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說膎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邦祥。
點閱率:2,086
字型大小:

2022.12.15日〈說膎之三〉一文稱:「我們似乎很習慣,將ㄐ、ㄑ、ㄒ,一對一的對應ㄍ、ㄎ、ㄏ。所以膎音「ㄒㄧㄝˊ」該對應「ㄏ」啊,殊不知「ㄒ」也可以對應到「ㄍ」。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編輯韻書的人,有些收字比較寬,有些收字比較嚴所使然。其實從上古音到中古音到近代音,它發展變化的速率,並非一蹴可幾的‧它是幾百年語音演變的脈絡,這些聲韻學家只是快速地用幾個簡單的符號,來呈述語音的演變歷程。」
字音有古今之變、也有南北之異。這在解決字音與字義的問題時,會讓人發生很大的困擾。因為古音相同,今音未必相同;今音相同,古音也未必相同。如果一個字一個字、一個音一個音的考究,當然會累死。可是學者的任務,就是要找出複雜現象中的條例,或者是科學家所說的定律。你知道一個條例,就可以掌握數十百個個別的例證,這是很科學的。以下我們來看證據:
古音的「端」、「透」、「定」、「泥」,變成「見」、「溪」、「群」、「疑」。如「教」育部,有些地方方言唸成「kàu」育部。「溪」水,唸成「khue」水。「監」察院,唸成「kàm」察院,上「街」,唸成上「kue」。其他的還有「交」、「簡」、「覺」、「姦」「佳」、「嘉」、「江」、「皆」。所以作「工」,唸成作「kang」。《易經》「乾」卦應念「khiân」卦。綜上所述,這個條例就是現在國音很多國音發「ㄐ」的音,閩南語大部分發作「ㄍ」。
因為古人比較重視的是發音的部位,一個「膎」字個國音、閩南語讀音,牽扯到「見」、「溪」、「群」、「疑」的舌根音演變為舌面音,再發展到舌面前顎的塞擦音,又發展到舌面中顎的塞擦音,其中又牽扯到送氣與不送氣,及舌面中顎的擦音。
但是到了現今發音部位分得更細「ㄍ」、「ㄎ」變成和舌根塞音,一個送氣,一個不送氣;「ㄏ」變成喉擦音。「ㄐ」是舌面中顎的塞擦音不送氣;「ㄑ」
是舌面中顎的塞擦音送氣;「ㄒ」舌面中顎的擦音。
另外「ㄗ」舌尖前顎塞擦音不送氣、「ㄘ」舌尖前顎塞擦音送氣、「ㄙ」舌尖前顎擦音;「ㄓ」舌尖後顎塞擦音不送氣、「ㄔ」舌尖後顎塞擦音送氣、「ㄕ」舌尖後顎擦音。(「ㄓ」、「ㄔ」、「ㄕ」這一組在之前的文章也談過ㄓ、ㄔ、ㄕ後面加「i」了,於是就全部變我們的「ㄐ」、「ㄑ」、「ㄒ」)。
回到文章之始,為何收字嚴或寬,會導致「ㄒ」也可以對應到「ㄍ」呢?剛剛說了是因為古人只重視發音部位,而且上古時期的音都很重,他只在乎是「舌根音」或是「舌面音」,至於是「舌根的塞音」,還是當時列入舌根音後來又演變到「喉音」,他們一概不管,因為無法管,語音的的演變還沒有那麼精細。
而且同一組之內的「ㄐ」、「ㄑ」、「ㄒ」也會跑來跑去,例如:紅「蟳」,ㄒㄩㄣ′,閩南語讀做「tsîm」是「ㄐ」的音,這便是同是「舌面中顎」的音,但「中古音」進入「近代音」沒有仔細去分辨,因為當時的人讀起來都一樣。
後來「ㄐ」、「ㄑ」演變為舌面前顎的塞擦音、「ㄒ」演變為舌面前顎的擦音,再演變為舌面中顎的塞擦音、擦音,再加上不送氣、送氣的問題。中國這麼大,原不是說,明天這個字改成什麼讀音,於是大家一覺醒來,統統讀那個音,像福建這個省,八山一水一分田,與臨省之間又有高山阻隔,於是它保留了相當多的古音。所以外面的世界也許改了讀音了,在福建,尤其閩南各個區塊,還是保留的上古音。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