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地區收藏家簡榮和、黃國泰等提供珍藏數千件古今錢幣紙鈔中國歷代錢幣特展文化中心揭幕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金城報導。
點閱率:713

由金門縣立文化中心策劃安排的「中國歷代錢幣特展」,昨日上午在福建省政府主席顏忠誠、金門縣長李炷烽及參展者等共同剪綵揭展。而這項由地區收藏家簡榮和、黃國泰等所提供,並是花費無數精神、心血、金錢、時間的長期收藏的數千件從遠古到今的中國歷代錢幣大展,琳瑯滿目的各式古今錢幣、紙鈔等,也等鄉親和觀光客的到場「尋寶」和「大開眼界」。

這項中國歷代錢幣特展,昨日上午十時十分起在金門縣立文化中心舉行開幕茶會,現場並吸引了不少地區藝文界朋友和鄉親的熱烈捧場。而展出並將持續展到六月二十八日止,歡迎各界把握展期踴躍前往參觀欣賞這項難得一觀的古今錢幣大展。

縣長李炷烽昨在揭幕茶會致詞時,也對社教館在改制成為文化中心以來,辦理展演活動無數次,這次的歷代錢幣特展別開生面,展品琳瑯滿目,也對提供參展者的收藏具有前瞻和遠見,表達敬佩之意。對於這項特展並能蒐集史前到今天各式銅幣、紙鈔,種類品項繁多,相當有價值和齊備,不輸給專業博物館,也代表金門鄉親對收藏者獻上無限的誠摯感謝。

李縣長也對這些金門文化寶貴遺產,在認為能結合國立歷史博物館或故宮博物院,作較完備展出,但配合單位因籌備不及,是希望透過大家的參觀和參與,以補足其不足的地方,讓展出更為完備。他並指出,金門是個有文化的地方,年輕人透過參觀展出,希望能發思古之幽情,共同起開創之勇氣,為先民文物綿延世代,小朋友也可養成蒐集好習慣,用心歸類作有系統、計畫整理,共同為文化資產、金門文化的傳承、發揚,使其更深、更厚、更高、更遠,和吸引觀光客來金觀光,不光是買東西,而能以文化的精神吸引觀光,和不要有敝帚自珍,定能讓金門文化資產得到妥善保存和發揚光大。

福建省政府主席顏忠誠對這些收藏不易、無價之寶的中國歷代錢幣,也提到縣長推動「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的施政,認為這些都是金門重要的文化資產,建議能到台灣展出,以讓各方對這些「寶貝的東西」、金門珍貴文化資產能更認識和了解,從而吸引觀光客的造訪金門尋寶,同時對收藏者的有恆心和堅持精神,表達感佩之意。文建會專門委員梁華綸則希望展出推廣到台灣交流,以將金門獨特的人文藝術呈現在世人眼前,更以文化藝術的內涵吸引觀光人潮進來。提供參展的黃國泰在代表參展者致詞時,也強調錢幣、紙鈔人人喜愛,但隨著改朝換代,舊幣換新錢時,大家往往捨舊而從新,只有像他們這些傻瓜才堅持的收藏舊愛,是希望大家更重視文化資產的保存和維護,他並就「開元通寶」、「淳熙元寶」、「大明通寶」、「永曆通寶」所代表和金門歷史淵源的牧馬侯陳淵、朱熹、魯王、鄭成功的特殊意義加以說明。

而開幕茶會在南樂清音的伴奏下,省主席顏忠誠、縣長李炷烽、計畫室主任楊肅池、教育局長盧志輝等,也同到場來賓和鄉親仔細的觀賞了琳瑯滿目的歷代錢幣,都對收藏者的用心和中國歷代錢幣種類繁多、歷史意義非凡,不禁多了閒話家常的話題。

這次展覽,計展出歷代錢幣並分兩大類二十七項約數千件,包括銅錢類:荒古時代貝幣、周與列國時代刀幣、布泉、秦朝時代半兩銅錢、兩漢時代銅錢、三國時代銅錢、晉朝時代銅錢、六朝時代銅錢、唐朝時代銅錢、五代十國時期銅錢、北宋時期銅錢、南宋時期銅錢、遼國時期銅錢、金國時期銅錢、西夏時期銅錢、元朝時期銅錢、明朝時期銅錢、清朝時期銅錢、民國開國紀念銅幣、鎳幣、銀幣、庫銀、元寶等、台灣銀行發行之銅幣、鎳幣等。

在紙鈔類包括有:清末民初中國各省銀行發行紙鈔、中國各省地方銀行流通券及支票條據、中央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民銀行等紙鈔、台灣銀行發行的舊台幣、台灣銀行發行的新台幣、限金門地區通用的金門幣、金門防衛司令部發行的「粵華流通券」等、限馬祖、大陳地區通用的紙鈔、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紙鈔。以上各種錢幣展品,係經提供參展收藏家數十年蒐集保存的部份成果,投資金額與所費心力,誠非可以價值評估。並是金門縣立文化中心歷年來相當珍貴的一次文化資產展出,允稱難得一見。

而此次展覽並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贊助,金門縣政府指導,以及地區錢幣收藏家簡榮和、許丕府、洪福等、蔡水珍、黃國泰等聯合提供收藏品參展。而簡榮和、黃國泰、洪福等、蔡水珍等在收藏上,有的從民國四十年起即陸續收藏郵票、錢幣到盆景,並有愛國獎券的收集,有的則從五○、六○年代陸續進行收藏,雖然說收藏的東西不一樣,有的大同小異,但金門蒐集不到,跑到台灣找,再不然就是前往大陸地區找尋,當發現自己所缺漏的東西時,那份喜悅的心情是相當令人興奮的。

提供參展的黃國泰和蔡水珍也開玩笑的指出,有時到古董店找尋錢幣時,店家拿來一大盆是又髒又亂的銅幣,但還是要去翻找,有時一整串只為找到其中一個,但店家要求要一整串買下,為了收集完整,不惜花費是常有的事,而在奔走搜尋同時,這樣的為了興趣花錢,有時往往也讓另一半不悅,認為是在「收垃圾」,但他們都不在意,只為興趣堅持收藏繼續走下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