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奠定學童語文基礎 金寧ㄅㄆㄇ正音班開課
為讓學童在進入小學前奠定良好語文基礎,金寧鄉公所圖書館辦理114年「語你鄉遇在金寧│暑期ㄅㄆㄇ正音班夏令營」,積極打造充實而有意義的暑期學習環境,獲得家長們熱烈響應。 本次夏令營自開課日起至7月18日止,每週二至週五於圖書館2樓研習教室舉行,分設上午班(9時30分至11時30分)及下午班(14時30分至16時30分),上午班由經驗豐富的李曉君老師授課,下午班則由劉依珊老師指導,兩位老師分別以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結合注音符號、拼音練習與律動,引導孩子們快樂學習、自然吸收。 金寧鄉公所課長李煜翔代表鄉長楊忠俊到場,向小小學員們親切致意,並感謝兩位老師的用心教學。他表示,注音符號是孩子語文學習的重要基礎,也關係到日後的閱讀能力,更影響未來的學習興趣與自信心。鄉公所舉辦暑期正音班的初衷,希望在學童正式進入國小前,能夠透過系統化、專業化的課程,幫助孩子們穩固語文根基、提升學習能力。 課長李煜翔指出,早在四月間,就有多位家長主動來電詢問今年暑期課程的開辦情況,顯見該課程深受家長肯定與期待。多年來,鄉公所秉持教育扎根的理念,持續推出多元暑期學習活動,其中以「ㄅㄆㄇ正音班」最為熱烈,年年額滿報名。除了讓孩子們在假期中持續學習不中斷,也為家長們提供一個安心可靠的教育資源。 除了語文教學,課程中也融入遊戲、團體互動及生活禮儀等元素,提升學習樂趣與孩子們的社交能力,讓正音班不只是補充語文知識的場域,更是一段快樂、難忘的暑假回憶。 金寧鄉圖書館表示,未來將持續規劃更多元、貼近學童需求的課程,強化在地公共教育資源,期望透過書香環境與優質教學,陪伴金寧的孩子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
失能、失所、缺食 失智男流落車站 警方協助安置
金門縣警察局金城分局日前成功協助一名因失智而流落街頭的林姓男子,不僅提供緊急物資援助,更協調社福單位完成安置,展現警方為民服務的熱忱與效率。 金城派出所警員李昱諄與徐博群於執行巡邏勤務時,接獲民眾報案,稱金城車站內有一名行為異常的男子需要協助。員警趕抵現場後,發現該名林姓男子獨坐於候車亭,雖無干擾他人之舉動,但神情呆滯、言語含糊,且身體虛弱,疑似有失智症狀。警方初步關懷時,林男無法清楚表達自身狀況,僅能片段提及自己多日未進食,且無固定居所。 為進一步了解林男背景,警方立即通報金門縣社會局協助查證。經系統比對,發現林男為金湖社福中心列管的個案,原租住於料羅地區,但因近年失智症狀加劇,喪失工作能力,積欠房租後遭房東驅離,自此流落街頭。由於林男在金門無親友支援,生活陷入困境,甚至數日未能正常飲食,健康狀況堪憂。 考量林男體力不支,警方先提供飲水與餐食,並同步聯繫金湖社福中心承辦人員,協調其原房東暫時允許林男返回租屋處短暫棲身,等待正式安置程序完成。然而,在警方驅車陪同林男返回住處途中,發現他臉色蒼白、冷汗直冒,判斷可能有健康風險,隨即轉送往金門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後,建議留院觀察以確保安全。 在醫療團隊照護下,林男健康狀況逐漸穩定,出院後由社福中心接手,順利安置於金湖鎮松柏園老人長期照顧中心,獲得適切的居住與醫療資源。 該男子若無員警及時關懷與轉介,恐怕還要在車站周邊徘徊,不僅身體健康堪憂,若遇天候驟變,也將增添生命危險。金城分局分局長朱政憲指出,警察的工作不僅止於打擊犯罪與維護交通秩序,為民服務更是重要職責之一,尤其對於社會邊緣弱勢族群,更需要多一分同理心與積極關懷。 金城分局朱政憲分局長呼籲,若民眾在生活中遇見需要協助的街友或失智長者,不應該害怕或排斥,可以撥打110或洽當地社福單位,讓專業體系盡早伸出援手,避免危害擴大。他也感謝所有基層員警盡心盡力,展現「人民保母」的溫暖與責任感,警察的服務無分大小,民眾的支持與信賴,就是警察持續前進、守護鄉親最強而有力的後盾。 朱政憲表示,警察工作不僅是維護治安,更包含為民服務的社會責任。他強調,民眾若發現身邊有需要幫助的弱勢個案,可立即通報警方或社福單位,及早介入能避免憾事發生。同時,他也感謝社政系統的迅速協作,讓林男得以脫離困境。
-
樂齡學習評鑑成果豐碩 金門五鄉鎮齊獲肯定
為表揚本縣樂齡學習推展成效卓著,縣長陳福海近日親自頒獎,肯定各樂齡學習中心在113年度教育部業務評鑑中的優異表現。此次評鑑結果中,金城鎮及金寧鄉樂齡學習中心榮獲「特優等獎」,各獲頒獎牌與獎勵金5萬元;金湖鎮、烈嶼鄉、金沙鎮則獲得「優等獎」,各獲頒獎牌及獎勵金3萬元。此外,今年甫承辦業務的烈嶼鄉西口國小也榮獲「新辦樂齡學習中心獎」,獲得獎金1萬元,展現本縣樂齡教育的深厚基礎與多元發展成果。 縣長陳福海表示,打造高齡友善社會,是當前縣府施政的重要目標之一。樂齡學習不僅是課程推動,更是對長者尊嚴與生活品質的保障。他指出,透過在地化的學習據點與多元課程設計,讓長者不再被動接受服務,而是主動參與社會,重新找回價值與自信,這正是縣府積極推動「幸福島嶼」的重要基礎工程。 陳縣長並強調,施政以來持續秉持《禮運大同篇》理念,致力建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理想社會。他表示,透過各鄉鎮樂齡學習中心的積極投入,不僅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增進身心健康,也讓他們能在學習中活得更精彩。陳縣長感謝各鄉鎮公所、家庭教育中心及社區的通力合作,並期許未來持續精進,將「大同世界」的願景落實在金門的每一個角落。 為展現對樂齡學習政策的重視,縣長陳福海上任後時常抽空前往各鄉鎮的樂齡學習中心實地參訪,以及關心樂齡中心舉辦的長青樂學班,親自了解課程規劃與長者參與情形。他表示,政策要真正落實,必須深入基層、傾聽民意,因此特別安排時間關心各鄉鎮樂齡學習中心,與承辦單位代表座談,了解在推動課程及經費運用上的實際需求與挑戰。縣府將視實際狀況滾動檢討資源分配,提供更穩定的支持與後勤保障。 走訪期間,陳縣長也不忘親切地與參與課程的長者們互動,關心他們的學習成果與生活近況。許多長者開心地與陳縣長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並對中心提供的多元課程與溫馨氛圍表達肯定與感謝。陳縣長表示,看到長輩們因為學習而展現笑容,就是對政策推動最大的鼓勵。他強調,樂齡學習不是單一部門的工作,而是縣府整體社福與教育資源共同投入的成果,他也會持續督促團隊,用心經營每一處樂齡據點,讓更多長者享有「學到老、活到老」的幸福生活。 教育處指出,113年度本縣樂齡學習業務已拓展至全縣35個村里、85個社區據點,開設課程內容涵蓋健康促進、人文素養、生活技能等多元領域。去年共辦理13,130場次課程,累計26,918人次參與,顯示出樂齡學習活動已成為長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展現出縣府推動高齡教育的深耕與成果。 家庭教育中心則指出,面對金門人口高齡化趨勢,樂齡服務需求日益迫切。根據人口統計資料,104年12月本縣總人口為132,799人,其中55至64歲人口為21,166人(占15.9%),65歲以上人口為14,841人(占11.2%);至113年12月,總人口增至143,601人,其中55至64歲人口增為26,591人(占18.5%),65歲以上人口增為26,206人(占18.2%)。十年間,中老年人口總計增加16,790人,增幅遠超總人口增加數10,802人,突顯中高齡族群在社會中的比重日益加重,急需更多有溫度與深度的教育與照顧資源。 家庭教育中心強調,金門各樂齡中心秉持「活躍老化」的理念,鼓勵長者透過學習維持自主性與生活動能,落實以「學習代替治療」的預防觀念,不僅提升銀髮族的生活品質,也實踐「安老、樂老」的施政目標,讓金門真正成為長者安身立命、自在生活的友善島嶼。 縣長陳福海強調,未來縣府將持續強化跨局處整合,投入更多人力與資源,支持各樂齡中心拓展服務觸角,讓教育不中斷、關懷不打烊。他也期盼透過教育延伸,將金門打造成高齡者終身學習的模範縣市,不僅讓長者有學可上,更能從中獲得幸福的能量與生活的尊嚴。
