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同鄉會地域組織到功能性調整

發布日期:
作者: 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專題。
點閱率:1,216
字型大小:

鄉訊會刊,看見蛻變中的同鄉會體質
同鄉會傳統體質的蛻變,「會刊」看得見!
二○一○年四月、五月,接連出版的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第十二期《烈嶼會刊》,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第五十期《鄉訊》,一一六頁、一二○頁,編排美觀、彩色精印,內容也豐富可讀,已接近坊間刊物水平;會址位於中和、永和,毗鄰而居的兩處同鄉會,很難想像,兩本會刊的總編輯林翠雲與鄭秀貞,過去都缺乏編輯實務,竟能在短短時間內把會刊編得好看又好讀,特別是能邀請到金門籍以外的名人提筆上陣,以宏觀視野診斷金門前途。
《烈嶼會刊》裡,美國馬利蘭大學經濟管理學博士、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撰述〈金廈扮演直通海西經濟戰略區的扣環〉,文章一開始提及,「在兩岸MOU簽署既定,ECFA的協議指日可成之際,中國當局近期拍板決定,升級七個新的國家戰略規劃區,其中以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兩岸經濟整合先試地點,最值得正視。這也是改變金廈兩岸市場經濟整合過程中戰略角色地位的重要發展」,之後切入金門的角色扮演,提醒主政者,「對於地處於海峽西岸與海峽東岸最直線連通地略要津的大小金門而言,也應該有超乎現行小三通中繼站的角色任務可以扮演,這是大小金門地方政府主事者,必須積極發揮與展現政治經濟抉擇智慧的時刻。」
台北縣金門同鄉會《鄉訊》會刊裡,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首度提筆為金門發聲,親撰〈金門的重新定位再出發〉,也成了觀察民進黨對金馬政治態度、經濟發展的一篇重要論述;她首先指出,「歷史的偶然,讓座落於台灣海峽兩岸的金馬和台澎連結在一起,從地理的角度來說,金馬並不算是台灣的『離島』;但歷經六十年在同一個國家體制下的共同生活和民主洗禮,台澎金馬早已經成為了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她又觀察到歷經五十年的凍結與再開放小三通與大三通後,金門的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已經到了一個重新檢驗的關鍵時刻,因此建言「經濟上,金門在產業發展上要以自己作為本體,重新思考與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文化上,金門人認同台灣的民主體制,但又無法否認在宗親、文化和生活圈上與中國的關係。軍事上,金門之於台灣本島的軍事地位,也面臨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經濟學者林建山、政治學者蔡英文,一前一後在金門同鄉會刊上提出對金馬的觀點、主張,不免讓人嗅覺出,一個跳脫鄉誼層次,全面介入公共事務參與的「新同鄉會時代」的到來。
學術研究,呂欣融論戰後金門同鄉會
隨著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台北市、新北市及大台中、大台南、大高雄等合為「新五都」的體制變革,也將衝擊到旅台金門同鄉會社團的生態,屆時,台中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市的六處金門同鄉會,將配合改制為縣市合一同鄉會結構,也就是說,現有散居台灣各地的十二處同鄉會組織,將只剩下九處,但亦將增加籌設中的宜蘭縣金門同鄉會、基隆市金門同鄉會。
趕在「台北縣」、「台中縣」、「台南縣」、「高雄縣」走入歷史之前,二○○八年六月,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研究生呂欣融,完成了《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碩士論文。
這是第一本研究在台灣的金門同鄉會發展史,也是觀察在台灣的金門族群生態的學位論文,它提供了完整觀看金門同鄉脈絡的窗口。
東南亞、台灣史學者鄭瑞明擔任指導教授,由金門籍研究生呂欣融撰寫的《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碩士論文,全書計分七章:一、緒論;二、金門人遷移台灣及同鄉會發凡;三、戰後金門同鄉會之創設背景與過程;四、同鄉會組織結構;五、會員與經費;六、主要活動及其功能變遷;七、結論。
移民台灣,漸產生同籍關係地緣組織
呂欣融的《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碩士論文緒論中,首先概述「同鄉會」,「是一種地緣組織,依據同籍關係的地緣性組織就會產生並被加強應用,該社會組織的設立是移民適應新環境的需要,主要是同籍移民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既可以聯絡感情,溝通消息,又可以為他們解決許多實際困難,在與當地居民發生矛盾和磨擦時,還可以維護移民的利益,是移民在新環境中的互助團體」。
