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類長吻真海豚陳屍后沙海邊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日前接獲后沙民眾打電話反映,有一隻保育類的長吻真海豚擱淺海邊,國家公園及相關單位人員立即至現場處理,可惜這隻長吻真海豚已死亡,管理處目前是暫借金門縣水試所冰庫將這隻海豚先行冰凍,未來將製成標本陳展,以供解說教育及保育研究的用途。
金管處長許文龍並表示,金門海域生態資源豐富,尤其是鯨豚深具發展研究空間,金管處為協助地方觀光發展,將委託學者專家進行規劃和研究,建立基礎資料,開發出海上欣賞鯨豚旅遊路線。
金管處指出,十月四日清晨七點多,有民眾打電話向管理處反映,在后沙海邊發現有鯨豚擱淺,希望前往處理;金管處人員接獲報知,立即聯絡國家公園警察隊、金門縣政府建設局保育單位,同時和中華鯨豚協會聯絡,並即準備測量紀錄器材和相機前往后沙海邊處理。到后沙海邊,發現鯨豚,因適逢漲潮,鯨豚隨著海水慢慢往海上飄流,經現場了解,鯨豚已死亡,體型約一公尺多,金管處保育課課長蘇承基及國家公園警察隊同仁立即一起抬往岸邊,開始進行測量及紀錄工作。
經丈量結果,這隻鯨豚全長一點八公尺,吻端突出三十公分,胸寬二十五公分,背鰭高十八公分,尾寬三十七點五公分,長十四點五公分,體色近黑色,腹微白,頭頂有一道裂開的傷口,全身佈滿刮傷,疑因落網遭嚴重刮傷,全身外型十分完整,據研判死亡時間應不超過一天,因據當地民眾稱,尚有聞到海豚的叫聲。
金管處表示,這隻海豚外型完整,十分適合製作成標本陳展,以提供解說教育及保育研究之用途;因此立即聯絡金門縣水試所,借用該單位的冰庫先行冰凍,同時聯絡獸醫師祁偉廉製作標本事宜,到達水試所,所長翁自保及海洋課課長陳良德都已在等侯,陳課長實際查看研判為雌性海豚,經磅體重重達四十四公斤,旋即送入冰庫冰凍。
而經電傳相片予獸醫師祁偉廉判斷,擱淺鯨豚應為真海豚(Common dolphin)中的長吻真海豚。根據保育類野生動物圖鑑說明,長吻真海豚出生八十至八十五公分長,成體雌性約二點三公尺,雄性約二點六公尺,體重最重可達一百三十五公斤,平均約八十二公斤,其形態特徵,背為黑色至黑棕色,胸及腹部為白色,吻唇黑色,背鰭位於中背,三角形或鐮刀形,尾鰭中央凹刻,上下頷每側四十至六十一枚牙齒,性喜成群,一次常數百隻或上千隻成群,喜隨船游行,非常活潑,常鳴叫及在水面跳躍,生殖高峰在春秋二季,哺乳期十至十一個月,兩胎間隔至少一年,主要攝食魚及烏賊,有時會合作趕捕魚群,有些亦會在漁人收穫時撿拾丟棄或漏網之魚。其分布很廣,在溫帶至熱帶海域,大西洋約在北緯??度至南緯??度,太平洋在北緯??度至南緯??度。
金管處表示,民國八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在嚨口海邊曾有中華白海豚擱淺,後來管理處將其製作成骨骼標本,目前陳展於金管處雙鯉濕地自然中心,九十年十二月八日曾在小金門黃厝、林邊交接處的海邊發現小鬚鯨擱淺,目前進行骨骼標本製作中,所以根據資料顯示,前幾天擱淺的長吻真海豚是第一次在后沙擱淺,是一個新的紀錄。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自八十四年成立已來,已經完成金門地區人文及自然生態澬源多項基礎調查研究報告,因為金門長期的軍管,反而保留了極佳的生態環境,因此金門擁有極為豐富的資源,且由於四面環海,因此海洋生態資源亦極富潛力,這幾年來多次在海域附近發現有鯨豚擱淺的紀錄,據鯨豚生態研究專家台大周蓮香教授表示,金門海洋生態資源豐富,尤其是鯨豚生態深具發展研究空間,水試所相關人員亦認為可先從建立海洋生態基礎資料開始,未來或許會成為金門觀光資源上的一支雄兵,並且可以提供民眾相關的鯨豚保育知識,讓大家一起來為鯨豚保育工作而努力。金管處長許文龍、副處長林義野,也認為鯨豚生態的旅遊,未來可朝以規劃設計,成為觀光新號召。金管處保育聯絡電話:082-313171,保育課陳秀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