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石獅典故

發布日期:
作者: 楊秉欽。
點閱率:8,053
字型大小:

金門最古老的風獅爺可以追溯到清代。島上遍佈的風獅爺信仰融合了吞口劍獅和石敢當的元素,是石獅公的具體表現,自明末清初開始一直興盛至今,成為獨特的人文景觀和重要的民俗活動。
金門是一個面積只有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小島,卻有兩百多間大小廟宇,這是因為當地人普遍相信辟邪物可以保護自己。這種信仰的形成與過去的艱苦生活環境有關,特別是在困難時期,辟邪文化更顯得格外重要,因此民俗辟邪物成為了金門歷史的見證。
石獅是中國最常見的辟邪瑞獸,其辟邪的作用可以追溯至戰國,並在漢魏時期變得普遍。石獅子的外型類似於獅子,但又像是犬,常被視為禁制毆攘的巫術之一。石獅子的功能包括:避邪納吉、預卜洪災、彰顯權貴、藝術裝飾。它不僅可以解除風水形煞,還可以增強建築物的陽剛氣,象徵生權。
自漢代起,外國使臣就向朝廷進貢獅子。進入中國後,獅子的形象就被用作辟邪招福,又稱為厭勝物。唐代以來,更習慣在大門兩旁擺放石獅,用來鎮宅治邪。擺放石獅既有官府的氣派,也有民間的親和力。最遲到明代初年,獅子已成為一種崇拜物,進入了普通百姓的家中。
有一個俗語說:「石頭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獅子則代表思考」。這句話是指,前人奮發創業後,讓後人繼續保持成就並不容易。獅子被公認為百獸之王,具有強大的威力和吉祥的象徵意義,可以趕走邪惡勢力,被視為國家和家宅的護符。民間文化認為雄性獅子可以守護住宅,抵禦邪氣,而母獅則可以增加財富運。
風獅爺,又稱為風獅、石獅爺、石獅公,是設立在門口、屋頂、村落、高臺等建築物上的獅子雕像,分佈於閩南、粵東、台灣、澎湖、日本、琉球群島等地。這些獅子雕像被視為鎮風止煞、祈求平安和福祉的守護神,可以保護人們、家宅、村落免受邪惡勢力侵擾。
「風獅爺」這個詞源於傳說中的風伯和神獸獅子的結合。風伯是傳說中的風神與清塵箕星,又稱風師,周朝時已將風這種自然現象神格化。而「風獅爺」將風師的形象擬作獅形,融合了獸、人和神三種元素。本來就有呼風喚雨之力的風神,再加上被稱為獸王的獅子,不僅具有神的力量和獸的兇猛,還具備人的智慧。
一切諸神,包括自然神、職能神、官僚神與其他等類神祇。古人有一句話:「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早期由漳州和泉州移民而來的人們,將對石獅的信仰帶到新地方的金門,顯示這種驅邪信仰是相當深厚和根深蒂固的。
「風獅爺」是泉州道教中用來制止風煞風俗的神祇。風獅爺信仰與閩南地區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有關,由於根源在泉州,金門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從泉州等地遷徙而來。北宋時期,福建市舶司在泉州設立,負責處理海外交通事務。自此之後,市舶司長官每年都要在九日山延福寺舉行兩次祈風儀式,祈求船隊順風順水。
隨著市舶司與海上絲路時期的形成,九日山祈風文化和風獅爺信仰傳入金門,成為當地的崇拜和祈禱風俗。這些文化傳承和經驗積累成為了金門豐富多樣的風獅爺信仰。
另一種說法是,風獅爺起源於石敢當。閩南人善於雕刻石頭,而福建地區也有許多鬼神信仰,《泉俗激刺篇.多淫祀》中記錄了這樣的描述:「淫祀多無算,有宮又有館,捏造名號千百款。禽獸與水族,朽骨與枯木,塑象便求福。」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由於漳州、泉州、廈門、金門四地有著相同的文化血脈,人們雕刻石製的風獅爺也就有了傳承的根據。
事實上,自唐宋以來,隨著閩南人的遷徙,風獅爺信仰逐漸從閩南地區擴散到台海兩岸、廣東等周邊地區。廣東沿海發現的老伯公信仰與雷州半島石狗,與閩南現存的明代之前的風獅爺信仰顯然是同源的。宋明時期,擅長航海的閩南人陸續移居琉球群島,將風獅爺信仰也帶到琉球群島。受閩南文化圈的影響,風獅爺的文化可以說是無遠弗屆的!
