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樂齡課程教會我的事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明團。
點閱率:2,769
字型大小:

整體來說,人類生命的發展過程是依循一個既定的次序,以及連續性的歷程。每個成長階段,因其生理的成熟度,認知思考的能力,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動,而有特定的發展目標,以及可能遭遇的困難與危機。
心理學家愛利克·霍姆伯格·艾瑞克森(德語: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年6月15日-1994年5月12日)曾就人生發展過程,提出「發展任務與心理危機」的理論。他將人生分為八個年齡發展階段,每個階段有其心理的發展目標和相對心理危機。兩者的關係建立在個體的能力和自我需求與環境的要求,資源供給之間的平衡狀態。如果平衡被破壞,個體將無法完成該階段的心理發展,無法度過相對的心理危機。由於發展本身具備的連續性本質,使得這樣的結果,自然也影響到下一個階段發展的完整性及成熟度。要言之,人生的各個階段的發展任務,緊緊相扣而每個階段面臨的心理危機,又是那麼強烈的影響著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可謂要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並非是一件容易輕率的事(奇摩網站,2018)。
雷蒙德·卡提爾(Raymond Bernard Cattell 1905.03.20-1998.02.02),英國和美國心理學家。卡提爾的16PF(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簡稱16PF)最早應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也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心理測量工具之一。16種個性因素在一個人身上的不同組合,就構成了一個人獨特的人格,完整的反映了一個人的個性全貌。顯然的,這些特質是影響人們學習生活的基本因素。卡提爾認為:「根源特質」是人類潛在的、穩定的人格特徵,也是人格測驗應把握的實質(奇摩網站,2018)。
有關高齡期的靈性健康,社會老年學家R.C.Atchley提供清楚且易懂的概念架構。它主要在探究靈性的本質,靈性的重要,靈性如何影響老化,以及老化對靈性的影響。靈性是人類內在經驗,此一能力在成年期中,將會隨著時間持續地成長。而且,靈性的發展成熟之時,多半是在老年階段出現。
心靈層面的匱乏,會令人陷入很大的困境。人之所以高貴,是氣質,是品格,而不是珠光寶氣的裝扮。當我們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然後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別人需要的地方,即使大環境充滿危機,也將會是個轉機。其實,人的價值就是對別人精神領域的影響力。對別人需要的滿足程度,超脫自我,達到「無我」的境界,既能「不自利」,同時能「利他」,也能不在乎別人的批評,就很自在。凡事自然就好,不用跟別人比較,讓自己超脫於黑暗與光明的對立 才能真正自在。
人只要活著,就一定有價值。即使晚年生活形單影隻,外觀上看起很孤單,但是,只要你能夠轉變獨處的感受,積極去服務別人,就能感受生命的美好。不可知,其實是人生的常態。本來就不可知,無常才是正常。如果能接受這樣的事實,認知這是無常,就不會恐懼。
Erik H.Erikson的理論認為:靈性發展的基礎,在於成年期之前每一發展階段的衝突解決。靈性的發展始於中年期的傳承,以及晚年期智慧與超越老化。而所謂的「超越老化理論」,是屬於內在的歷程。此一理論認為:靈性的發展是從中年期開始,到了晚年期時,個人將逐漸從重視物質的,角色功能取向的,轉向關注超越的與靈性的,並且多數的老年人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超越老化現象。
Erik H.Erikson人生八階段的最後階段,稱為圓滿與失望(integrity vs. despair)。此一階段是人在六、七十歲以後的一段人生最後歷程。這個時候,是一個把以往成敗總結的時候。故此,如果以往的發展是完美的,有成就的,在這個階段便會享受其成果,心理上便有圓滿的感覺,對一生便感到滿足及自豪。不然,就會在心理上積存失望感。
這種圓滿包括接受一生的功業,而無後悔自己之作為;包括接受別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其貢獻;包括在經濟及環境威脅下,為保護個體完整所作之努力;及包括因文化背景不同產生的相異生活。
就多數人而言,靈性即是認同與自我的核心。然而,靈性的認同與靈性的自我組成,以及它們對於生活型態與生命全程的影響,很有可能因人而異。晚年期的因應方式,除了選擇積極的參與服務外,閱讀、沉靜與沉思也是另一種因應策略(奇摩網站,2018)。
「連續性理論」指出:連續的靈性,價值與關係的概念,可以成為一種在面臨臨終與死亡經驗時的支持力量,也使得人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死亡(奇摩網站,2018)。
1960年代,美國學者Cattell及Horn提出「流質智力與晶質智力」的理念。這兩種不同的智力,有相互補充能力的作用。流質智力是個體天生的能力,來自於神系統和感官結構的功能,與後天的智慧與經驗無關,不能被訓練和教導,包括空間知覺、速度、注意、思考、知覺抽象關係,短期記憶、對環境立即認識與了解、形成觀念、抽象推理的能力等。晶質智力係反應由經驗和教育所獲得的知識,代表文化方面的智力,包括:一般常識、語文了解、數學能力、推論關係、判斷、解決問題、技能運用和應付社會情況的能力等,反應在有意的學習和測驗上。