早期金門人與台灣各「同鄉會」的關係,呂欣融從清代金門移民的「會館」文獻爬梳起,「清代台灣開發由南而北,由港口向內陸,所以沿岸港口是台灣早期都市形成的地區,『一府二鹿三艋舺』說明了台灣漢人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金門人亦參與其間,先後由南而北建立了金門館(亦又稱浯江館),分別是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的安平金門館,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的鹿港金門館,咸豐七年(一八五七)的艋舺金門館,此外澎湖也可能有金門館的存在」。
「金門館」的功能,隨著日本領台後漸漸式微,呂欣融分析原因,一、日本領台後,清代在台班兵制度消失,而班兵輪替戍台,其中金門籍士兵,是金門館相當重要的服務與參與對象,他們的消失,讓金門館流失許多資金贊助而會館的使用率亦大為減少;二、日本領台後,金門人遷往台灣不易,轉往南洋,金門館原本的諸多服務項目頓時失去意義,且參與之人數也慢慢的減少,金門館的服務對象流失後,金門館的功能改以蘇王爺廟的祭祀為主,存在於當地的居民之中,類似今天之「地方廟」的功能,繼續扮演當地居民的精神信仰,而原本金門會館則漸漸埋沒於社會中。
從清代的「金門館」進入到戰後的「金門同鄉會」,呂欣融分析其歷史背景,「由於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國共爭權、一九四九分裂,台灣海峽兩岸交通阻絕,金門居民移民大多前往台灣,他們或因謀生或因求學等原因,陸續遷往台灣居住,居住地區以台北縣最多,僅永和、中和、三重市三處,即達萬餘人,據查台北縣約有近四萬人,台北市次之、再次為高雄市,其他各縣市均有金門人居住」。
金門人遷移台灣後,面臨了諸多問題,包含最基本的居住、就業資訊、生活諮詢、台金交通往來及急難救助等,都亟需有個同鄉團體提供協助、交流,因而促成了同鄉會的組織。
前期後期,十二處金門同鄉會轉型中
 《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論文中,呂欣融實地走訪、調查了北、中、南及花蓮的十二處金門同鄉會會史及發展概況,並以「前期」、「後期」的成立時間軸為劃分;屬「前期」成立的「老字號」同鄉會僅四處: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台北縣金門同鄉會、高雄市金門同鄉及桃園縣金門同鄉會。
旅台四個前期成立的金門同鄉會中,台北市與台北縣金門同鄉會都成立於一九七○年,一九七三年兩會為統一運作,還一度設置聯合會所,但礙於法令規定,最後才分離、各自成立會所,以「團結鄉誼、聯絡感情、發揮互助精神」為成立宗旨的兩地同鄉會,現已發展出最具規模的同鄉會組織;高雄市金門同鄉會籌備成立於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台金空中交通尚未開放前,高雄港是金門遊子抵台、返鄉的第一站,高雄市金門同鄉會有著一段重要的安排交通、住宿服務及代書寫各項申請文件的功能性角色扮演;桃園縣金門同鄉會成立於一九七八年,由於縣境工廠林立,且相對於台北縣市的生活消費指數較低,吸引了四萬金門人口來此定居,致同鄉會會員數一度達三千五百人。
「後期」的八處金門同鄉會中,依成立時間順序,一九八八年有台中市金門同鄉會、台中縣金門同鄉會及高雄縣金門同鄉會;一九九一年有台南縣金門同鄉會;一九九三年有台南市金門同鄉會;一九九八年有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二○○五年有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花蓮縣金門同鄉會。
在整理了戰後金門同鄉會的創設背景、過程與組織結構後,呂欣融也從「政治性活動」、「社會性活動」、「宗教性、文化性活動」等面向來探討金門同鄉會主要活動及其功能變遷,發現到同鄉會已漸從早期的聯絡鄉誼、急難救助性質演變到介入、影響家鄉公共事務,例如二○○三年七月二十四日,高雄縣市金門同鄉會與金門縣政府舉行經建座談會,充份對議題中的「離島建設條例」、「速辦土地繼承」、「國軍軍事勤務致人民傷害補償條例」、「有關小三通之相關配套措施」提出旅台鄉親意見;二○○五年元月十八日,同鄉會代表拜訪陸委會,要求旅台鄉親適用「小三通」比照台商或設籍金門者、自由持證往返大陸;經由同鄉會運作下,二○○七年起,金門縣政府因應每年三節返鄉潮,均有海、空運輸配合紓解。在社會性活動上,二○○七年五月,花蓮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王壽萱在探望玉里榮民醫院身心障礙者後,向福建省政府、金門縣政府反映,促成這些弱勢鄉親返鄉;在宗教性、文化性活動上,二○○六年六月,各同鄉會組團直航廈門,參與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主辦的「二○○六兩岸四地青少年福州夏令營」,有效聯結兩岸鄉情。
「在台金交通更為便利的情形下,同鄉會舉辦返鄉與參與原鄉的活動更為彰顯,皆是近年增加的新會務、新功能」,在《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論文中,呂欣融也提出他對「新同鄉會時代」的觀察與期許,他認為,在社會環境的轉變下,同鄉會已面臨功能性的調整,「從一個原本的地域性組織,慢慢轉向一個社會福利團體,來適應社會潮流,開創同鄉會新契機」。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