-
警政署識詐評比 縣警局榮獲丁組特優第一名
金門縣警察局在內政部警政署「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識詐』1.5執行計畫第五期」評比中,以全方位防詐策略與卓越執行力,在全國各縣市競爭中勇奪丁組特優第一名殊榮。這項榮耀於警政署114年第6次署務會報中揭曉,由局長黃壬聰代表受獎,接受署長張榮興頒獎肯定,彰顯金門警政團隊在防詐領域的優異表現。 面對詐騙手法層出不窮、日益翻新的犯罪趨勢,金門縣警察局積極響應中央政策,全力推動「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建構「數位防詐、電信阻詐、金融攔詐、司法懲詐」四層防護網,並整合數位發展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法務部及內政部等跨部會資源,打造滴水不漏的防詐體系。局長黃壬聰表示,這項榮耀不僅屬於警察局每一位盡心盡力的同仁,更屬於長期支持警政工作的金門鄉親,「我們將持續精進防詐作為,讓金門成為詐騙絕跡的安全島嶼!」 回顧2024年下半年,金門縣警察局在防詐宣導工作上繳出亮眼成績單。在實體宣導方面,總計辦理88場次活動,涵蓋面向廣泛、內容豐富多元,包括結合實境互動的防詐桌遊體驗、深入社區的治安座談防詐宣講、針對學生及軍營的校園與營區識詐教育,讓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群的民眾都能掌握第一手防詐資訊,強化辨識詐騙的能力。 在媒體傳播方面,金門縣警察局積極運用社區村里廣播系統、地方廣播電臺及名城電視台,共播放防詐短影音達403則次,並運用轄內36處LED跑馬燈及電視牆,全天候輪播防詐短語及影片,使防詐意識深植人心。數位推廣方面,更結合Facebook、YouTube及LINE群組平台,轉傳結合時事與在地案例的防詐短影音與圖文,共計250則,成功引導12,852人次加入「165防騙宣導」官方LINE@帳號,便利民眾隨時接收最新詐騙手法與防範對策。 因應AI深偽詐騙等新型態犯罪,金門縣警局不斷地提升科技防詐層級,特別首創「擬真情境影片」教學,透過模擬真實詐騙對話與場景,讓民眾身歷其境地了解詐騙伎倆,進而提升警覺與應對能力。同時大力推廣「打詐儀錶板」線上工具,提供即時詐騙資訊查詢與案例分析,並與轄內各大金融機構建立「金警合作」攔阻機制,落實關懷提問、異常帳戶識別及定期攔阻演練,成功攔阻多起詐騙匯款案件,守護鄉親的血汗錢。 局長黃壬聰指出,這次獲頒「識詐」評比全國特優第一名,是對金門縣警察局全體同仁過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對未來防詐工作的重要鞭策。他強調,金門縣警察局將持續秉持「預防為先、打擊為要」的核心精神,結合AI科技、大數據分析及社區聯防力量,深化與縣府各局處及駐金單位的合作,目前已協請各單位利用業務平臺或網路粉專分享防詐資訊達220篇次,形成全方位、無縫隙的防詐網絡。 縣警局將持續推動「全民反詐、金門先行」的施政目標,全面部署、提升科技偵詐與社區識詐能量,堅決守護民眾財產安全與社會安定。黃壬聰強調,詐騙無孔不入,唯有全民高度警覺與攜手合作,才能讓詐騙集團無所遁形,並期盼鄉親能持續支持警察工作,與警方共同守護金門安全幸福的家園。
-
太武山金安心 消防局獲國健署評審青睞
金門縣消防局以「太武山金安心:智慧救援.永續金門」為主題,參加「114年臺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中「健康城市類-韌性與創新獎」評選,在第一階段書面審查中表現優異,成功入圍第二階段實地訪視。日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派3位評選委員偕同工作團隊抵達金門進行訪視,縣府秘書長陳世保代表縣長陳福海出席,並與消防局及多個協作單位共同參與全程簡報與展示。 此次實地訪視選定於太武山倒影塔下「觀兵弈棋處」空地舉行,消防局精心規劃訪視流程,內容包括專案簡報、協作單位分工說明、通報系統展示、山林日誌APP操作、省力滑輪組運用、空拍機應用、人員入山搜救模擬、山域低所救援演示、綜合座談與委員講評等,展現高度專業與創新能量,讓評選委員留下深刻印象,並一致給予高度肯定。 評審團提出多項建議以供精進,包括:爭取設備維護與擴充經費、善用GIS圖資套疊功能、研議空拍機無法飛行時之替代方案、強化山區手機訊號與網路連線品質、妥善管理現有私設攀登繩索,避免一律拆除等。 縣府秘書長陳世保致詞時表示,感謝評選委員與國健署團隊蒞臨指導,同時肯定消防局主導推動該案的努力與協作單位的全力支持。他指出,此項專案不僅因應近年民眾登山健行活動日益頻繁所衍生的風險,更成功整合跨部門資源建置「太武山多功能雲端圖資查詢系統」,結合Google定位與社區踏勘資料,強化即時掌握與高效救援,為提升山域安全樹立嶄新典範。 陳世保強調,未來縣府將持續強化系統運作,並引進更多科技應用,讓金門不僅山明水秀,更成為一座兼顧自然與安全的宜居島嶼。 消防局長呂英華指出,此次參獎過程歷經籌備、撰寫成果報告、演練模擬等階段,全體同仁上下一心,齊力推動創新作為,最終順利通過書面審查並圓滿完成實地訪視。他特別感謝各級長官指導與民間善心人士支持,展現政府與社會攜手守護公共安全的強大力量。 呂英華提到,一位長期關心山域安全的謝姓民眾,已連續二年捐贈各10萬元給消防局,用於採購山域救援裝備與空拍機。去年6月,謝先生曾因獨自攀登太武山迷失方向而成功獲救,此次原訂邀請他出席分享親身經歷與器材實際應用情況,惟因謝先生目前返台照顧年邁母親而未能親臨現場。 「雖然謝先生未能到場,但他那份溫暖而無私的善舉,我們將永銘心中。」呂英華表示,謝先生的義行不僅是對消防同仁的肯定,更彰顯社會良善力量的悄然醞釀與茁壯。消防局將持續秉持這份愛心與信任,落實於每一次的救援行動,堅守崗位、守護金門山林。 此次金門縣消防局以科技創新與跨域協做為核心,提出兼具專業、永續與在地關懷的救援模式,成功獲得健康城市獎項評審青睞,並為金門在「健康韌性城市」的發展道路上,開創嶄新未來。
-
7月份金門話說故事活動 受理報名
