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得天獨「鱟」──試論金門生態旅遊對「鱟」之導覽解說詞

發布日期:
作者: 翁自保。
點閱率:6,796
字型大小:

鱟的起源:
地質學上最早紀錄鱟化石是從古生代奧陶紀晚期開始。目前已知最早的鱟化石是最近發現於加拿大奧陶紀地層中的Lunataspis,一直延續到地層學最年輕的新生代。
依據化石紀錄及古板塊地質假說,西太平洋的三種鱟(中國鱟、巨鱟、圓尾鱟)形成的歷史大概在2500萬年至500萬年之間。加拿大科學家於2007年宣布,它們在加拿大馬尼托加巴湖沿岸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2種鱟化石,這些化石表明鱟在5億年前已經存在於地球上。
鱟是肢口綱現僅存的動物。肢口綱始於寒武紀,而在志留紀、泥盆紀(4.35-3.6億年前)時趨於繁盛,於中生代(約2.4億年前)開始衰亡,至今僅鱟存活。
最早的類鱟(肢口綱劍尾目動物)化石見於奧陶紀(5.05億年前至4.38億年前),志留紀已有大量分布。型態與現代鱟相似的鱟化石出現於石碳紀,而在二疊紀即已大量分布。
中國古代對鱟的記載
我國很早以前就有關於鱟的記載。西晉左思在《吳都賦》有:「乘鱟黿鼉(黿ㄩㄢˊ;大鱉【說文】;蜥蜴【史記周本紀】。鼉:ㄊㄨㄛˊ;似蜥蜴,長丈餘,其甲如鎧,皮堅厚,可冒鼓【陸璣云),同罛共羅」。晉朝郭義恭的《廣志》:「鱟魚,似便面,雌常負雄而行,失雄則不能獨活,出交阯南海中。」梁朝時蕭統所著有:「鱟形如惠文冠,青黑色,十二足,長五、六寸,似蟹 ,悉在腹下。腹中有子,如粟而大,中醃。」唐朝虞世南《北堂書鈔》:「鱟醬:交州記云蟹鱟形如龜,色黑,十二蟹足在腹下,雌負雄而行。南方用以作醬。」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的《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驚。我來禦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初韓愈被降官職到南方的時候,看到了數十種令他非常驚嘆的生物,其中有一段關於鱟的形容,意思指鱟的身體像極了當時一種官職的帽子,眼睛長在背上,而且雌鱟常常背著雄鱟一起行動。這些生物都可以拿來烹煮,經過一些調味處理後相當好吃。由此可見在唐朝時,鱟就已經被拿來食用了。
唐朝皮日休的五貺詩《訶陵樽》:「一片鱟魚殼,其中生翠波。買須能紫貝,用合對紅螺。盡瀉判狂藥,禁敲任浩歌。明朝與君後,爭那玉山何。」
宋代羅愿在《爾雅.翼》中寫道:「雌常負雄,雖風濤終不解,故號魚媚。失雄則不能獨活,漁者取之必得其雙,故吳都賦云乘鱟黿鼉。」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寫道:「鱟狀如惠文及熨斗之形,廣尺許餘。其甲瑩滑,青黑色。鏊背骨眼。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頭如蜣蜋。十二足似蟹,在腹兩旁,長五、六尺。尾長一、二尺,有三稜如棕莖,背上有骨如角,高七、八寸,如石珊瑚狀,每過海相負示背。」「鱟牝【ㄆㄧㄣ】(陰性,雌)」牡(陽性,公)相隨,牝者背有目,牡者無目;牡得牝始行,牝去,牡死。牡少肉,牝多子,子如綠豆大而色黃,布滿骨骼中,取以為鮮,謂之鱟子醬。尾可為簪,燒煙可辟蚊;鹵其相乘風也,雖風濤終不解,謂之鱟媚。」
明朝王圻及其兒子王思義於萬曆(1607年)所著《三才圖會》:「鱟色青黑,十二足,足長五六寸,悉在腹下,舊說過海輒相負於背,高尺餘如帆,俗呼為鱟帆。又其眾如簰栰名鱟簰,其相負則雌常負雄,雖波濤終不解,故號魚媚。大率鱟善候風,故其音如似。」
《閩書》:「如熨斗,如便面,如惠文冠,廣尺許。」明代王世懋的《閩部疏》:「海濱諸郡以鱟殼代杓,歲省銅千餘觔。」《同安縣志》:「介而中圻【音ㄑ一ˋ】,厥色青黑,其足十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雌常負雄,獲雌則得雄,雌或脫去雄亦終斃,其單行者謂之孤鱟,食能傷人,尾銳而長,觸之能擊人,在海中每遇風至,舉尾扇風,俗稱鱟帆。」
