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線VS移位:發自金門島嶼邊緣的聲音

發布日期:
點閱率:593
字型大小:

──《伏碼‧流影II─盧根影像藝術創作展》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展出的時空意義

這場展覽,以國父逝世紀念日為起點,跨過了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大選日;三月十一日至三月三十日,歷二十天展期,展出的意涵有「島影、烽火、人間、流離、竄動、重組、蛻變、重生」,名為︽伏碼‧流影II─盧根影像藝術創作展︾刻在台北國父紀念館三樓德明廳展出,從內容與時空解構,對金門島嶼、對台灣土地,這是一場難得的展覽對話;展出者盧根所訴求的「戰線VS.移位:發自金門島嶼邊緣的聲音」,也引發我們無限的想像、思考。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金門賢聚村的盧根,本名盧根陣,少時渡台求學,一九八三年自復興商工美術工藝科畢業後又即束裝返鄉,任職金門陶瓷廠,也投身藝術創作領域,無論在陶藝、雕塑、設計、攝影、水墨、西畫,都有一定能量的蓄積;一九八四年起,盧根開始以「環境‧人‧藝術」為創作思路,並以實際行動參與金門縣美術協會、金門縣攝影協會、金門縣陶藝協會的發起成立,特別是一九九八年金門縣攝影協會誕生後,盧根以代理事長身分,策展出︽剎那間的永恆︾、︽自然生態︾、︽金門采風︾、︽影像人間︾、︽陽光‧島影‧人間情︾、︽環境‧藝術‧人︾等對金門現代攝影、影像發生潛在影響的展覽,讓盧根對待「環境‧人‧藝術」有了更深層的理念、思索,期許自己能在傳統攝影中另闢影像創作新徑,以多元形式傳達、觀照所生長土地的聲音、脈動。

二○○六年九月三日起,︽伏碼‧流影──盧根影像藝術創作展︾在金門文化局首展,寬廣、自由、多元的表現形式,縱橫交錯的創作情感,弔詭奇絕的影像氛圍,的確讓金門人見識到很不同於過往的攝影展。最重要的是,隱藏在︽伏碼‧流影︾背後的創作精神、理念。

以一個短暫離鄉,長期生活在金門島嶼、走過解嚴前後「原鄉人」的經驗、觀點,盧根自述︽伏碼‧流影︾的創作理念,源於潛藏所歷經「戰地、島鄉」,所身處「環境、人」的心境反射,觀察感悟。︽伏碼︾作品裡,有著政權更替、板塊游移,在隱然浮動下如暗潮浮流的混沌與不安,也有對待曾經烽火戰場,如今死寂廢墟的緘默、反叛;︽流影︾作品裡,從生活瞬間所捕捉到島影、芸芸眾生面,流離、竄動,重組、蛻變,盡在其間,別於︽伏碼︾,所要展現的是島嶼一種「重生」、一股「游動」的生命力。

盧根的︽伏碼‧流影︾自金門島嶼邊緣發聲,也從這裡揭幕、展出,展覽期間,吸引了在地人熱絡觀展,也引發台灣藝術界重量級人士的注意,著名攝影家莊靈專程到金門看展後,不吝發出讚嘆,他說「盧根的作品在表現形式內涵已超越一般攝影,將金門的經歷、金門在兩岸地位的變化與時代性,以其獨特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作品代表了金門藝術現階段的全新概念與呈現」;金門籍藝術家李鍚奇也提出了他的觀感,「盧根的影像作品不脫對當前政治碰撞的憂思、記憶的感懷,以及生活中不斷上演的現實經驗之觀照。在︽伏碼‧流影︾作品中顯現了對於島嶼認同的困惑與渴求,揭示蛻變與重生的力量」,同時,李錫奇也從盧根的影像作品系列裡,感於解嚴以後的金門,短短十數年間,舊的事物在欠缺文化資產保存意識下,輕易臣服於草率政策與市場消費力量,新的事物格格不入地侵蝕著本來的版圖,在此過程,傳統、獨特的文化元素,宛若戰爭後的遺忘之物,安靜的被閒置、損壞、遺忘,因此,李錫奇推崇盧根運用「自覺的符號、對應的色彩、抽離的形體」,勾勒出潛藏的伏碼、賦予重生的面貌。

用影像藝術語彙,非常誠懇、用心、有力地展現金門島嶼的變奏曲,發出金門島嶼邊緣的聲音,又引發了在地、在外島民及台灣文化藝術人士對金門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回顧、思考;無疑的,︽伏碼‧流影─盧根影像藝術創作展︾,從金門到台北,已不止是一場單純的展覽,更提供了戰線VS.移位以及對「環境‧人‧藝術」的命運思索、土地對話空間。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