智力的發展依循兩種不同的路徑,流質智力自兒童期開始成長,經青少年達到高■,至成年期後逐漸地下降,大約在20歲後開始減退。流質智力的衰退會影響組織訊息、排除無關訊息、集中或分散注意力、短期記憶等有關。晶質智力從兒童期逐漸增長至成年期,如繼續增進知識,吸收訊息,晶質智力仍將持續成長。這兩種能力有互補作用,所以,成年期認知能力還是相當穩定。智力的概念界定包含: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抽象思考的能力。一般視智力為學習能力,其實智力也是生活素質的重要指標(奇摩網站,2018)。
研究證實:智力發展有可塑性,大腦也可不斷形成改變,且大腦的神經細胞可以再生,此即為大腦的可塑性。大腦的神經迴路一但產生中斷,可藉由練習來重建神經迴路,而重新恢復功能,可塑性的觀念特別適用於流質智力的發展上。成人腦神經組織有再生能力,增進大腦可塑性的方法為:一、學習新知,重建新的神經迴路;二、進行可讓血液流向腦部的運動;三、減少卡路里的攝取;四、延長兩餐間的進食時間即間歇性禁食;五、避免壓力過大、睡眠不足、高脂飲食、飲酒及食用質地太軟爛的食物。依此理論的說法,銀髮族的學習能力是存在的,長者應該多多參與學習,增加新知,使晶質智力持續成長,懷抱信心,走向學習,讓自己增能,人人健康幸福。總之,促進高齡者智力發展教育,實刻不容緩。
一般而言,記憶是學習的一個重要過程。因為年齡的增長影響學習、記憶序列的幾個階段:知覺、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再認、回憶或取出,以及使用記憶材料的能力,所以,記憶可能成為許多老人學習的一大考驗。老人學習能力減退的原因,至少部分是與年齡有關的記憶力缺損。學習的表現涉及一連串的記憶過程,在記憶力缺損的狀態下,老人學習能力的減退是可預期的。
有關老化與心理健康,Birren與Renner(1980)曾經提到:心理健康的疾病和健康二分法,套用在老人身上其實讓許多問題變得更複雜,「健康與生病、能與失能、內心的困擾與人際問題等,在老年族群似乎有更多意含,因為老年人身上通常會出現許多共存的病徵」。
Cohen(1992)指出,老人的心理健康常具有「共病症」的情形,也就是老人往往不是罹患單一生理或心理的疾病,而可能是生理與心理疾病互相結合的合併病症。影響老人學習表現的除了生理因素外,還包括學習干擾、反應時間變慢、動機狀況、記憶力缺損、自發性運作缺損、反映僵化、功能固著與非指示性思考。
隨著老人學的發展,讓我們對於老化有更清楚的認識。同樣是老人,其老化的程度和狀況常有所不同。有些學者把老化定義成三種不同模式:一、正常老化;二、成功老化;三、病理性老化。
前述將心理健康視為個人認知或情緒的健康,能夠享受生活,並且沒有心理上的明顯疾病。這種觀點過於個人化,並未考慮太多環境的因素。但很多疾病的產生並不完全是生理的因素造成,生活型態或心理社會的因素對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
然而,銀髮族從樂齡課程學習中,確實可以帶來一些正面的效能:
一、時間使用的更有意義、更有目標和具有成就感。
二、讓老人有機會認識新事物,學習新技能,繼續成長和發展。
三、老年生活相關的主要問題,如經濟安全、生理和心理健康、老人資源等,大部分都可藉由學習而有適當之因應。
四、幫助老人發展應對策略、為老人培養新興趣和提供新的社會聯繫,減低令人不悅的改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五、改善老人的自我能力,使其可與他人溝通。
六、保持老人的精神活動,研究有興趣的事物,繼續個人成長補償年輕時錯失的機會。
七、提供表達和創作的管道。
八、豐富老人的生命,改善他們的健康生活並回饋社區。
與台灣同樣高齡化的芬蘭,有個由教會發起老人的志工團體「祖母俱樂部」。它是由老人本身當志工,服務需要照顧的老人,強調尊重和維持受助者的尊嚴,不是取代老人做所有的事,用創意啟發,維持受助老人獨立自理權利,志工同時也能增進服務能力。這個「低成本、高參與」的志工平台,非常受到歡迎。
芬蘭「祖母俱樂部」,位於大城坦佩雷(Tampere)。它是這個城市的教會組織,成立於1989年。目前,有一千多名志工。成立以來,因運作成功而陸續推廣至海外。該組織設有大面櫥窗的咖啡屋,隨時開放,可以容納不同的活動,並接待安排一些活動。落實「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的團體說:「效法耶穌服事別人,經常問『您需要什麼?』不要只顧慮到自己,要學習多多付出,就是高齡者常保身心健康的祕訣。」
「祖母俱樂部」真正常態參與志工活動,確實多數為老人,也有些男性老人。它的經營理念是:今日的客人就是明日的志工,讓卸下賺錢養家、養兒育女責任的老人們,學習服務和成長。老人家幫助老人家,發現生命意義與驚喜;在「祖母俱樂部」人人都能當志工,例如:陪老人到教會、購物、探訪聊天,甚至當「代理爺奶」,陪別人的孫子玩耍等。
老年人當志工是最好的選擇,台灣也可以多組織類似「祖母俱樂部」的老人志工團體,讓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都達到自我實現的機會。當然,也要有專業的社工支持,並給長者非常完整的教育訓練。相對於專業者,志工的角色是支持補強,與專業者互補,而非取代(周傳久,2016;奇摩網站,2018)。
參、未來擬加強的樂齡教育知能
人生的後半輩子,事業幾近完成,也是教養子女的生涯即將劃上休止符的時刻。因此,往後的人生以「取悅他人」讓自己開心,應是作為今後生存方式的一個不錯選項。因為讓別人喜悅的同時,就是自己最開心的時刻。我們可以透過工作而與社會有所聯結,與人互動,這些事情能夠讓人在活著的時候感受到生存價值。參加當地的志工活動也好,或試著接受社區或鄰里的職務也行。充分活用在職時代的經驗及知識,應用在退休生活中,能對別人有所幫助,也能化為自己的生存意義,確立自我存在的價值,進而帶來愉悅的生活。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中)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