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論今「安靜離職」浪潮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卓希。
點閱率:1,779
字型大小:

近日各大新聞社群皆在談論「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現象,有人說這是Z世代的新型態價值觀,有的人說,這是大環境長期不利於員工而使然。「安靜離職」並非真的離職,而是一種新的工作觀念:工作者仍履行自己的份內職責,只是工作上不再額外投入其他心力,不會試圖爭取更多機會或嘗試做得更多、更好,提倡不把工作視為人生的全部、停止推崇職場「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不認同人的價值取決於他的生產力。
簡而言之,當代部分工作者,已不再於職場拚盡全力,不再積極主動尋求其他機會、不多做被交辦任務之外的事,更傾向安分守己、穩定的工作型態。我對這個浪潮的興起感到極有興趣,因為總覺得這件事早已悄然發生在社會四處,身旁諸多朋友早已皆有此潛在跡象;近期我在跟公司主管聊天時,才聽他感嘆分享,早期的年代,求職者、包括他自己,會費盡心力準備面試、進入職場後會全力展現自身能力,以爭取更好的晉升機會和資源;而現今,能感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即便已進入公司,還是會不斷地試探、觀望其他更好的機會,不一定會在初期就拿出最好的態度和實力,騎驢找馬的心態變得更多。我對這兩類型的工作價值觀皆無好壞評論,因為說真的,我認為自己也屬於在兩者心態遊走的工作者。
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說過,他每天都「踏著舞步去上班」(I tap dance to work),描述自己對工作的熱忱,即使他已是世界富豪,仍期待每天早上開始工作。然而,對於一些常需加班、下班後完全沒力氣做其他事的工作者,便很難對巴菲特的話有同感。當代社會在任何領域幾乎都講求多元、斜槓及注重「自我」的重要性,社會的競爭力因此而提高,像現在的學子除了要學教育部編列的課綱知識外,多半還得再額外補習、進修才藝等,在倡導雙語國家、多元教育的政策下提升個人競爭力;而職場環境也不再是大學或專科畢業後,就能依照專業進入相關領域職場,並講求穩定性,長久待在同一企業或公司,或使用同一套職能或專業在相關領域輕易轉職。企業主對員工的要求顯然有因社會趨勢而標準變多,使得人們的閒暇時間越來越少,但相對的,社會主打的自我實現、生活平衡,讓人們對於「活出自我」的主觀意識也越來越強烈,而導致了現今「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職場現象,人們意識到理想無法在這尚未成熟的大環境被達成,而選擇在符合社會規範下、無聲的「躺平」。
為何我會說我屬於這兩類型工作者?因為在初入職場時,我確實使出全力表現、學習,為盡快跟上其他同事腳步;而直到現在將滿一年,我發現前期打好的基礎化為一「形象」,同時也奠基我順利執行工作的能力,讓同事和主管對我抱有符合相關能力的既定印象,我自然可以獲得其他機會和好的評價,故現在我可以只做好份內的事、不會想多做其他額外任務,不會再想為了達到更好的績效數字而留下加班,也因為抓到了主管對任務標準值的大略區間,而導致我只會想完成份內事,並盡量準時地上下班,我從而獲得了更彈性及自由的工時,並越加接近當今人人追求的「生活與工作的平衡」(life work balance)。
但這樣的工作意識,自然會產生一種問題,就是「不積極爭取」、「不願意多做」的現象,若大家都不願多承擔一些、多些相互幫助,對企業主而言,會缺乏更多的產值,也可能導致老闆或主管,正在悄悄針對這類員工「安靜解僱」。不適任就淘汰、被淘汰就接受、再次尋找其他工作機會,這是當今部分求職者的職涯循環,沒有對錯或好壞,因為這也得取決於自己對未來的期待及追求。有的人是事業導向,故對工作必會抱持極大衝勁和熱忱,也會主動在下班時間自我進修;但也有大半人是採得過且過型態,秉持著「拿多少錢,做多少事」,會將份內工作做好,但非必要絕不因為工作影響自己的下班時間,上班主要是為維持基本生活品質。