炎炎夏日何處去?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為推廣及傳承金門話,將於7月至9月期間推出「閩風親子學堂」金門話說故事系列活動,7月份各場次已出爐,即日起受理線上報名。文化園區管理所歡迎對金門話有興趣的親子家庭、志工及一般民眾踴躍報名參加。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為推廣並傳承金門話,讓語言學習更貼近家庭、社區與日常生活,訂於7月至9月期間,推出「閩風親子學堂—金門話說故事爸媽」系列活動。內容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設計課程,透過說故事、讀繪本等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鼓勵親子家庭一同學習金門話,提升語言的應用能力與學習興趣,讓金門話成為家庭日常中的自然語言,並進一步融入在地文化與生活經驗。 文化園區管理所指出,今年計畫獲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承辦。將邀請多位具備專業素養的講師,以金門話說故事,引導學員認識金門話的語音語調、詞彙用法與文化背景。課程內容不僅適合初學者,也鼓勵熟悉金門話的家庭共同參與,透過多元活動設計,營造友善、歡樂且具文化深度的學習氛圍。 「閩風親子學堂」系列活動7月份8場次時間:「用咱的話講金門的石獅爺文化」—7月12日及7月26日上午9時30分至11時30分,邀請薛奕龍校長分享。「金門話說故事」—7月12日及7月26日下午2時至4時,講師黃嘉慧;7月16日上午9時30分至11時30分及下午2時至4時,講師歐陽萍。「逐家歡喜來講古」—7月30日上午9時30分至11時30分及下午2時至4時,講師許梓恬。 文化園區管理所歡迎對金門話有興趣的親子家庭、志工及一般民眾踴躍報名參加,期盼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讓孩子與家長一起在生活中自然使用金門話,培養語感與認同。活動地點分別在金沙親子圖書遊藝館以及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B1圖文館。每場次名額15人,額滿為止。活動採線上報名,7月課程報名網址為:https://reurl.cc/Rknqv6。
-
妙妙屋庇護工場開張試營運 後浦十六增添溫暖公益色彩
以特色文創為主打吸引許多遊客造訪的後浦十六藝文特區,現在又增添了公益的色彩,以協助一群身心障礙者進行多元學習及訓練的「妙妙屋庇護工場」正式進駐藝文特區,並自昨日下午起開始試營運,以美味的「貝果」為主打,並且結合文創商品。妙妙屋庇護工場歡迎民眾踴躍到場選購,給予這群身障庇護員們一個實質的鼓勵。 後浦十六藝文特區日前釋出店面進行標租,由財團法人晨光社會福利基金會針對身障者成立的妙妙屋庇護工場順利取得承租權利,經過簡單的改造,在昨日正式對外展開試營運。 妙妙屋庇護工場金城店,營業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下午三點開始至晚間九點為止(每週一為公休日),地址為中興路五十五號(後浦十六藝文特區)。 昨日的試營運現場,金城鎮長李誠智也特別到場了解並給予大家鼓勵,他表示,對於社福弱勢團體,公所絕對給予最大的支持,並強調若有需要公所提供幫助的地方,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 李誠智表示,這是後浦十六藝文特區除了文創業者外,首次有公益社福團體的進駐,他在現場除了看見妙妙屋主打的烘焙商品外,還看到與在地業者合作的商品,樂見有更多企業一起來共同扶持。同時,他也看到由妙妙屋開發的文創商品,希望社會公益能與觀光相結合,為在地創造更多亮點,也讓庇護員們能從中學習到自立。 妙妙屋庇護工場主任表示,妙妙屋地點設在福田家園,遠離市區,較少民眾跟遊客知曉,希望在金城設點能讓更多人認識妙妙屋。金城據點的營運,每一位在店內擔任服務人員的庇護員們從學習、訓練到真正站上店舖第一線,都非常努力跨出舒適圈,為了打造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店,一點一滴築夢踏實,因此他們也希望這不只是一間店,而是一個連結社會、翻轉刻板印象的起點。 「妙妙屋庇護工場」成立於民國一○二年,工場位於金湖鎮轄區內,主要在協助一群身心障礙程度不同的員工進行多元學習及訓練;妙妙屋的「妙」意即美好的意思,妙妙屋將無形的「愛與美好」融入在商品中。目前的營運項目主要為各式麵包、各式蛋糕、茶會點心、手工餅乾、西點餐盒等製作及銷售,每項產品都是靠著他們的雙手不斷練習及失敗而完成,他們透過努力及堅持改變大眾對心智障礙的印象,並和民眾一起分享這份純真的幸福;金城店除了販售烘焙、文創商品外,也接受大家各式餐盒的預定。
-
本報產業工會召開理監事聯席會並歡送退休員工
金門日報社產業工會日前召開第八屆第五次理監事聯席會議,由理事長陳德鵬主持,理監事全體踴躍出席,社長蔡湛成亦親臨指導。會中針對工作報告與多項提案進行熱烈討論,涵蓋人力提升、加班補休及人員敘獎等議題,勞資雙方充分溝通協調,最終達成共識,為工會未來推展業務奠定穩固基礎。 近來工會運作面臨會員榮調、退休與新進同仁加入,組織結構亟需重新整合與調整。陳德鵬理事長表示,工會始終以爭取會員權益與服務為目標,無論世代更迭,都將持續扮演日報同仁最堅實的後盾,攜手共創更完善的勞動環境。 會議中特別歡送退休的楊水詠、李增汪兩位記者,以及服務金門日報近半世紀、去年榮獲全縣模範勞工殊榮並即將退休的資深會員陳麗明。面對這位以新聞為志業、卸下肩上重任的優秀同仁,現場響起熱烈掌聲,滿溢著同仁們的敬意與不捨。三位同仁一生堅守崗位,成就了社會與家庭,更成就了金門日報的榮光,堪為後輩表率。工會以「功在金報,情誼永固」相送,感謝她(他)們多年來無怨無悔地為新聞傳播奉獻,無論颳風下雨,始終是政令宣導與服務鄉親的第一線尖兵。 金門日報自戰地媒體起家,走過將近一甲子的歲月,見證了金門從戰地到現代化的轉型。社長蔡湛成於會中肯定工會多年來的辛勞付出,感謝理監事們提出寶貴建言,讓報社在追求新聞專業與企業經營的道路上持續邁進。他表示,金門日報始終秉持「以生命共同體為圭臬、共體時艱為精神」的理念,每日為鄉親提供最真實的精神糧食,未來也將繼續攜手前行,勇敢面對挑戰。 陳德鵬理事長指出,金門日報社即將迎接創社60週年,工會在週年慶前榮獲優良工會勞動節典範殊榮,實屬難得。媒體工作者用文字紀錄歷史,工會則為會員爭取權益、促進勞資和諧,雙方相輔相成。他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對人力老化與設備汰舊換新的現實,未來將以「以變應變」的精神推動各項方案,留住年輕人才,給予更多提升機會,讓基層勞工在服務鄉親的同時,也能兼顧家庭,壯有所用,老有所安,共同為金門的永續發展努力。 此外,為凝聚產業共識,工會特別邀集本縣金門酒廠、陶瓷廠、自來水廠、車船處等同屬公營事業單位的工會理事長、總幹事及理事代表進行交流與聯誼,期許未來以「生命共同體」為理念,團結各產業工會力量,攜手創造福利、實踐永續經營,再創金門產業新奇蹟。
-
薯於你的何厝小旅行7月開跑 限額報名進行中
