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十大出口區成功經驗足資借鏡
經過前文的分析與各界意見的表達後,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台灣十大加工出口區的發展現況。目前十大加工出口區每年創造六十幾億美元的出口產值,以及六萬多的工作機會,園區內員工的薪資水平也隨著時間推移而水漲船高。藉著台灣的例子以及未來朝向「倉儲轉運專區」、運籌管理中心的發展趨勢來觀察,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倘若金門也能順應這股潮流,該項設置加工出口區並打造成為境外航運中心的政策,將成為活絡離島經濟、帶動產業起飛、創造台、金、廈兩岸三地雙贏互惠的關鍵與契機。
目前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下轄十個加工出口園區,包括高雄縣市的楠梓園區、高雄園區、高雄軟體科技園區、臨廣園區、小港空運物流園區、台中地區的台中園區、中港園區、台糖物流成功園區,屏東園區,以及雲林絲織園區等。十個園區歷年來為國家賺進了大筆外匯,出口總值從六十年的一億六千萬美元,一路成長到七十年的十六億二千六百萬美元,八十年的三十九億九千萬美元,以及九十年的六十五億八千六百六十六萬八千美元。
十個園區內投資事業種類繁多,家數最多的當屬電力及電子機械器材製造業,目前共有一百一十七家進駐,也是產值最高的事業類別,九十年的出口總額達到五十三億一千四百四十三萬七千美元,其他諸如金屬製品製造業、雜項工業製品製造業、國際貿易業、精密器械製造業、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等,也有為數不少的廠商進駐,總開工家數在九十年達到二百二十一家。
除了對外出口賺進外匯,十個加工出口區歷年來也為台灣創造不少就業機會,以九十年的受雇員工總數,即達六萬零三百一十四人。園區內的薪資水平,以一般職員的平均薪資來分析,從民國六十年將近新台幣二千七百元的水平,逐漸攀升至七十年的一萬二千七百餘元,八十年的三萬二千九百餘元,到九十年的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一元。工人的薪資水平也從民國六十年的一千二百元,逐步成長為七十年的六千七百三十九元,八十年的一萬六千九百三十七元,到九十年的二萬六千四百零七元。
分析台灣十大加工出口區的競爭優勢可以發現,包括勞工素質高、行政效率高、營運方式靈活、租稅優惠、土地租金低廉、開放輸入大陸原料、週邊設施完善等,都是加工出口區能在三十年發展歷程中翻了好幾番的主要原因。倘若設置加工出口區,廠商從投資申請、審查、公司登記、營利事業登記、廠房建築許可等相關證照核發,均由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統籌辦理,關稅、國稅、銀行等機構也在區內聯合辦公,採單一窗口方式提供高效率服務。
土地租金低廉,用地取得容易,也是另一項競爭優勢。以目前各大園區的土地租金來觀察,大多以當地公告地價的百分之三至五計收。以楠梓園區為例,每平方公尺土地租金每月為新台幣十一點五元。最貴的臨廣加工出口區則每平方公尺每月二十一元。台中園區每平方公尺土地租金則只有每月九點一五元。包括機器設備、原料、半成品免徵進口稅捐,外銷產品免徵貨物稅,外銷商品及相關勞務營業稅稅率為零,園區內新建廠房、建築物免徵契稅,以及營利事業所得稅、房屋稅等相關稅賦的減免,也為園區的競爭力貢獻了力量。
目前國內的加工出口區正朝向「倉儲轉運專區」轉型,希望擴大加工出口區為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的工業製造、國際分工、上下垂直整合型工業,更希望結合國際倉儲轉運業務,整合台商在亞太地區的數萬條生產線,使國內、外產業在加工出口區內緊密結合。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倘若金門也能順應這股潮流,善用與廈門及大陸地區的地緣優勢,獲得中央政策支持專案引進大陸廉價勞工,加速設置加工出口區並打造金門成為境外航運中心,不論從創造地區就業機會,活絡當地產業發展與經濟循環,吸引外移產業回流等角度切入,都將是一個創造台、金、廈兩岸三地雙贏互利的關鍵與契機。
(系列刊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