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古砲想起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維民。
點閱率:659
字型大小:

報載,金城西南門一處工地興建宅第,出土了一堆古砲,我好奇的到現址觀看,許多古砲已移往他處,但在挖掘的基地剖面,還隱約可見有四門砲身交錯夾疊在土層中,另一旁工地,也有一尊完整的古砲躺在那裡,一下子,出土了這麼多古砲,真的頗動人聽聞。
這堆砲塚的地點,據傳原是前清綠營「右營軍裝局」的舊址,只是早已淹沒破壞,當然全無官府的威嚴,再往前看,這裡還有一座明代的古墓(確庵許公洎靜專蔡氏墓),若據此推算,顯然在明朝,這裡就是後浦城的山上,不是耕田農作的地方,就是荒山野地放牛的所在,但滄海桑田,今天它是後浦城高地價的地方。
歷史真奇妙,老是有叫人嘖嘖稱奇的故事。
「網寮」這一帶頻臨港邊,昔時居民依灘維生者眾,這裡就是捕魚曬網的地方,有故事說起清道光四年的一段神奇:「漁民黑夜亡向,睹神光而得香木,歸貯于網寮,扶乩示系平山河水仙禹帝,欲駐蹕本島祐黎民,乃就香木雕帝像,奉祀以迄今…」,因此地方上從那時起就有水仙禹帝廟,庇佑討海的子民。
前清時,後浦是官府兵防治民的樞紐,因此有許多衙署,所以網寮高處,也闢建有「軍裝局」,擔任守備後浦城的一份責任。
後浦城有港,從明鄭到清際,就是金門出入大陸的要津,亦堪稱海防要塞。我試解讀《金門志》片段:「嘉慶四年,八月,艇匪竄入後浦港,文武倉卒整兵,輦巨砲於南門渡口,擊之,有一賊風帽雪衣,援枹而鼓,倏中我砲,斃,始引退。」,這一段文字點出了後浦港南門渡口,在嘉慶四年,有官兵「輦巨砲擊賊」,才免於艇匪侵擾之事。
再究咸豐三年,海澄人黃得美欲襲金門,時鄉紳營官,諸如:林章梗、林可遠、林榮邦、鄭玉麟、林焜熿、許侯熊、彭奪超等,以緩兵之計,爭取後浦城備戰時機,後來賊知受騙,趕於六月十六日「乘流入,直指後浦,開砲擊鼓…奪超早派一軍赴金龜尾,自與林榮邦等拒守中港,開砲奮擊,賊不能近岸…」,寫出雙方陣營,你來我往的砲擊情事,時「中港」,即今後浦南門的內海。
網寮近此,北側有高岡,設有軍裝局,設有砲台,殆可居高遠眺,防衛守備,實為合理合情之推測。
古砲用於戰爭,時代甚早,溯及元代,稱為銃或火筒,明代中葉稱為砲或銃,殆稱呼不遠,直到清代才直稱為砲,這種管形的射擊火器,一般要有砲身和架座兩部分組成,砲身有前膛、藥室、尾底、火門等部分,若安置岸上,則可攻守城塞,若裝上艦艇,則可用於水戰,因為它的威力強大,故有譽之為「將軍」,把它給予人格化。
網寮的這些古砲,為前弇後豐的筒體,砲身上有數道箍紋,砲身近中部有雙耳,尾有球冠,因為銹跡斑斑,看不清楚砲身上有無銘文,因此難以推斷是何時所鑄?我手邊資料不多,翻閱劉序編著的《中國古代兵器圖冊》,查工地一旁的那尊古砲,類似「清代嚴威砲」,但仍有待專家確切考證。
後浦南門瀕臨海邊,本就是港邊要塞,必然多所火砲,民國68年春,許氏家廟前方土埕修築水泥廣場,亦曾掘出三門古砲(其中兩門現置於山後「民俗文化村」海珠堂前兩側。),看來亦均屬守護港灣的岸砲,不知與此年代是否相同。
一門銹跡斑斑的鐵砲,紀錄著一兩百年前的史蹟,指出一個地方抵禦外侵的重要戰略位置,隱約表達出許多官兵守土有責的故事,反正,歷史,總是有許多讓人想不到的事兒!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