何厝社區發展協會於今夏將再推出「薯於你的何厝小旅行」,規劃透過半日遊方式,由導覽人員引路深度走讀何厝聚落,體驗傳統番薯手作,共計有6場次並自7月12日起登場。 何厝社區發展協會社區自109年開始以番薯產業文化發展為目標,致力發揚金門人番薯「耐」的精神,推出以番薯為主題之體驗及遊程,藉由展售及體驗,讓大家走進何厝了解聚落風華,以及社區對物產番薯之推廣及運用,讓大家記得番薯與金門這塊土地的情誼,感受番薯的溫度。 何厝社區發展協會社區表示,「薯於你的何厝小旅行」自7月12日起登場,總計規劃6場次,每場活動時間自上午8時30分起至12時30分止,場次時間包括7月12日、7月26日、8月9日、8月16日、9月13日以及9月20日,內容包括聚落導覽、手作DIY、享用番薯特色餐及蕃薯餅禮盒等。每場次限額30名,費用每人新台幣200元,即日起受理報名,額滿為止。 何厝社區發展協會指出,民眾對活動如有疑問可洽詢FB粉絲專頁「何厝社區發展協會」或電洽082-354957。關於活動繳費方式,民眾可於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8時30分至12時、下午2時至4時30分,至何厝社區活動中心繳納,或可以匯款方式繳交,並於匯款後至社區FB粉絲專頁「何厝社區發展協會」私訊並留下匯款資訊。(匯款帳號:郵局700,帳號00028560194973,戶名:金門縣金沙鎮何厝社區發展協會王文思。)
-
金城鎮公所舉辦志工訓練 提升服務品質與法規知能
協助志工人員的能力提升,金城鎮公所於日前舉辦為期兩天的「一一四年度志願服務基礎及特殊教育訓練」,透過邀請專家學者講解最新法令規範、志工服務注意事項,以及投入志工服務多年的前輩們現身說法,實際了解志工服務的甘苦談。 由金城鎮公所舉辦的「一一四年度志願服務基礎及特殊教育訓練」,在日前於金城鎮公所三樓多媒體簡報室舉辦,吸引許多有意願參與志願服務的民眾報名參加,了解志工法規與聽取實際投入志工服務者的經驗談,同時也進行交流分享。 金城鎮公所表示,課程規劃方面共分為基礎訓練(六小時)以及社會福利類特殊訓練(六小時),內容兼具理論與實務;在基礎訓練部分,邀請金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南玉芬講解「志願服務的內涵及倫理」以及「志願服務法規之認識」,另外並還邀請南門社區莒光志工隊隊長許淑慧親自開講,來跟參加的學員們分享他在從事志願服務的過程以及經驗。 而第二天的特殊教育訓練部分,則是邀請金湖鎮下莊社區發展協會社工師楊舒晴、富康一村金城新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周鳳珠、四埔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黃美玲等人擔任講師,課程規劃涵蓋了社會福利概論、社會資源與志願服務介紹,以及志願服務運用單位業務的簡介跟工作內容說明,最後藉由綜合討論,讓學員充分交流與學習。 鎮長李誠智在致詞時表示,每一位志工都是無怨無悔,發自內心的無私付出,金城鎮公所的服務志工們對於鎮務的推動也是獲益良多,透過兩天的課程,相信可以為志工伙伴們了解到更多法令規範的準則。此外,課程也邀請到實際投入第一線的志工夥伴或是業務承辦人員到場分享經驗談,相信在大家彼此的交流之下,可以讓金城鎮的志工們對於自身的投入更有認同感,以及更有自信心。 南玉芬說明,志願服務法是將志工權益法制化,讓大家可以安心投入服務,該法條的推動對社會發展有正向影響,可以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提升公民意識和責任感、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增強社會凝聚力、提升個人能力和價值觀;而且根據志願服務法第十六條規定,志願服務運用單位應為志工辦理意外事故保險,必要時,並得補助交通、誤餐及特殊保險等經費。
-
烈嶼端海灘插紅旗引誤會 金馬澎分署澄清非五星旗
由於昨(4)日有民眾於社群平台發佈文章指出「金門大橋烈嶼端海灘被插了五星旗」,海洋委員會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特別澄清指出非五星旗,且經查為演練所需於岸際標示使用之紅色旗幟。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金馬澎分署指出,昨(4)日有民眾於FACEBOOK「靠北金門」發文表示「金門大橋烈嶼端海灘上被插了五星旗」,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經查並特別澄清,非民眾所稱的五星旗。金門大橋烈嶼端下方兩側沙灘上各有純紅色旗1面,經與相關單位確認,為近期演練需要而於岸際標示使用。 金馬澎分署也籲請鄉親,全民防衛意識,人人有責,惟應避免資訊錯判,以訛傳訛;民眾如於海上、岸際發現任何問題,可撥打海巡「118」服務專線,海巡署將會立即應處。
-
〈浯鄉村事-金社區〉從「三叔公」老宅出發 通往老樹的古道藏著斗門的名字
【根在斗門】從宗族祠廟到古樹古道的社區連結 走進斗門,先看到橘紅燦爛盛開的鳳凰花,像是燃燒在夏日藍天下的熱情火焰,為每一位即將啟程的畢業生獻上祝福,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風景,真的是畢業的季節。 「斗門」社區為一歷史悠久的傳統聚落,以陳姓宗族為大宗,村內設有四座陳氏家廟,每逢節慶舉行隆重的宗祠祭祖儀式,展現深厚的宗族情感與凝聚力。 社區座落於太武山騎馬嶺山腳,地理位置面朝山勢磅礡,山下有條歷史悠久的「斗門登山古道」。昔日因軍事管制而保留原始自然風貌,沿途視野開闊、生態資源豐富,成為登山與健行愛好者的熱門去處。 斗門古時候曾是鹽埕,曾經滄海變桑田,為了阻擋冬季強勁的東北季風,前人用雙手種下樹苗,不是為了美化家園,是替後代築起一道天然的擋風牆,斗門的後代子孫深知,這些百年老樹,不單是遮蔭納涼,是用來「擋風鎮煞」的生命守護者,這樣的信仰,可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久而久之,斗門百年老樹群,宛如村落的守護神,用枝葉迎風,用根系擁抱土地,便有了「綠色風獅爺」的美稱,像是保護村落安寧的天然屏障。 【信仰牽起人情路】文化斗門.幸福社區 沿著村落緩步深入,便來到斗門社區發展協會的所在地,也是鄰里共餐地,是地方文化意識與傳承的核心。 成立於民國108年的斗門社區發展協會秉持推廣閩南文化與延續傳統技藝的初心,致力於深耕在地文化,厚植社區認同與凝聚力。金門第一支合法立案的旗輦隊「斗門旗輦公共事務促進協會」,正是誕生於此。旗輦,是廟會民俗儀式的展演,是傳統精神與社區共識的象徵,見證社區如何以信仰凝聚情感、以文化串聯行動,建立社區情感連結。 不僅如此,協會亦關注自然生態與土地記憶的延續,長年投入古樹保存與環境維護的行動,特別對斗門自然村內的百年老樹進行系統性管理與保育,從文化推動到環境守護,協會進一步挖掘戰地政務與地方發展的歷史脈絡,嘗試以導覽解說、田野調查等方式推動社區營造,逐步描繪出一幅具在地特色的願景藍圖:「文化斗門、幸福社區」。 