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鑑往知來:再思考莒光樓70週年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4,199
字型大小:

時光荏苒,興建於1953年的莒光樓,迄今已經走過70個年頭。它曾是戰地精神的象徵,是特殊時空背景的產物;它也在解除戰地政務之後成為旅遊的地標,是金門政經、社會、文化變遷的見證。
該怎樣看待金門的戰地歷史?莒光樓又如何成為一種理解金門歷史的視角,值得大家深思。
在歷史的長河中,金門是遺世避禍的島嶼,先民們胼手胝足、墾拓家園;金門也被譽為「海濱鄒魯」,文風鼎盛,武將輩出,人才濟濟。近代以來,金門人在大航海時代的驅動下,遷徙至澎湖、臺灣本島各地;先賢們也披荊斬棘地僑居東南亞各埠及日本長崎、神戶等,僑匯經濟曾經養活了好幾代的家眷。但1949年之後,地緣位置重要的金門,被捲入國共對峙及世界冷戰的衝突之中,僑鄉變成戰地,山林建為工事,「管教養衛」的軍事化及現代化經驗是金門人的共同記憶。此外,大量的臺灣青年在此服役,度過了他們的青春歲月,金門也成為不少人的第二故鄉,每年都有許多老兵重返金門,追憶昔日戍守的點點滴滴。
在1950-70年代,金門歷經多次戰火的淬鍊,做為反攻復國的堡壘,也是守衛臺海和平的前哨。冷戰初期,金門是許多事件、人物的交集之地,Quemoy(金門譯名)是西方媒體報導的焦點之一,知名度甚高。而最能總結、體現、凝聚戰地精神的地標建築,莫過於莒光樓。它建於1949年古寧頭戰役、1950年的大膽戰役之後,在極為克難的條件下,胡璉將軍號召軍民投入興建莒光樓,歷時僅8個月即竣工,展現了戰地的高度效率。竣工後的莒光樓,一開始是國軍英雄館,之後成為金門歷史文化館,是海內外賓客參訪的景點,也因為在1959至1964年間4度被交通部郵政總局選為郵票的主題,總發行量達1,200萬套,幾乎家喻戶曉。莒光樓也幾乎成為戰地金門精神的代言。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之後,莒光樓搖身一變,扮演遊客中心的角色,2006年更被指定為金門縣縣定古蹟,引領金門的轉型。
我和翁沂杰於2022年合著了《金門莒光樓:建築、歷史及其未來》一書,重新爬梳了「毋忘在莒」運動的形成與推動、莒光樓興建沿革,也分析了莒光樓建築形式的脈絡,它是民族復興形式在臺澎金馬的第一幢建物,其建築歷史價值不言可喻。同時,我們也討論了莒光樓形象的運用及推廣,其中不僅是郵票上的主題,連新加坡金門會館的會徽設計(現在廣為使用於東南亞各地的金門同鄉會館)也轉譯自莒光樓的外觀形式。而這樣的書寫是由於這20年來,地緣政治、兩岸關係或是金門政經、社會、文化等,均發生相當大的變遷;加上,資料的累積、研究的深化,讓我們思考如何向社會公眾引介莒光樓,以及嘗試連結不同世代對於莒光樓的記憶,闡述它的時代意義及建築美學,更希望讓莒光樓在當代社會找到新的價值。
金門的現代歷史十分戲劇性,無疑地,莒光樓是不朽的見證。因為,如同戰爭本身,戰役的紀念也含有複雜的內涵,從紀念碑、墓園到紀念博物館都是如此;這不只是一種對於史事或亡者單純的緬懷,更隱藏了其權力者(建造者)政治意圖的施展等。這正是艾德文‧西斯寇(Edwin Heathcote)於1999年的論著所說:「紀念性建築往往提供我們更多的是關於其建造者的總體資訊,而不是它所單純紀念的人、事、物而已。」然而,戰爭本身如何被書寫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戰役史蹟要說什麼故事、紀念什麼,它的核心價值為何。晚近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保存論述有一個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文化遺產的保存在於推進跨文化的對話與理解,最終得以促成人類社會的和平與和解(peace and reconciliation)。
莒光樓風華依舊,但國際地緣政治已有結構性的變遷,金門不再是國共對峙、世界冷戰的前線,金門應是和平、對話的橋樑,也是文化振興、生態保育的場域,是21世紀新價值的典範。重新閱讀莒光樓,讓我們看見和平的可貴,也看到歷史和解的機會。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