《臺灣通志》亦有如下記載:「鱟,色青黑,血藍,尾如鎗,十二足悉在腹下:雌常負雄,漁者取之得雙。腹中有子如粟大,可醃以為醫,甚佳。殼甚堅,可作杓。置之水中,雄小者浮雌大者沉。雌常負雄行,雖波濤不解,失偶則不能獨活;故號鱟媚。」《臺灣縣志/廣志》:「鱟魚狀如便面。鶻眼,眼在背下。其血碧色,皮殼甚堅。然性畏蚊,蚊小,螫之輒斃。雄小雌大,置之水中,雄者浮、雌者沉。雌常負雄而行,雖波濤終不解失。雄則不能獨活,故號鱟媚。漁人拾之,必得其雙。」
鱟的學術分類
鱟為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門(Phylum Arthropoda),有螯肢亞門(Subphylum Chelicerata),肢口綱(Class Merostomata),劍尾目(Order Xiphosurida),鱟科(Limulidae)。鱟根據其形態和分布特點,可分為2亞科3屬4種,Limulinae亞科僅有美洲鱟屬(Limulus),美洲鱟(L.polyphemus)1種,分布於北美洲東海岸;Tachypleinae亞屬有2種,分布於亞洲東南海岸及東岸沿海水域,其中東方鱟屬(Tachypleus)有2種:中國鱟(T.tridentatus)和巨鱟(T.gigas)。蝎鱟屬(Carcinoscorpius)僅一種圓尾鱟(C.rotundicauda)。
鱟的種類及分佈
一、美洲鱟(Limulus polyphemus):美洲鱟屬大型鱟,殼呈褐綠至墨褐色,雌鱟身體全長(包括頭胸部、腹部及劍尾)約44cm,雄鱟約36cm。它的最大特點是劍尾短於頭胸甲加上腹甲的長度,這是它區別於其他3種鱟的不同之處。
二、中國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中國鱟主要分布於中國的東南沿海、海南省,日本的瀨戶內海和九州島北岸,越南、西菲律賓的島嶼、蘇門答臘、爪哇、馬來西亞的北婆羅洲、加里曼丹東岸等地。中國鱟又稱為三棘鱟或日本鱟,民間俗稱海怪、鴛鴦魚、夫妻魚等,為大型鱟,殼為灰綠色,母鱟體長約為30公分,公鱟約為25公分。又公鱟(體長約25公分,含劍尾長約55公分):頭胸甲前緣有二處凹陷、腹甲外緣有六對棘;母鱟(體長約30公分,含劍尾長約65公分,最大可達85公分 ):頭胸甲前緣為圓弧形、腹甲外緣僅有明顯的三對棘。
三、巨鱟(Tachypleus gigas):又稱為南方鱟,為中型鱟,殼為灰綠色,母鱟體長約為21公分,公鱟約為16公分。分布於孟加拉灣、暹羅灣、馬來半島、婆羅洲及爪哇島等地沿海。其公鱟(體長約16公分,含劍尾長約33公分):頭胸甲前緣凹陷特徵較不明顯、腹甲外緣有六對棘。母鱟(體長約21公分,含劍尾長約43公分):頭胸前緣為圓弧形、腹甲外緣僅有明顯的三對棘。
四、圓尾鱟(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圓尾鱟又叫東南亞鱟,屬小型鱟,殼為深綠至綠褐色,它是4種鱟中體型最小的種類。全長大約為雌體30cm,雄體28cm。分布於伊朗、孟加拉灣、馬來西亞及印尼沿海。頭胸甲圓弧狀,背面散有微小的小刺,緣刺無明顯差別。腹甲後端背面正中有小隆起,尾劍表面完全無小刺,後半部腹面兩側長有白毛,端面大體呈圓形。它與其他3種鱟不同之處在於其劍尾的橫截面為圓形,而不是三角形,故稱其為圓尾鱟。其公鱟(體長約14公分,含劍尾約28公分):頭胸前緣為圓弧形、腹甲外緣有六對棘;母鱟(體長約16公分,含劍尾約30公分):頭胸前緣為圓弧形、腹甲外緣有六對棘。
灘地上的活化石
活化石是指現今在地球上已經消失的生物,像是恐龍與三葉蟲。而有少數的物種,牠們已經活了億萬年,現在其外貌仍然和牠們的祖先相似,我們稱之為活化石。「鱟」的祖先在四億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就出現在地球上,曾經歷過地球史上恐龍大滅絕、冰河時期等無數恐怖浩劫。和牠同年代的三葉蟲等生物都已經滅絕,鱟卻幸運的存活下來,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因為稚鱟都生長在灘地上,且成鱟亦在高潮線的灘地上產卵,所以我們稱牠為「灘地上的活化石」。