【齊力築夢的斗門社區】農村再生與多元就業的新藍圖 斗門社區雖然成立不到八年,卻始終以低調穩健的步伐默默耕耘,在眾多社區中,斗門協會雖然起步較晚,卻展現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活力與韌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協會志工群的平均年齡約在40歲左右,是全縣最年輕的志工團隊之一,或許正是因為社區有旗輦隊的加入,吸引更多年輕人成為志工,讓社區工作更具朝氣與創意。年輕世代對地方的投入,帶來新的觀點與能量,為斗門的未來鋪出一條更寬廣的路;目前協會正多軸並進地推動農村再生計畫,三大案同步啟動,涵蓋環境營造、產業發展與公共設施改善等面向。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對軍事遺跡之民防坑道的活化與再利用。 協會總幹事陳其德認為,保存歷史記憶的同時,希望能賦予沉寂已久的軍事設施全新的生命力,並融入社區的日常生活,成為斗門社區獨具特色的文化地標。透過創新的活化構想,昔日的戰備空間,將轉化為兼具觀光與教育意義的體驗場景,喚醒居民的共同記憶,讓戰役歷史貼近人心的方式被傳承與理解;透過活化再利用,不單是保存遺跡,更是在提醒世人,戰爭無情,和平無價;唯有銘記過去,方能珍惜當下,走向更安穩未來;目前,斗門社區正處於所謂「微經濟型」的發展階段,逐步轉型為具備自主經營能力的小型在地經濟體。相較以往,今年的發展方案重視中央、地方政策的整合,涵蓋衛福部推動的社區照顧模式、農業部關注的農村再生與綠色照顧理念、內政部倡議的社區營造架構,以及勞動部支持的在地就業措施等,成為社區有效整合資源、強化自我營運體質的關鍵動能,然而,社區人力資源終究有限,若涉及大型基礎建設與複雜工程時,仍仰賴政府部門主導執行,社區端專注於內容鋪陳與人文導入,政府端則負責硬體與架構建設,形成一種協作式的共構模式。 【斗門新亮點】館棧餐與酒莊成為再生計畫的味覺延伸 斗門社區近年來積極將農村再生與產業轉型結合,打造出兩項引人注目的新亮點:風味餐與社區酒莊。這兩項創新計畫並非單純依附於多元就業方案而生,而是立基於整體農村再生的長遠思維,嘗試將在地農產轉化為體驗經濟的核心元素,延伸地方價值鏈。社區推出的風味餐,強調使用在地食材與結合家鄉味道的記憶,總幹事陳其德談起斗門社區的飲食文化時,特別提到在地赫赫有名的總鋪師,人稱「怡伯仔」的料理傳奇。從民國40年代到60年代之間,只要是金沙地區婚喪喜慶的大小筵席,幾乎都少不了怡伯仔的身影,他都親自設計菜單、奔走採購,還親手掌杓掌廚,是那個年代家族與鄰里間最信任的味蕾守護者。 「斗門風味餐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它有根、有源,有故事可以說。」陳其德說。那是一段靠總鋪師走天下、靠辦桌維繫人情味的時代,菜餚背後往往是村落共同飲食記憶。 如今,社區導覽行程設計了「風味餐」體驗選項,除了讓遊客品嚐昔日筵席風華,背後有一份飲食文化復興的企圖。「我們不是單純地煮幾道菜來應景,而是希望把早年『館棧文化』農村辦桌聚會、村民齊心的溫度找回來,讓地方的歷史不是用聽的,是能用吃的記得。」讓社區成員重新找回對家鄉的驕傲與歸屬感。 隨後,在社區總幹事陳其德的帶領下,來到斗門人稱「三叔公」的老宅,一睹珍貴的百年製酒器具,聽說是清朝光緒年間的寶物;見證斗門村落好山好水好所在,尤其,那條清澈的斗門溪,宛如村子的命脈,在過去農業社會的時代,斗門溪沿岸曾是一片片稻田,綠意盎然,除了種稻,也因地瓜釀酒而聲名遠播,今日有幸,第一次看到製酒關鍵的銅爐錫管,蒸餾器歷經多少歲月仍保存完好,令人讚嘆不已。如今,社區特別於原址旁立起「源春酒坊」石碑,並將老屋修葺一新,古厝記錄著釀酒的歷史記憶,古厝周邊的環境經由社區團隊巧心整理,綠意盎然的花草錯落有致,襯托著一道道酒甕淳紅之色,讓空間在歷史與自然間交織出一種獨特的美感,讓人駐足流連。 社區保存百年釀酒記憶,以此為核心,展開文化與生活的深度連結,未來考量地瓜酒莊的發展潛力與在地農特產的整合,發展出一處兼具歷史韻味與田園風情的新興旅遊景點。斗門風味餐強調在地食材、家鄉味道與文化故事的結合,期盼讓訪客吃得滿足,讓社區志工群感到驕傲;而社區未來的地瓜酒適合溫飲,可作為烹飪調味酒,以品嚐、體驗為主,讓遊客感受斗門豐富歷史文化。【警語:開車不喝酒】 【斗門社區永續】志工隊是堅強的後盾 在斗門社區,協會裡優先聘用在地人力,專業需求則聘請年輕專業人才,因此,多元計畫需要專管人員進駐才能增進社區服務能量。 另外,還有一支充滿活力與熱情的志工隊,由黃明麗女士擔任隊長,是前任理事長夫人,在她的帶領下,30位核心志工各司其職,奉獻時間,傾注心力,讓社區的每一次活動都能順利進行、精彩圓滿。 黃明麗的角色遠超過一般的隊長,她是經驗的傳承者,是精神的支柱。社區中大小活動,從導覽解說到共餐服務、從節慶籌辦到臨時支援,她總是身先士卒,帶領團隊以無私奉獻的態度投入每一個細節。 斗門社區的志工年輕化,積極參與社區事務與服務工作。年長者也是活力十足、樂於分享經驗,成為年輕一輩的最佳榜樣。這種老中青共融的模式,使社區運作展現年輕化與濃濃的人情味,老一輩願意傳承,年輕人更願意投入。 現任理事長陳其鈞表示,斗門社區發展協會有別於傳統社區組織,不以登記會員為限制,而是強調「村民皆會員」的概念。這樣的理念,讓每位居民都能自然而然地成為社區的一份子,參與權利與義務,並提升整體凝聚力與向心力。他進一步指出,協會運作一切公開透明,不論是會議紀錄、經費分配,還是活動規劃,皆以開放精神進行,讓志工與居民之間建立深厚互信,為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更特別的是,斗門社區將在地宗教信仰視為凝聚力量的核心,致力於整合宗教活動與社區發展,保留傳統精神,賦予其新的公共意義。透過宗教慶典與信仰儀式,居民們除了表達信仰,強化彼此連結,讓「廟口」從單一宗教空間轉化為社區交誼與合作的重要平台。 【陪你一起變老】斗門社區的溫情守護 在斗門社區,以農村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作為活動的起點,結合「健康」與「生活」兩大核心理念,打造一個促進世代共融、互助自助、實踐在地安老的友善空間。 社區生活,是彼此之間的一聲問候,斗門社區總幹事陳其德,談起社區的長輩時,語氣裡總帶著一份濃濃的情感,他常說,自己的父母早已離世,而現在,社區長輩,對他而言,彷彿是父母的化身。「把長輩們當作自己家人來照顧」。 「健康要關心、服務要貼心」,這是斗門社區不變的信念。而支撐這一切的,是一種叫做「甘願」的情感力量。「歡喜做、甘願受、付出無所求」,是一種服務的態度,也是一種生命的哲學。或許,幸福其實很簡單,不必山珍海味、不需華服美飾,只要有人在你身邊,聽你說說話、陪你走一段路,讓你知道你並不孤單。 為了讓長輩願意走出家門,走進社區,斗門社區設計了一系列多元又貼心的活動與課程,每一次聚會,都是一場情感的交流。 陳其德說:「有時候,不需要做什麼大事,只要坐下來,聽長輩說說話,他們就很開心。那一種被理解、被關心感覺,是無可取代的。」這樣的話語,簡單卻深刻,道出了社區服務最真實的一面。 這裡的安老,不是靜靜等待歲月,而是充滿活動與生命力的「活老」;這裡的健康,不只是醫療或運動的事,而是身心靈的整體照顧;這裡的幸福,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一句句問候、一杯杯茶、一次次的陪伴。 有社區在、有夥伴在、有情誼在,有一雙雙溫暖的手,一顆顆柔軟的心,陪你慢慢變老、穩穩走下去。 這樣的幸福,簡單卻深遠,正如總幹事陳其德常說的那句話:「有人陪你說話,就是最大的幸福。」
