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首尊軟甲太子爺進駐金城北鎮廟
金城鎮北鎮廟日前特地自臺訂製地區首尊「軟甲」太子爺,並組成「中壇元帥會」連日來太子爺少年徒眾在北鎮廟前廟埕積極練腳法與身法,可望為地區迎神廟會再增添一陣頭「逗熱鬧」。
據「中壇元帥會」會長現任北門里里長周浯斌指出,軟甲「太子爺」特地到彰化訂製,經費約五萬多元,並特別派人前往彰化學腳步與身法,回來後當種子教官,傳授其餘會員練習,會員都利用晚間工作之餘,虔誠上香後請出「軟甲太子爺」在北鎮廟前廣場勤練腳法與身法,希望在廟會中,為陣頭爭氣。
周浯斌說,該會成員約有三十人左右,年紀都是在二十到三十歲少年仔,希望藉由元帥會成立,凝結民間力量與愛鄉情懷。也期盼讓哪吒三太子,有情有義,恩怨分明的行事作風產生教化作用。
哪吒一般被稱之為「太子爺」,身穿甲冑、左掌有塔、手持寶棒,同時腳踏風火輪,威風凜凜幾乎是人人都熟識的神衹,也有人稱之為「中壇元帥」、「太子元帥」、「哪吒三太子」及「李羅車」,是民間信仰的重要神祇,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是太子爺千秋聖誕,根據統計,台灣以哪吒為主神的寺廟大約就有一百多座,至於配祀的廟宇就更多了。
少年囝仔身,不按牌理出牌同時又武力高強的神威,是哪吒給人的第一印象,有一種說法認為哪吒的起源應該從佛教談起,尤其是祂的名字根本就源自印度。哪吒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北涼的佛教經文,一般而言,不論是佛教或印度神話都將哪吒視為毘沙門天的兒子。
在唐代,毘沙門天的信仰相當普遍,而哪吒為毘沙門天五太子中之第三太子,日後俗稱「三太子」。到了宋、明兩代,哪吒漸漸成為民間信仰中的神祇,然後被世人加入道教神譜。
在明代小說中,哪吒活潑的形象在「封神榜」和「西遊記」裡大受歡迎。由於「封神榜」本身就是一個道教色彩很濃厚的作品,而讓哪吒徹底地成為道教神將,大大削弱了祂原本在佛教裡,擔任的守護神特色。
而目前台灣民間流行哪吒的形象完全跟「封神榜」一樣,擁有廣大的信眾。相傳哪吒,係封神傳中,陳塘關總鎮李靖之三子,故亦有尊稱其為三太子爺、太子元帥、哪吒元帥、太子爺、哪吒三太子。拜師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習法,俱隱身、土遁等法術。更有火尖槍、風火輪、靈符秘訣、混天綾、豹皮囊、乾坤圈、金磚等寶物,本領非凡。降世後,為姜尚中營神將,助周滅商,故後人認為他是「五營」元帥裡的中營,統率東南西北中五營神將神兵,護衛庄境,因此而有「中壇元帥」的稱號。
太子爺除了少年神及武力高強的傳統形象外,受到哪吒過去「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捨身故事的影響,在台灣許多運將都喜歡在駕駛座旁供奉一尊哪吒,一方面藉助哪吒的英勇而開車無往不利,一方面若遇上困難時也能藉助哪吒的「捨身」相救,倖免於難。
一般廟宇的太子爺神像的雕刻,通常取其七歲的身軀,並攜槍輪等寶物,且均採立姿,容貌豐圓,顯現威嚴又詳和的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