鱟有許多小名,像美國人叫牠馬蹄蟹(horseshoe crab),漁民叫牠夫妻魚或鴛鴦魚,阿兵哥就叫牠鋼盔魚。但是大家千萬不要被牠的小名給騙了,牠既不是「蟹」,也和「魚」完全沒有關係,牠是一種大型海洋節肢動物,如果想要尋找牠的親戚,我們會發現蜘蛛或蠍子在血緣上是比較接近的親戚。
為什麼鱟和蠍子、蜘蛛是血緣關係相近的親戚呢?從考古學家挖出的化石中找到鱟、蜘蛛與蠍子的共同祖先。牠們的身體分成頭胸部與腹部,無觸角,頭胸部的第一對附肢成螫狀,稱為螫肢,是用來攝食的,這些共同的形態特徵,是其他節肢動物所沒有的。近年來,運用這些分子遺傳技術來檢驗,也證明牠們確實是血緣相近的親戚。
我們通常用演化樹圖來表示不同物種之間的血緣關係。在同一分枝上的物種,牠們的血緣關係比較接近。鱟與蜘蛛、蠍子在同一個大分枝上,所以鱟是蜘蛛和蠍子的近親,與甲殼類動物,例如螃蟹的血緣關係比較遠。
鱟的外形
鱟那盔甲似的外殼成份和螃蟹相同,但是內部構造就完全不同了。從外形將鱟簡單的分為「頭胸部」、「腹部」及「劍尾」三個部分,中間有一種類似關節的構造彼此相連,這樣才能自由地彎曲運動。
一、頭胸部:頭胸部佔了鱟身體的一大部份,除了呼吸與排泄器官以外,所有的器官幾乎都在頭胸部。在背面,有一對如黃豆一般大小的複眼,是鱟主要的視覺器,另有單眼一對,主要功能為感光。在面除了有心臟以外,還有六對腳(學術用語名為附肢),口的位置就在附肢的基部,口之下連接著食道與其他消化器官。第一對附肢是六對中最小的,稱為螫肢(chelicera),主要負責捉取食物,然後塞入口中,第二至六對附肢為爬行用的步足(walking legs),而第六對附肢末端則有五個扁平可以活動的葉狀突起物,當牠們在海灘爬行時,就可以將泥沙往後推,使自己的身的獲得反作用力而前進。
二、腹部:鱟腹部背甲的邊緣有六對突出的棘,可以自言的擺動。這些棘好像沒有多大的功能,不過如果敵人來襲,第一眼看到一堆尖尖刺刺的東西,多少也有一些嚇阻的作用。在腹部的腹面也有六對附肢,第一對稱為生殖厴(ㄧㄢˇ,genital opercula),生殖厴對部分書鰓有保護的作用,翻開生殖厴可以看到公鱟或母鱟用來排出精或卵的兩個生殖孔(gonopores)。第二至六對為書鰓,為什麼要叫做書鰓(book gill)呢?原來每一片書鰓有上通百片的薄片(lamellae),就像一頁一頁的書。書鰓是鱟的呼吸器官,所有體內的血液都要流經此處才能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獲得氧氣。而一頁一頁的薄片可以增加氣體交換時的表面積,加快交換的速率,功能就和人類的肺泡相似。
三、劍尾:鱟的劍尾雖然無法像劍一樣刺死敵人,但是劍尾對鱟來說相當重要,因為當牠們不小心被翻得「十二腳」朝天時,需要借助劍尾的支撐來翻身。母鱟於生殖時也需要靠劍尾將頭胸部及腹部拱起,以便於翻開生殖厴排卵,並利用書鰓的擺動,造成水流,促進精卵的結合。
三棘鱟的公鱟及母鱟,除了母鱟體型通常比公鱟大之外,外形有很明顯的不同,也是現存四種鱟中,唯一可以直接由外形辨認公母的種類。第一個明顯的特徵是頭胸部的前緣,母鱟為完整的圓弧形,而公鱟則有兩處凹陷。另外,母鱟腹部邊緣的後三對棘特別短小,而公鱟頭胸部第二及第三對附肢由原本的螫狀變為鉤狀。此兩種特太的演化,使公鱟在生殖季節可以順利的捉住母鱟的腹部。此外,被覆蓋在生殖厴底下的生殖孔,母鱟比較大,公鱟比較小,也可以當作分辨公、母鱟的依據。
鱟雌雄成體的形態不同,雌大雄小,雄鱟常伏身於雌鱟之上,如影隨形,直到死為止都在一起行動,因此民間稱其為「鴛鴦魚」
鱟的背面:1.具一對單眼,有感光功能。2.具一對複眼,有視覺功能。3.雌鱟的腹甲,外緣僅有明顯的三對棘,腹甲上佈滿許多細棘。4.雄鱟的頭胸甲前緣有二處凹陷、腹甲有六對棘。
鱟的腹面:1.螫肢就像筷子與叉子用來夾取食物,再送入口中。2.口:周圍的細棘可用來磨碎食物。3.生殖厴:保護生殖孔及部份書鰓。4.書鰓:為呼吸構造,並具有游泳的功能。5.雄鱟的第2、3對步足為勾狀,在生殖季節時,可緊緊抓住母鱟,一起上岸產卵。6.雌鱟的頭胸甲寬約30公分、雄鱟約為25公分。(之一)
(作者為前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所長,現任金門縣稅務局局長)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