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說膎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邦祥。
點閱率:2,398
字型大小:

「膎」的讀音歸納之後只有兩組,一組讀「ㄍ」,一組讀「ㄒ」,讀做「ㄍ」的「給」、「鮭」,這是來自於古代注音的「譬若」,可以說「給」、「鮭」是「膎」的異體字,因為字音相同、相近,而字形不同的字。
至於讀做「ㄒ」的一組,就是目前要探討的重點。我在10月15日的〈說膎之一〉中就指稱:「……作者用臺灣閩南語白讀音多讀為K-聲母,倒不如說上古音和中古音的不同。而事實上這就是語音顎化的現象,所謂語音顎化,就是指輔音受高元音的影響,而趨向舌面音的發音特徵。例如:ㄍ、ㄎ、ㄏ之後緊接著ㄧ或ㄩ,就會顎化成ㄐ、ㄑ、ㄒ的讀音。(我們如果細細比較:家、街、九、基、缺、邱、去、琴、孝、欣、香、興等字的閩南語未顎化或輕微顎化讀法,和國語注音完全顎化的讀法即可清晰分別。)
依照上面文引文,得知今日注音發「ㄐ」的音,古代發作「ㄍ」,例如長江的江,閩南話讀做kang,是ㄍ的音。今日讀做「ㄑ」的音,古代讀做「ㄎ」,今日讀做「ㄒ」的音,古代讀做「ㄏ」,我們似乎很習慣,將ㄐ、ㄑ、ㄒ,一對一的對應ㄍ、ㄎ、ㄏ。所以膎音「ㄒㄧㄝˊ」該對應「ㄏ」啊,殊不知「ㄒ」也可以對應到「ㄍ」。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編輯韻書的人,有些收字比較寬,有些收字比較嚴所使然。其實從上古音到中古音到近代音,它發展變化的速率,並非一蹴可幾的‧它是幾百年語音演變的脈絡,這些聲韻學家只是快速地用幾個簡單的符號,來呈述語音的演變歷程。
中古漢語(隋唐時期)是還沒有ㄐ、ㄑ、ㄒ這三個音,是到明末至清朝之間的某一個時期語音的發展,原本讀ㄍ、ㄎ、ㄏ的字,要是後面接了ㄧ或是ㄩ的音,就變成了ㄐ、ㄑ、ㄒ的音。如果要舉例的話,最好是比較同一個字國語(普通話)和閩南語、廣東話、朝鮮話、越南話的讀音,因為除了國語,後四者都保留了中古漢語的讀音。
「見」、「溪」、「群」、「疑」是舌根音,鼻音的「疑」這個聲紐,在今天變成零聲母去了,但還保留在韻尾當中,所以在注音符號中就只有「ㄍ」、「ㄎ」、「ㄏ」了。再說ㄐ、ㄑ、ㄒ呢?它是舌面前顎的塞擦音,照穿神審禪如果擬為舌面前顎的塞擦音,它就是我們今天的ㄐ、ㄑ、ㄒ。那ㄐ、ㄑ、ㄒ怎麼來的,出現了一種語音變化叫做「顎化」,顎化的意思是高元音「i」,如果前面加的是ㄍ、ㄎ、ㄏ或ㄓ、ㄔ、ㄕ,後面加了加高元音「i」了,都會變成ㄐ、ㄑ、ㄒ。
所以在今天ㄐ、ㄑ、ㄒ的後面都不會加上「ㄨ」,因為加「ㄨ」的這一群都保留在ㄍ、ㄎ、ㄏ跟ㄓ、ㄔ、ㄕ自己一組在那邊。ㄓ、ㄔ、ㄕ後面加「i」了,於是就全部變我們的ㄐ、ㄑ、ㄒ,這個現象表示現今的國音,ㄐ、ㄑ、ㄒ後面一定是細音,有「i」的成分在。韻圖當中有十個聲母,一定只放在三等、四等,而且一定只放在三等,細音的聲母的變聲的三等,,其中就有五個就是照、穿、神、審、禪,它們一定放三等,所以照、穿、神、審、禪固定放在齒音三等,為什麼只放在三等,因為它們後面就是固定有細音的韻部存在。
綜上所述也說明37個注音符號,為什麼ㄍ(g)ㄎ(k)ㄏ(h)、ㄐ(j)ㄑ(q)ㄒ(x)這6個要排在一起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