,這些差異不是三兩天可以融合或磨合的。

「海角七號」在台灣爆紅,在不同年齡層或從不一樣的角度、看法雖各有不同,觀眾卻都能同聲一笑。但是像上海那位在網路上留言的年輕人,對片中茂伯「我是國寶」,以及馬如龍「我是代表會主席,我最大的興趣就是吵架、打架、殺人、放火」,絕對無法體會出那些令人發笑的「元素」,這就是文化背景不同產生的差異;那一天,如果大陸的觀眾都能看得懂「海角七號」,人與人的關係自然就拉近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