-
金門寫作協會夏季讀書會 三位講師分享文史與信仰書寫
金門寫作協會夏季333讀書會活動,邀請陳炳容、陳永富、黃慧敏三位講師,分享創作作品,引領讀者開發自己的潛能,歡喜共學,用文字的溫度與力量,叩問生命、抒發感動,做更好的自己。 讀書會活動於文化局3樓會議室舉行,由協會理事長洪春柳主持,前理事長王先正擔任召集人,與會者有寫作協會學員、聯誼社團、沙美基督長老教會教友等近40人齊聚一堂。 3位主講人分別為陳炳容、陳永富、黃慧敏。講題為:陳炳容「我對金門文史研究的淺見」;陳永富「金門惠安石工的迢遙歸鄉路」;黃慧敏「在金門遇見迦南信仰」。 退休教師、金門資深文史工作者陳炳容講師,有感於當前金門文史研究的一些現象,如迷霧森林,走不出去,自我感覺良好等等困境,提出一些問題與反省。拋出的問題多元,包括:1.烈嶼有1尊或6尊風獅爺?2.後浦城隍廟大迎十三鄉?3.金門地名「九頭十八坑」,九十八非實數。4.宗祠科舉匾額不可盡信。5.景區解說碑有誤……等等。陳炳容期許金門的文史工作者能重視考證,能寬廣視野,能努力與中國史、世界史聯結,能為《金門縣志》多作一些勘誤、導讀的工作。 資深退休記者陳永富近年來寫作了多本金門的村史、口述歷史。他分享金門惠安石工的迢遙歸鄉路—百歲石工張贊南的兩岸故事。民國38年9月,撤退到小金門的國軍第5軍200師,派人到廈門召攬一批惠安石工到金門協助開石、構築碉堡、戰壕等工事,言明工期40天,不料爆發古寧頭戰役,這批石工被迫留滯在金門,成為在金門的異鄉流浪人,與對岸家人斷絕音訊數十年,有說不盡的悲歡離合故事。現實無奈下,金門成了惠安石工的第二故鄉,也意外靠著打石手藝,在金門留下千古不朽的「毋忘在莒、擎天廳、漢影雲根、大膽挑大擔、島孤人不孤……」等代表性的崖石刻字,見證兩岸冷戰歷史,如今成為金門的戰地顯著地標,熱門觀光景點,堪稱「人微字金」。「毋忘在莒」、「漢影雲根」等這些大型精神標語碑石,題寫者廣為人知,但負責鐫刻的幕後石匠卻隱沒於歷史。民國38年來金門的惠安石工,在金門碩果僅存只餘近百歲的張贊南、張秀明2人。 資深中央社記者黃慧敏退休後,選擇留住金門。她以著作《金門 我的迦南美地》為引子,暢談「在金門遇見迦南信仰」。黃慧敏表示:「迦南信仰」這個詞在基督教信仰裡是用來描述一種信仰階段或生命狀態,代表這是得著應許的信仰,是信仰成熟與委身的象徵。相較興盛的民間信仰,金門縣目前有15間基督教會,涵蓋不同宗派。黃慧敏說,金門宗教信仰鼎盛,廟宇密度高、民俗活動活絡、基督信仰穩定成長。金門的基督教傳入可追溯至1896年,倫敦會的宣教士首先在西園與沙美建立教堂。1900年,福建的信徒在金城創立了「金門中華基督教會」,當時隸屬於閩南中會;1922年,金門中華基督教會正式成立堂會,由於信徒人數增加,1924年興建新堂,成為後浦教會,即今金城教會禮拜堂。在基督信仰裡,迦南是流奶與密之地,是上帝應許以色列人的美好棲身所。黃慧敏感謝上帝在十一年前把她牽引到金門,發揮恩賜,在新聞舞台盡力揮灑,對她而言,金門就是她的迦南美地,因此她將第一本文集命名為《金門 我的迦南美地》。 黃慧敏說,雖然不敢自比聖徒保羅所言,「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了」,只能以「見好就收」,為35年又9個月無冕王生涯劃下一個句點。尤其,這最後八年多在金門的採訪,是黃慧敏歲月中彌足珍貴的篇章,書中的採訪對象多數成了她的好友。這些朋友啟發了她的人生,不但帶給她美好的回憶,更提升了她的視野,放寬她的胸襟。有讀者說,《金門 我的迦南美地》是金門文史風景的入門書;也有人想照著書中記載的人事物,按圖索驥,來場另類相遇。黃慧敏說,《金門 我的迦南美地》不是一本觀光書,而是一本帶著靈魂的金門生命誌。這本書是她多年對金門的情感累積,朋友買書不是在「買東西」,而是在用行動支持我、支持金門的文化書寫。分享末了,黃慧敏與沙美教會會友共同獻唱〈野地的花〉和〈這一生最美的祝福〉,讓讀書會充滿恩典的氛圍。 寫作協會由一群愛書者為推動讀書風氣,一起讀書、讀人、讀藝文、讀山水;讓大家藉此分享閱讀的樂趣,帶領熱愛閱讀寫作的民眾體驗生活,琢磨說故事的素樸之筆,為生命調音,開展豐富第二人生。今年第四場讀書會預定10月3日推出,陳滄江擔任召集人,協會誠邀喜愛讀書的朋友,一起出席讀書會。
-
奇岩室內樂團巡演今起登場 用音樂點亮金門角落
二○二五年奇岩室內樂團「調和的幻想─音符美好邂逅」金門公益快閃巡演,首場即將在七月五日(星期六)下午登場,演出將先後在古崗百花、後浦藝文特區、金門醫院、經武酒窖等地,用美好的旋律來讓大家感受音樂的美好。 奇岩樂團去年來到金門進行快閃演出,獲得民眾很好的迴響。今年於暑假之初再度跨海金門,舉辦「調和的幻想│音符美好邂逅」金門公益快閃巡演,希望讓音樂流動於空間之中,讓四季旋律、經典詠嘆在金門綻放,並且用音樂點亮金門島的每一個角落。 此次奇岩樂團演出的日期與時間,各場次分別為:七月五日(星期六)下午三點三十分,地點在百花/洋樓喫茶咖啡。七月六日(星期日)下午五點,地點在後浦十六藝文特區。七月七日(星期一)上午十點三十分,地點在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七月七日(星期一)下午兩點,地點在金酒公司經武酒窖。 此次快閃演出的曲目,包含了韋瓦第的《四季》協奏曲、馬奈斯《泰伊思冥想曲》、帕海貝爾《卡農》、莫札特《交響協奏曲》、巴哈《c小調中提琴協奏曲》等多首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以及呼應演出主題的韋瓦第《調和的幻想》第六號、第九號協奏曲等。 「奇岩室內樂團」是一群對於古典音樂有夢的業餘愛樂者組成的樂團,自一九九九年創團至今。團長周韶年在創團前四年,於大學時代每週飛往金門授課,因此與金門在地師生們結下深厚情誼,周韶年秉持著「創造傳奇,意志如岩」的精神,將西洋古典音樂中的創意與熱情發揮極致。奇岩樂團成員來自不同背景,因為音樂和團長的信念而相聚,並透過奇岩樂團讓愛樂者能有機會在舞台上展現自己的專業及對音樂的熱情,透過演出推廣欣賞古典音樂之美及文化內涵,並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奇岩室內樂團及讓愛樂者有一個盡情發揮的舞台。
-
身障者行動駐點服務 七月起各鄉鎮巡迴
