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關鍵的廿年 ──讀《山外村史》感懷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為學。
點閱率:3,099
字型大小:

個人在二十年前,寫了一篇〈英武山岩述淵源〉,當時是用筆名發表,知道的人不多,最近因被引進村史裡,重新喚起人們注意。我在文章開頭寫:「山外有一座英武山岩廟,建於清嘉慶四年(乙未),曾於清光緒壬寅年,及民國五十三年歲次甲辰,經過兩次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是民國七十七年。
  英武山岩廟裡,供奉的主神是林府王爺,此外,還有留府王爺、邱府王爺、太子爺、虎爺和眾神明,此處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有一股靈氣在,自古以來,香火鼎盛,為山外地區信仰重鎮。
  林府王爺與夏興村孚濟廟有深厚淵源,山外村早期陳姓居民,多數是明朝永樂年間(1418)來自夏興,為不忘祖德,他們的神明,也從夏興「請火」移駕長駐於此,就連寺廟方位和座向,也和夏興孚濟廟相同。」
拙文的「英武山岩廟,建於清嘉慶四年(乙未)」,而這一年,是西元1799年。自此往後約二十年,是影響山外很深,在村史上極為重要的紀年,如稱為黃金二十年,應非過譽。
英武山岩廟興建,確立山外人信仰,一直到現在,居民生活日常與宗教信仰,還是跟這座廟宇密不可分,兩百多年來,此廟就是山外人最重視的廟宇。
再看山外陳氏宗祠,據《山外村史》載錄:
「本宗始祖致祥公,於明朝永樂十六年(1418)開基山外,自下坑開支落此,……,迨民國七十二癸亥年重修,惓懷祖業艱難,顧保全貌,仍依原有構築更新修護,蔚達眾望,……」
唯該載錄,未敘明宗祠落成年代,據個人所知,山外陳氏宗祠始建於西元1810年,上距英武山巖廟興建,僅有十一年光景,可說是同一個時代產物。換句話說,山外先民是先確立宗教信仰後,再興建代表慎終追遠、崇根報本的宗祠,而宗祠是凝聚族人向心極為重要的場域。
另據《山外村史》「第二節、太山神位石敢當」所載:
位在本村東北方,山外社區活動中心入口,原為陸軍第三考選指揮部入口左側,由於年代久遠,原已被土石掩埋殆盡,國軍進駐整理,才被挖掘出土,由一石碑卯入碑座組成,……,(本神位)設於清嘉慶二十一年臘月(1816),距今已有一八七年歷史。
山外村耆宿表示:據其先人口傳,該村陳氏始祖,於明初自下坑遷居來此,經歷數代之後,由於天災不斷,風砂為患,謀生困難,導致人丁稀少,經地理師勘察後,認須在村口豎立石敢當以鎮風煞、護風水,於是一位本村陳姓,一位王姓村民,聯袂擔負是項工作,王姓係外地來村定居,他本是石匠,兩人依寸白擬定簡圖,再到本村西山,找一大塊石板,依寸白雕刻,日夜趕工,半月即完成,完工後,擇吉安位。安位後,陳、王卻不幸於一個內相繼過世,然村莊卻獲得安寧,風患減輕,發展順遂,村民感恩,特在石碑上鐫刻陳將軍、王將軍神位陪祀。
我們審視一下,英武山岩廟建於1799年,陳氏宗祠建於1810年,而太山神位石敢當建於1816年,前後廿年不到的時間,影響山外居民生活至鉅的三座建築相繼完成,其中機緣,應不只是巧合而已,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在主導、在暗助,如今山外村居民,無論是先來或後到,同樣懷抱著一顆虔敬與感恩的心,為歷史上這難得的機緣巧合,獻上永遠的感懷、祈禱與祝福!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