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開放陸勞陸資推動金門成兩岸經貿特區縣府將逐步向中央爭取政策支持

發布日期:
記者: 鄭大行/縣府報導。
點閱率:542
開放陸勞陸資推動金門成兩岸經貿特區縣府將逐步向中央爭取政策支持

開放陸勞陸資推動金門成兩岸經貿特區縣府將逐步向中央爭取政策支持

縣府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進行的兩岸貨品交易中心、加工產業區規劃研究案,已進入期末簡報階段,縣長李炷烽認為,中央應務實面對兩岸關係,從開放大陸同胞來金觀光做起,進而開放陸勞、陸資,推動金門成為兩岸經貿特區,讓人潮來帶動商機。為了加速推動該項政策,已透過各種管道向中央極力爭取,廿六日行政院長游錫來金視察時也將再次面陳,希望階段性逐步爭取政策支持。

縣府昨日安排「兩岸關係中金門產業發展規劃研究─設置兩岸貨品交易中心、加工產業區規劃案」進行期末簡報,聽取中華經濟研究院對該案的研究成果,縣長李炷烽,以及經濟部國貿局組長何裕良、陸委會科長洪志清、金防部作戰處長李弘文、台大城鄉所教授王鴻楷、義守大學教授李樑堅等委員均出席參加。

中華經濟研究院計畫主持人高長綜合研究結果指出,金門產業發展並不適合引進新興工業或生產製程複雜產品,但可利用大陸農工原料發展簡單加工業。高長表示,經與福建地區台商接觸後發現,台商對金門產業發展有信心,且參與意願高,建議金門善加利用台商經濟實力,作為產業發展的支柱力量,並從產業價值鏈觀點出發,設法吸引台(外)資創造產業分工的利基。

研究過程中,中經院研究團隊曾多次前往大陸三大邊貿區考察,將心得整合在期末簡報中。高長在報告中指出,中俄邊境的綏芬河最具代表性,是一個從公辦公營轉型為民營,從旅遊、邊境商品交易發展成為互市貿易、金融往來中心的最佳範例,目前更進一步朝加工貿易方向發展。此外,港澳之間的生鮮農產品的檢疫、檢驗經驗,則可作為我方設置小三通小規模商業交易場的參考。

高長建議,金門產業發展應循序漸進,以現有優勢產業為基礎,觀光產業則列為短期最優先,並搭配旅遊業發展「兩岸貨品交易中心」。中期則建議發展金融、報關等配套產業及簡單加工業等。長期則朝「自由貿易區」及「金廈經濟圈」發展。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高長為縣府研擬了一項「產業園區」、「兩岸貨品交易中心」及「農漁貨交易中心」之初步規劃,建議初期選擇「工二─七」等工業區進行開發,初估之經費約十五億元,約可容納四十至六十家中小型廠商進駐,提供二千至二千五百個工作機會。至於開發模式,中經院建議初期由政府出資,以「公辦公營」方式打造良好投資環境,再逐步轉型為公民合營、BOT等模式,最終則希望發展為「民辦民營」。

受邀擔任審查委員的經濟部國貿局組長何裕良指出,中經院並未明確說明所謂「產業園區」的概念為何,且產業園區與商品交易中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定位與發展方向,建議應釐清兩者之間的關係。何裕良並強調,該項報告係基於金門試辦小三通所帶來的優勢,倘若兩岸全面三通之後情勢必然丕變,建議應及早設想與因應。

台大教授王鴻楷認為,不論加工出口區或商品交易中心,關鍵點都在於兩岸政策,唯有將大陸價廉質優的勞工,以及台灣優異的管理人才整合到金門來,這樣的發展才有意義。王鴻楷同時指出,縣府研擬最新版的「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對相關議題亦有設想,建議將綜建方案的內容併入該項規劃,以利經費之爭取。

李炷烽在會中指出,日昨參與離島建設指導委員會工作小組會議時,曾將加工出口區等規劃面陳給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也獲指示由經建會副主委何美玥邀集相關部會進行研議,李炷烽說,廿六日行政院長游錫即將來金視察,屆時也將再次向游揆建言,全力爭取中央支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