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在議會報告金門地區整合性醫療服務計畫及安置大陸台商子弟來金就學情形議員盼相關單位全力為縣民生命把關
縣議會昨日聽取縣府報告「金門地區整合性醫療服務計畫暨公辦民營評估報告」及「縣府安置大陸台商子弟來金就學情形」,議員希望縣府相關單位持續爭取醫師來金服務,為縣民生命把關,並充實相關教育設施,以吸引台商子弟來金就讀,促進地區之繁榮。
縣議會昨日下午議程,由衛生局長陳天順率同縣立醫院院長林仁鑫就金門地區整合性醫療服務計畫暨公辦民營評估提出報告,教育局長盧志輝報告有關縣府安置大陸台商子弟來金就學情形,議員也就相關議題提出質詢與探討。
三軍總醫院承作「金門地區整合性醫療服務計畫」合約於九十一年七月三十日結束,健保局於今年八月一日上網公告招標,並無醫院領標投標而導致流標,在縣長李炷烽、立委吳成典等奔走協商,健保局同意由縣立醫院自今年八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承作,並持續上網徵求醫院承作。
有關地區整合性醫療計畫,議員董東漢指出,之前與三總醫院合作情形不錯,應持續應用管道爭取三總醫院支援地區醫師,而替代役也是解決地區醫療不足的方式之一,對於地區醫師不足問題,他認為以現在經濟不景氣,地區聘任醫師待遇也不錯,應持續加強徵才宣導。
議員李沃士對於目前地區健保費上繳的金額與應用在地區民眾的醫療投資是否對等提出了解,地區整合性醫療計畫(IDS)的執行情形表示關心,對於地區比較迫切需求的急診與專科醫師,李沃士要求衛生局應到台灣邀約優秀醫師來金服務。
議員洪麗萍指出,烈嶼分院現有醫師兩位,縣立醫院兼分院長一位,能真正擔任門診醫師,目前只有兩位,對於烈嶼地區之醫療服務,人力嚴重不足,且二位醫師要二十四小時輪值,容易造成心力負擔過鉅,實有再增人員之必要。
她並指出,分院雖然硬體方面一直充實,但無法實施住院,是浪費鉅額醫療資源,為吸引更多有愛心、有服務熱忱之醫護人員前往服務,烈嶼分院之人事權應檢討充分授權分院自行遴聘醫護人員,並以較大金門本島優厚之條件,照顧到自願前往烈嶼之人員。並照顧其生活,以留住人才,造福地方。
她同時希望衛生局應爭取具有專長之替代役役男或醫師前往烈嶼分院擔任放射、檢驗、藥師、牙科、復健等工作。
副議長許永鎮關心地區急重症大樓的興建,對於地區醫師不足,他認為可配合政策的開放朝向大陸徵才的方向來作,同時也對在臺的縣籍優秀醫師,動之以情,邀請他們回鄉為鄉親服務。
他也對於鄉親前往大陸罹患疾病,大陸醫師卻不願看診的例子,希望衛生局能主動了解,才有助於未來金廈醫療體系的建構。他並期許衛生局應掌握地區醫療實際需求,發揮應有效能,做出貢獻。
議員許玉昭針對民眾生病昏迷不醒後送到三總醫院竟然沒有病床,希望衛生局能協調國軍金門醫院做好後送的後續作業,以免罔顧人命。她也建議增加烏坵鄉的衛生醫療設施,同時關心直昇機夜駐金門的作業情形。
許玉昭也期許新任院長林仁鑫堅持理念與原則,展現新人新政新作風,把滿腔熱血貢獻金門,為鄉親服務。
議員張光海對於地區整合性醫療服務計畫公辦民營的可行性提出了解,他並建議縣立醫院也爭取ISO認定,展現地區醫療品質。並可從宗教方向邀請一些具有愛心的醫師來金服務。
議員陳恩賜對於地區民眾每年上繳近五億的健保費,而中央用在地區的醫療金額雖然也是五億多,但縣府每年仍須編列一億五千萬醫療預算,認為中央沒有實際照顧到地方醫療需求,他認為錢應花在刀口上,花出去的錢要能收回同等的醫療品質。而改為署立醫院後的醫療品質也是陳恩賜關心的焦點。
議員許華玉對於以前榮總醫師支援地區看診服務態度受到稱許,縣立醫院在承作地區整合性醫療服務計畫時,可爭取更多的優秀醫師來金服務,為縣民生命把關,她也對於林仁鑫院長的服務口碑表示稱許,並希望在門診時間,議會同仁也能准予免到會列席。並獲得議員的支持與通過。
縣府辦理台商子弟來金門就學,經海基會五月份調查結果計有國小一百一十五人、國中九十二人、高中職七十一人,共計二百七十八人。而由教育部大陸小組及縣府透過台商協會等組織在上(八)月下旬完成報名計有國中十人、國小七人、金門高中錄取三人。目前安置就學人數分別是金湖國小六人、金城國中四人、金門高中三人。
對於就讀人數不如預期,議員洪允典認為應從地區教育設施、方式著手改進,加強整合地區教育資源,營造現代化、理想化的學校,同時與陸委會就台商子弟的往返洽談,才能吸引台商子弟來金就讀。
議員董東漢則認為應檢討失敗的原因,並針對台商子弟生活與課業輔導擬出完善的配套方案,才能創造誘因。
議員蔡水游認為,除了爭取台商子弟來金就學,也可透過臺省金門同鄉會將在金門就學的享受的優待說明,鼓勵鄉親子弟返鄉就學,他也希望教育局應與金門農工職校研究加開科技相關科別,以吸引在臺鄉親子弟來金就學。
議員李沃士強調該項政策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並希望加強生活與學業輔導,善加照顧,讓十三位台商子弟成為將來其餘台商子弟來金就學的種子。
議員張光海認為台商子弟來金就讀是很好的事,但不應把地方政府的資源分攤掉,應向中央爭取補貼,他認為未來台商子弟就學,如係兄弟姊妹,就讀學校選擇應盡量集中在一個鄉鎮,方便於聯絡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