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北珊小瓦房築文學夢

發布日期:
作者: 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
點閱率:1,394
字型大小:

「期待七月夏末的那一天,也能像這樣的喜悅,用堅定的手,把您那熟稔的名字,從十萬陌生的學子中,一一圈出。而今,水已漲船正高,此去經年,萬水千山,不管是否有你並肩,我會記得這段繫於烽火的聚散,和白宮裡日日迴響的朗朗書聲,鐘鐘鼓鼓也數得出你熟悉的身影。」
二十多年了,每次打開一九八三年的金門高中畢業同學錄,北珊總要翻到「三年四班」這一頁,刊頭處,忘了是那位未具名的才子同學撰寫的一段「畢業贈言」,而今,白宮歲月,鐘鐘鼓鼓還能數得出那一張張熟悉的身影?導師李壯志帶領的 「三○四」男女合班四十名同學中,出了校門、踏入社會後,當今還有能見度的,當推法學博士、士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蔡顯鑫及台北縣勞工局副局長許秀能;其他的身影,多在腦海記憶中漸漸模糊了。
不止學校的「白宮」,還有居住的「小瓦房」,串連出北珊對待島鄉不滅的情感,也築起了她的文學夢。
賦別故鄉二十七年後,北山的北珊寫出《小瓦房》,就在今天,要與湖下牧羊女的《裙襬搖曳》,連同后湖許丕華《浯江俗諺風華錄了》,烈嶼吳劍明《浯江憶往》、南山李福井《以狗為師》、昔果山吳鈞堯《火殤世紀》,來自六座村落六個人六本書,在「鄉訊人物聯合新書發表會」登台發聲,這也是把自己藏在文字背後的北珊,第一次公開曝光在鄉人聚集的舞台。
北珊,本名李秀治,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生於金門金寧鄉北山村,父李增佑、母林文華,父母育有一子六女:錫江、明治、阿玉、愛治、秀治、素寬、淑薇。
求學之路,北珊歷古寧國小、金寧中小學、金門高中,旅台後,畢業於淡江大學中文系,與寫《鹽田兒女》、《燭光盛宴》的小說家蔡素芬及同鄉的資深媒體人董智森同班。
讀中文系的人,總予外界多出文學作家的想像。北珊在嫁給師大工業教育博士吳育昇後。(與立委吳育昇同名不同人)當起全職家庭主婦,直到一對女兒曉函、依潔都進入學堂,才重回職場,也開始了寫作因緣。異地蟄居的淡水小鎮,入「紅毛城」當導覽志工、到淡水社區大學兼任講師、擔任台北縣立淡水博物館導覽組組長的一路上,「優遊於古蹟場域中,每天看山看水看夕陽,頤養滋潤了身心」,讓她有了將所思所感轉化成文字的動力,也遙念起那座驟失父母、兄長的沈重島鄉。
二○○六年初春,她寫出了懷鄉的第一篇,〈童年記事:深藏心中的小秘密〉,大姐夫幫她取了個與北山同音的「北珊」筆名,投遞給那份小時候到村公所才能看得到的《金門日報》,二月十三日,文章刊登了,北珊用筆墨與金門家鄉有了連結的機遇。
〈深藏心中的小秘密〉後,〈媽媽的紅龜粿〉、〈地瓜情》、〈井邊歲月〉、〈海邊兒女〉、〈羊嚎》、〈樹靈》、〈在關帝爺的羽翼下〉、〈外婆家的路〉、〈醃豆鼓〉、〈耙草〉、〈軍用野戰口糧〉…,飽滿童年印象、盛載鄉土記憶的文字,一篇篇綴連,跨越五年,終生出了《小瓦房》。
父親一手打造、一生守候的「小瓦房」,也成了北珊第一本書的書名,擔任過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的張寶釧以〈離家五百里〉作序極力推薦《小瓦房》,「原來平凡中最真與最美的實現,就在北珊的故事裡」。
《小瓦房》、築文學夢,北珊為自己感性寫下,「圍繞著孤懸浯島而向外漸次開展時光洄瀾,勾起不同的人事交錯,屢屢顯現在字裡行間,掇起逝而往矣的昔日影像,是為了見證那一段沈默、孤獨的戰地歲月,以及藏匿其間而浴火重生的心靈曙光」。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