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刊》金門世家大族的歷史轉型

發布日期:
作者: 鄭振滿。
點閱率:2,458
字型大小:

【摘要】
在金門歷史上,有許多延續近千年的世家大族。其主要特徵,一是世代聚族而居,有相對完整的譜系和祠堂、祖墓等公共設施,家族組織較為嚴密;二是重視文教事業,追求科舉功名,歷代都有達官顯宦,與王朝體制保持較為密切的聯繫;三是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注重社會聲望與話語權,形成對地方社會的實際控制。那麼,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些世家大族的發展策略有何不同?其發展態勢具有哪些時代特徵?深入探討這些問題,不僅有助於深化中國家族史研究,而且有助於揭示金門社會文化的演變趨勢。
 根據金門現存族譜記載,明代以前定居於金門的大姓,共有王、何、吳、呂、李、辛、林、洪、張、梁、許、陳、黃、楊、葉、蔡、盧、薛、顏等十九姓二十餘族。不過,金門各大姓的早期歷史是不明確的,因而也不可能有穩定的家族組織。明中葉前後,金門各大姓開始陸續編纂族譜,建構祖先譜系,確認族人的身分與地位。這可以說是家族發展的必要條件,也可以說是世家大族形成的歷史起點。這一時期形成的世家大族,與士紳階層的崛起密切相關。例如,明代後期的青嶼張氏、後浦許氏、瓊林蔡氏、陽翟陳氏、汶水黃氏等,都是科名鼎盛、官紳輩出的世家大族。
 明清之際,金門社會動盪不安,宗族組織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尤其是經歷了清初的長期戰亂和遷界之變,金門各大姓的人口大量流失,廬墓被毀,產業喪失,文獻飄零,宗族組織無不處於解體之中。從清初至清中葉,金門各大姓都致力於重建祠堂、修復祖墓、重修族譜、恢復祭產等宗族重建活動。到雍正、乾隆年間,金門的世家大族大多已經恢復元氣,但也有些家族未能有效整合,從此一蹶不振,逐漸退出了地方歷史舞台。
 清中葉以後,隨著社會流動性的不斷擴大,金門的世家大族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在各大家族內部,陸續出現了一些特別興盛的支派。他們獨立建祠堂,修族譜,自行組織祭祖活動,導致了宗族組織的分化;另一方面,在散居各地的族人之間,甚至是在同姓不同宗的族人之間,逐漸形成了融合的趨勢。他們通過聯宗通譜,共同創建祠堂,聯合舉行祭祖活動,提升了在地方社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金門歷史上的世家大族,經歷了不斷重新建構的過程。如果說,明代金門的世家大族是講求門第的聚居宗族,那麼,清代金門的世家大族是具有更大包容性的散居宗族。金門世家大族的歷史轉型過程,反映了社會結構與權力體系的深刻變化。
(廈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