風獅爺最早出現於內地,並逐漸擴散到台海兩岸、廣東等周邊地區。然而,由於戰亂政爭等因素,許多大陸省份的風獅爺文物嚴重受損,難以保存。相比之下,與廈門僅一水之隔,卻擁有更多的風獅爺文物,因此密度最高,金門被譽為風獅爺的故鄉,這是無可爭議的。
全島有大約近一百座留存的風獅爺,其中不乏是很古老的那一種。
風獅爺是金門庶民崇拜的信仰之一,《金門歐陽氏族譜》中記載:「浯地苦風,村落多在藏風處,其當風路口,每見有石刻巨獸,作猿狻張口人立狀,俗稱風獅,雲可擋風。」這些石刻風獅通常設置在村境外圍,作為第一道安全的心理防衛體系。
金門和廈門相隔不遠,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出了風獅爺信仰。先民們從泉州和漳州引進了石獅辟邪的信仰,並在聚落或風大之處設置風獅爺。之後,結合閩南道教的風獅收風的科儀,逐漸轉變為民俗信仰,用來驅邪、擋風、止煞、防蟻和祭煞,同時也是護風水、斷路沖溪煞以及守護家宅平安的多功能神祇。由於風獅爺非常靈驗,因此也凝聚了一股庇佑的功能。
另外,相傳風獅爺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漢朝山越居民的神獸山貓爺,這種泛靈信仰也見於《廈門志》的記載:
「吳越好鬼,由來已久。近更惑於釋、道,一禿也,而師之、父之;一尼也,而姑之、母之。於是邪怪交作,石獅無言而稱爺,大樹無故而立祀;木偶漂拾,古柩嘶風,猜神疑仙,一唱百和:酒肉香紙,男婦狂趨。平日捫一錢,汗出三日,食不下嚥;獨齋僧建剎、泥佛作醮,傾囊倒篋,罔敢吝嗇。」
明代以來,金門歷經多次戰亂,島民為了驅邪祈福,紛紛設置辟邪物。近現代更成為金門的守護神,因此風獅爺信仰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了。
風獅爺原本是用來鎮風辟邪的神獸,因其驅邪的效果驚人,逐漸擁有了多樣的庇佑功能,成為金門獨有的特色神明。不僅可以鎮路煞鎮廟沖、擋宅沖、鎮水患鎮水箭、風水煞屋角煞、鎮虎穴、壓制蔭屍、驅海盜趕小偷、保佑新人添丁求子、防車禍怪病,還可以鎮壓厲鬼作祟、破解村落犯衝、用來防止水鬼作祟、保住錢財不被水帶走、防火等等,甚至連走失的牲畜也可以祈求風獅爺幫忙找回。
在戰亂中,風獅爺更是扮演著守護村落的重要角色,村人相信祂能夠將炮彈引入海中,避免傷及無辜村民。
風獅爺已經不再是只用來鎮風止煞的神明,而是漸漸轉變成萬能神,擁有無所不能的功能。這種轉變使得風獅爺辟邪物和居民的心理需求產生了連繫。人們開始理解如何融入金門民眾的生活,以滿足生存境況和居住環境,並向風獅爺祈求保佑家園、平安、事業順遂、以及作物豐收等等。
風獅爺的建立與金門獨特的地理環境有關。由於居民曾長期遭受風災的困擾,面對風沙侵襲無法自救,因此轉而將希望寄託於民間信仰。居民們在村莊外設立風獅爺作為辟邪物,祈求神靈庇佑,防止風災侵襲。
傳統上,金門村落的風獅爺常置於村莊四隅的風口,面朝東北東至北方。人們相信,在屋頂、迎風的主要街道或低窪處的偏僻角落放置風獅爺石雕可以鎮風辟邪,保宅安民,同時也展現出往昔金門居民在艱困自然環境中奮鬥的精神。
屋頂風獅爺的造型通常會呈現一位武士騎在獅背上,彎弓拉箭,甚至嵌入牆壁中。因為舊時屋頂多覆有瓦片,故屋頂風獅爺又被稱為瓦將軍或鎮煞將軍。《台灣通史.風俗志》中曾有一段記載:「屋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謂可厭勝。」
根據《金門縣志》所載:「鎮煞:人家屋上,每見有陶質瓦獸,作獅子張口狀,或作擐甲將軍狀,名曰蚩尤,或以紅泥小爐彩畫作獸頭狀,雲可鎮煞。」在《史記》中也記載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逐鹿之野,遂擒殺蚩尤。」《宋史.禮志》更有提到:「祭蚩尤禡牙」。在古代軍隊出征前必須祭祀蚩尤和軍隊的大旗。
從《山海經》中可以看到:「黃帝令應龍攻蚩尤,蚩尤請風伯、雨師以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魅』以止雨,遂殺蚩尤。」
風獅爺已被用來抵禦風雨對房屋的損害。《太白陰經》中提到風獅爺能夠割革為甲,屋脊上彎弓拉箭的瓦將軍也能驅除災禍。至於風獅爺的身分,有人認為獅背上的武士是由封神榜中的申公豹或黃飛虎演變而來。
民宅時常設置辟邪物品,以防止沖煞的影響。例如在屋埕設置照壁、在屋頂上安置瓦將軍、烘爐、風雞;在牆面上設置石敢當等。這些辟邪物品中,首當其衝的風獅爺常矗立在聚落的村口、民宅的屋頂上或牆壁中,或隱身在廟宇的某個角落。有些金門家庭還會在大門口放置風獅爺,形成心理上的保護。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