我不確定大家對「安靜離職」的想法為何?也非常好奇大家的想法為何?我個人是理解並尊重這樣的想法,因為就我目前在做招募工作來說,其實發現很多安靜離職者不單單只是Z世代年輕人,很多七八年級生也都是差不多心態,但有些諷刺的是,當今台灣職場面試,還是會希望求職者展現出積極性、主動進取、乃至於對自我未來崇高且有抱負的渴望,以致我常常看見雇主及勞工雙方,上演一場戲,彼此說著、聽著跟實際截然不同的話,藉此展現熱忱來獲取資方信任來獲得工作機會。這是大環境下的現況,人們確實總被要求做到某一套符合資方理想的形象,也總期待能擁有更多功能和產值,以達到一人多工的最大效能;這套模式不得已地套用在所有求職者身上,卻跟自由思潮產生衝突,使得越來越多人,不論雇主或員工,無法對工作態度有共識,故員工選擇「安靜離職」。這使員工能重新奪回控制權並設立行動的界線,或者是更優先選擇自己的生活,也漸漸使一個人的價值不單只受工作而定義。
當然,安靜離職也可能是因職場環境或福利等不符員工期待,所以藉由降低工作的投入程度,同時尋找其他工作,待找到其他工作後,減少交接時間和人情壓力而更好輕易地離開。這情況是當代主管及企業主需要正視的問題,不然流動率越高、也越難找到合適的人才。當然,像是優化職場環境、捨去舊有不符合勞基法及當代體制的觀念,如最常聽到員工抱怨雇主:「給你機會你要把握」、「學到就是你的,不要愛抱怨」等等,這些都是我在做招募人才時,常聽到促使員工離職的話語之一,在當代網路暢通的年代,人們能使用各式媒介做多方比較,亦能找到相關工作法律及吸取正當原則,故「多做」卻無「補貼」獲合理加班費之行為,實質容易導致員工反彈,也有諸多員工是表面答應或會先去實行,但會間接反映在未來工作效能上,負面能量累積在心中,私下默默轉換跑道。我自己統整認為,這個世代許多的「躺平族」,皆是因做不完的任務、工作上的批評或負面評價而壓垮,產生出「既然怎麼樣都無法做到好,那我也不想努力了」的心態。故讓人們重新投入工作的關鍵之一在於,雇主應該要定義出「務實的期望」,並適時地稱讚員工,或告訴他們「你做得很棒」、「這已經夠好了」等話語,正向肯定和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是當代多數員工的動力,也才能進而理解主管可接受的標準為何。簡言之,上頭的人能夠予以清楚指示,並能夠明確引導員工,這對有助於雙向交流及溝通,對於合作關係而言極為重要。
針對安靜離職狀況,台灣104人力銀行今年進行了網路問卷調查,目前台灣有約30.8%的員工屬於安靜離職,皆以最低標準完成工作。企業端認為,選擇安靜離職的員工是怕壓力、不願承擔;而員工給出的主要理由,是因為認為更多的付出並無法獲得相對應的薪資報酬,而另一部分人則是對公司或主管的目標或價值觀不苟同,故選擇以沉默應對。針對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工作的「意義」也是現在諸多求職者考量的點之一,由於世代的價值觀越來越趨向多元開放,也反映在多數人所追求的「生活平衡」上,人們較無心力投入工作,也是因希望能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去做自身認為有意義或更加舒適的事。另一個層面來看,身在網路液態化的時代,人們更容易有其他賺錢的管道,不論是副業或投資等方式,人們不一定要侷限於全心投入一份工作,在選擇變多下,人們可以從更多層面獲得物質和心靈的滿足,可能也因此間接影響或導致了安靜離職的現象。
「只有你能創造自己,只有你能決定今後的人生。」這句話出自《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不論你對於工作的態度為何,又或者各種處世態度,只要自己相信有所價值和意義,對自身而言,就是一個好的選擇。人的人生只有一次,最終都是為了自己而活,所以,更該思考的是,「我想要什麼?」、「我追求什麼樣的生活?」,再從而針對自己的目的去努力實踐,不論想拚盡全力或點到為止,都是一種手段,甚至未來還可能會出現更多不同的處事型態,我們該做的是為自己負責,同時也給予尊重,並找到能與不同人事物共存的方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