為了提升地區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對福利資源的了解與運用,金門縣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將深入各鄉鎮提供福利諮詢,以提升服務資源可近性,於七月起啟動各鄉鎮一次性的駐點服務,提供面對面社會福利諮詢、宣導服務中心各項服務內容,讓資源更貼近社區,落實服務精神。 金門縣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說明,這項行動服務除提升資訊可近性,也期望透過實地接觸,增進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議題的理解,進而促進社區共融,有需要的民眾若有疑問,可撥打金門縣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082)337004。 駐點的服務時間與地點,分別為:金城鎮公所:七月七日(星期一)。金湖鎮公所:七月八日(星期二)。金沙鎮公所:七月九日(星期三)。烈嶼鄉公所:七月十日(星期四)。金寧鄉公所:七月十一日(星期五)。 此次駐點服務主要對象為居住於金門縣的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屬,也歡迎一般民眾前來洽詢;現場將有單位人員說明目前身心障礙福利項目與服務現況,幫助有需求者在面臨生活困境時能迅速掌握可用資源。
-
上岐籌設校友會 徵求會員踴躍參與
上岐國小籌設校友會,公開徵求會員,邀請歷屆校友與關心母校發展的社會人士共襄盛舉。 上岐國小指出,熱心校友們規劃籌設校友會,經由縣府社會處核准正式設立並展開籌備工作。校友會成立宗旨在於凝聚校友情感、推動聯誼交流、強化與母校的連結,並共同協助學校事務推展,提升教育品質與學生福祉,實現「飲水思源、回饋母校」的初衷。 上岐國小表示,校友會會員資格分為兩類:(一)個人會員:須年滿18歲,並為上岐國小或其前身歷屆畢(肄)業生(含補校生),認同該會宗旨,填具入會申請書,經理事會審查通過並繳交會費者,即可成為個人會員。(二)贊助會員:凡支持該會理念並提供經費或資源的個人或團體,填具入會申請書,經理事會審核同意後,得成為贊助會員。 籌備期間申請入會之截止日期為即日起至114年7月17日,有意申請者,請洽該會籌備處:金門縣烈嶼鄉青岐123號,上岐國小辦公室。聯絡人:許惠棠主任,電話:082-362409轉分機12。相關申請資料可親洽索取、電話洽詢或至FB粉專「金門縣上岐國小」及校網(https://sces.km.edu.tw/)下載申請書,歡迎踴躍報名入會。
-
昔日戰地水上秘境華麗轉身 新湖漁村小艇坑道活化成新興觀光亮點
金門縣政府昨(3)日上午10時30分於新湖漁港慈鑾宮前舉辦「漁村小艇坑道啟用典禮」,宣告「料羅灣側翼戰術佈局海岸防線軍事文化景觀活化計畫」正式邁入新里程。這座隱藏於海岸的神秘軍事坑道,經縝密規劃與整修後,重新開放,搖身一變成為結合軍事文化、人文聚落與水域遊憩的新興觀光亮點。 金門縣副縣長李文良於典禮中致詞表示,縣長陳福海自上任以來,積極推動觀光基礎建設升級,除持續強化戰地文化與歷史場域的保存外,也著眼於水域資源的永續利用,力求在符合法規及安全原則下,逐步開放湖庫與海域活動,為金門注入更多元觀光魅力。 全新啟用的漁村小艇坑道,除保留其軍事遺構風貌,更首度導入水上立式划槳(SUP)活動。民眾可在坑道內滑行,彷彿穿越歷史長廊,展開一段融合歷史、自然與感官的奇幻水上之旅。坑道內水面平靜、光影交錯、聲音迴盪,營造出兼具神秘與靜謐的獨特體驗。 該案「新湖漁港小艇坑道環境修復再利用工程」總經費5,000萬元,由內政部國土署補助3,950萬元,金門縣政府自籌配合款1,050萬元。整修完成後,以「浪遊、秘境」為核心構想,重新規劃坑道內外的步道與安全設施,讓民眾得以親臨其境,感受昔日戰備氛圍,並轉化為壯麗動人的軍事史詩場景。未來將串聯周邊聚落、軍事遺跡及在地景觀,建構「軍事、文化、聚落廊道」,帶動金門觀光與地方經濟發展。 縣府觀光處表示,配合本次啟用典禮,將於暑假期間辦理兩場「坑道SUP立槳體驗活動」,分別於7月19日及26日舉行,採事先線上報名,活動詳情可至「金門觀光逗陣行」臉書粉絲專頁查詢。盼藉此推廣水域遊憩,提升觀光多樣性,吸引更多年輕族群與親子客群前來體驗金門的嶄新風貌。 觀光處長許績鑫指出,金門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縣府長期以來推動水域遊憩及海洋觀光產業,希望透過此次坑道活化,拓展水上活動與文化旅遊的結合,打造兼具歷史、教育與休閒的優質旅遊環境。 此次啟用不僅形塑出新湖漁港旅遊片區新風貌,更與鄰近E090「海天堡」、金門區漁會「金門海島學校」形成具特色的觀光動線,整合軍事秘境、海洋教育與藝術創作,構築出「動靜皆宜、海天一線」的新旅遊模式。 遊客可在E091小艇坑道中划槳探秘後,前往E090看海咖啡館賞景品茗,或參與金門海島學校於7月1日至8月31日舉辦的「金門海島生活節」,欣賞藝術家與小學生共創的海洋永續藝術作品。此外,也可走訪慈鑾宮了解在地宗教文化,參與「漁村故事導覽」、「軍事探索」、「藝術共創」及「手作體驗」等多元活動,深入體驗金門「戰地文化×海洋教育×生態體驗」的融合新貌。 金門縣政府表示,未來將持續盤點與活化軍事文化資產及自然資源,推展多元觀光內容,期使金門以更加豐富與獨特的海島風情,躍升為國際旅客心目中最具吸引力的觀光目的地。
-
防災數位教材研習 強化教師教學知能
烈嶼國中承辦「114年度防災數位教材研習」,集結全縣各國中、小教師,透過創新教學與設計實作,強化教師防災教學與課程設計能力。在極端氣候與災害風險日益升高的當下,學校教育如何讓「防災」真正走進課堂、進入生活?由金門縣防災教育輔導團主辦、烈嶼國中承辦的「114年度防災數位教材研習」,聚焦「怎麼教、教得好」的防災教學行動。 烈中指出,此次研習邀請大同大學媒體設計系教授陳彥甫擔任講師,課程導入「設計思考」架構,讓教師們在真實任務情境中分組操作、動手規劃,重新詮釋防災教案設計的方式。現場也實地導覽教育部「防災數位教材平台」,提供參與教師實際操作與課程整合的機會,幫助大家看見更多可行且有感的教學資源。 金門縣政府教育處國民教育科科長葉麗珠感謝烈嶼國中承擔本次研習,也感謝所有參與的校長與老師們的投入。葉麗珠指出,防災教育不能只靠每學期一次的演練,更需要在課堂中紮實地培養學生的判斷力與應變力。面對的不只是自然災害,而是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這不只是「備課」,更是「準備應變」—準備好面對未知、做出反應、成為行動者。她進一步指出:設計思維就是在教學中做最有效的資源規劃方式,它不只是讓教材更有組織,而是讓教學更有方向、更具彈性。數位教材則提供我們跨越場域與限制的工具,讓防災不再只是口令和步驟,而是一種真正能在學生身上扎根的生活素養。 烈中指出,此次研習聚焦三大主軸:強化教師防災教學與課程設計能力、推廣防災數位教材的實作與平台應用與促進縣內教師經驗交流與資源共享。參與教師反應課程設計實用、思維轉換清晰,有助於打破以往對防災教學的刻板印象。老師在課後分享:「我們不能只是把教材搬進教室,而是把防災的思維帶入孩子的日常生活。」烈中表示,這場防災數位教材研習,對於「防災素養」與「課程創新」兩者結合,提升第一線教師對數位教材的實作及運用,增進數位防災素養教學知能。未來,防災教育輔導團也將持續推動數位與實體融合的教學方式,讓每一所學校都能具備面對災變的智慧與行動力。
-
民間保育行動翻轉珍稀魚種命運 縣府攜手青年力量打造永續金門
關心地方珍稀物種的保育與在地生態永續推展,金門縣長陳福海近日前往位於金湖鎮山外里的「再生魚坊」參觀,實地走訪這處由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理事長陳光耀所創立的民間保育場域。陳縣長盛讚該場對珍稀物種保育的長年投入,並表示縣府未來將加強與民間力量攜手,以行動守護這片土地的生態基因,也期待將此類保育精神進一步結合青年創業與地方產業發展,開創金門永續的新典範。 再生魚坊雖外觀簡樸,卻是金門保育能量的象徵,園內飼養多種珍貴魚類,包括被視為全球僅存於金門的「大鱗梅氏鯿」,以及已在野外失蹤數十年的「高體鰟鮍」。陳光耀耗費多年心力與資金,自建水族設施、購置高蛋白飼料,以保育近400尾大鱗梅氏鯿作為「保底族群」,確保即使野外族群面臨滅絕,仍可透過人工復育重建棲地。他也積極推動外來種移除計畫,防止巴西龜與金門原生金龜混種,避免生態基因污染。 除了保育,再生魚坊也是一處兼具教育功能的民間基地。鐵皮屋內有如一座縮小版自然中心,展示各類淡水魚種與水棲爬蟲,同時持續對外推廣保育觀念,吸引學校、社區與外地遊客前來參訪學習,不僅為珍稀物種提供棲身之地,也成為推動民間參與、社會共識凝聚的重要平台。 對於再生魚坊長年耕耘的成果,陳福海縣長表示,這些工作真的很不容易,如果有需要縣府協助的地方,會盡力協助推動。對此,陳光耀也指出,目前魚坊主要執行的是中央委託縣府辦理的保育專案,須透過公開標案取得,期望未來若能獲得更多在地行政支援與持續資源,保育行動將更穩健持久。 事實上,再生魚坊在保育大鱗梅氏鯿方面已取得全國最亮眼成績。陳光耀表示,現今金門全境粗估已有近6萬尾大鱗梅氏鯿,與十多年前族群數量不到300尾、棲地極度不穩的情況相比,堪稱奇蹟式翻轉。他表示,這是把一個幾近滅絕的物種,重新拉回金門生態的主體地位,這是所有保育人員共同努力的成果。 除了場域內的繁養保育,陳光耀也長期投入野外生態調查,曾在烈嶼地區發現未見紀錄的稀有魚種「鯵鰷」(音同餐條),並重新尋獲失聯多年的「高體鰟鮍」。目前他正搜尋已20年未見於金門的「史尼氏小鰍」,甚至多次申請進入軍管區尋找蹤跡,展現其對保育工作的執著,也突顯民間團體在守護金門自然資源中的無可替代性。 陳縣長除表達高度肯定外,也指示金門縣水產試驗所積極與再生魚坊建立合作關係,推動魚苗採購與水域放流計畫,期望透過公私協力,強化原生種復育機制,實現科學研究與地方經驗的雙向融合。水試所隨後表示,未來將研議向再生魚坊採購大鱗梅氏鯿等魚苗,放流至縣內水庫或野溪棲地,擴大原生種族群的保育與管理。 同時,陳縣長也提出進一步整合保育行動與青創扶植政策。他指出,縣府多年來推動「金門三創中心」、「光華園青年創業基地」等計畫,鼓勵青年投入文化創意、生態觀光、地方創生等多元產業,讓年輕人能以創意與熱情扎根家鄉。地方型SBIR補助計畫也提供高達百萬元的資源,協助青年團隊技術研發與產品驗證。這些政策機制未來可與保育基地串連,發展如水生動物導覽、保育教育商品設計、生態旅遊規劃等新型態產業,讓保育工作成為青年創業的新動能。 陳縣長強調,保育工作不是短期專案,而是需要長期扎根、全民參與的持續行動。縣府未來將協助有志團體申請保育相關計畫,整合縣內學校、社區資源,爭取中央資源與外部專業導入,擴大金門保育網絡的深度與廣度。他也強調,生態保育與地方發展並不衝突,反而是永續金門的根基。我們將持續支持像再生魚坊這樣的民間典範,讓金門的自然環境成為我們共同的驕傲,也讓下一代擁有看得見、摸得到的自然未來。
-
114年秋節配售酒 9/1起首在金湖鎮配售
為嘉惠鄉親,讓縣民在中秋佳節安心便利購得金門高粱酒,金門縣政府公告114年中秋節配售酒配售時程與申購規定。本次配售酒品為「1L-53度114年中秋節配售專用酒」,每位符合資格者限購一份,共十二瓶,每瓶售價400元,整份總價4,800元,僅接受現金交易,不受理其他支付方式。 縣府昨日下午在大禮堂召開中秋節配售酒研商會議,由參議許正芳主持,財政處代理處長關嘉荣、金酒公司代表以及各鄉鎮村里長和戶政相關單位人員與會,針對114年中秋節配酒配售事宜進行討論與確認。 許正芳參議於會中感謝各單位同仁過去春節及端午節配酒作業的投入與協助,使作業流程順暢且盡善盡美。他也肯定財政處提前兩個月召開會議的效率,認為周全規劃有助縮短會議時間,提升整體行政效能。他亦期許未來各項業務都能秉持效率與便民精神,順利推展,讓全體鄉親共享金酒飄香的中秋節慶氛圍。 縣府財政處說明,為讓配售作業順利進行,本次戶籍作業基準日訂於114年8月6日,金門酒廠將於8月25日至26日統一派送提貨單至各鄉鎮,隨後即展開各鄉鎮及村里公所配售作業。依照規劃,金湖鎮民眾可於9月1日至3日申購,金城鎮為9月2日至4日,金沙鎮安排在9月3日至5日,烈嶼鄉為9月4日至6日,金寧鄉則訂於9月5日至7日辦理。各鄉鎮配售期間原則上為期三日,但各村里可視實際情況彈性延長一至四日,以確保所有符合資格縣民皆能順利完成購酒手續。 針對逾期未完成申購者,縣府亦規劃補申購機制,民眾可於9月24日至26日,攜帶相關證件至金酒公司寧山庫辦理補申購,營業時間為上午8時至11時30分及下午1時30分至4時30分。然而,補申購亦設有期限,若屆期仍未辦理,將不再受理補申購。 已完成申購並取得提貨單的縣民,可於9月1日起至10月13日(週一至週五)營業時間內前往寧山庫領取酒品,(應於提貨單上簽名或蓋章始得辦理領取),若逾期未提領,金酒公司將每日按提領金額千分之一收取保管費,且若保管費累計金額已達提領金額,將視同放棄領取,屆時金酒公司將不再受理提貨申請。 縣府財政處指出,本次配售資格配售對象:一、於114年10月6日(含)已年滿18歲、符合下列條件之一且無不符合購酒資格者,取得配售資格: (一)自110年10月6日至114年10月6日連續設籍本縣者(連續設籍滿4年以上),取得一般配售資格。(二)110年10月6日前曾設籍本縣,於113年10月6日至114年10月6日此期間連續設籍本縣,且於本節鄉鎮配售日截止前檢具戶籍資料經鄉鎮公所認證者【逾期不受理】。但下列情形無須申請認證:1.出生地為金門。2.身分證字號第一碼為英文字母為「W」者。(三)符合本計畫配售資格之配偶或直系親屬,於113年10月6日至114年10月6日期間連續設籍本縣,且於本節鄉鎮配售日截止前檢具戶籍資料經鄉鎮公所認證者【逾期不受理】。(四)符合本計畫配售資格縣民之外(陸)籍配偶:1.「大陸配偶與該符合配售資格縣民結婚登記滿7年以上、外籍配偶與該符合配售資格縣民結婚登記滿5年以上」未取得本國籍者,須於本計畫鄉鎮配售截止日前(倘截止日為假日,則順延至次一工作日)登記居留本縣,並檢具配偶戶籍資料與居留證向本府社會處申請認證並通過者【逾期不受理】。2.前項以外之外(陸)籍配偶,與該符合配售資格縣民實際結婚登記滿一年以上,且居留地址為本縣,並於本計畫鄉鎮配售日截止前(倘截止日為假日,則順延至次一工作日)檢具配偶戶籍資料與居留證經鄉鎮公所認證者【逾期不受理】。(五)符合114年端午節配售資格之外籍人士,於基準日與其縣民配偶已離婚或其縣民配偶已死亡,仍合法依親居留本縣者,且於本節鄉鎮配售日截止前檢具資料經鄉鎮公所認證者【逾期不受理】。(六)自113年10月6日至114年10月6日期間連續設籍且連續實際於本縣工作之縣民,於114年9月1日至9月5日期間檢具申請表、設籍及工作證明文件,經縣府財政處認證合格者(詳細送件時間及應檢附文件詳該處網頁公告),合格名冊於審核完成後另行公告於該處網站【逾期不受理】。 【酒後不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