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擬出金門離島旅遊線執行計畫(九十二年至九十六年)中程計畫(三之一)
行政院今年五月份核定了「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觀光客倍增計畫」。其中「金門離島旅遊線」也同樣納入推動計畫當中,希望除國內旅遊之外,能夠進一步吸引國外觀光客到金門來觀光旅遊。縣府則參酌中央政策及地方特色,擬出了「金門離島旅遊線執行計畫(九十二至九十六年)中程計畫」,希望結合政府、民間力量,希望在民國九十六年達到國際旅客五百五十人次,環境滿意度提升至七十五點八九分,遊客人數每年增加十八萬二千五百人等目標。
該項計畫主要依據九十一年五月八日第二七八五次行政院院會通過之「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第五項「觀光客倍增計畫」之5─2「新興套裝旅遊路線及新景點之開發」之5─2─6「離島旅遊線」之意旨辦理。爰以分期發展之精神,訂定「金門離島旅遊線執行計畫九十二年至九十六年中程計畫」,以吸引國際旅客到訪,並提供國民遊憩活動。
該項計畫的範圍,主要以金門縣政府所轄範圍為主,並包含金門國家公園範圍。金門縣位處中國大陸福建省東南方的廈門灣內,位於九龍江出口,全縣含金門島、烈嶼(小金門)、大二膽、建功嶼等十二座島嶼,面積一百五十點四五六平方公里,其中金門本島面積一百三十四點二五平方公里,西距廈門外港十公里,東距台灣二百七十七公里,緯度約與台中相當。金門國家公園則成立於八十四年十月十八日成立,是國內第一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與戰役紀念為主,兼具保育自然生態的國家公園,園區範圍三千七百八十公頃,包括太武山區、古寧頭區、古崗區、馬山區、烈嶼區等,約佔大、小金門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縣府在計畫中,首先從戰地紀念資源、人文建築景觀資源、自然資源、產業資源等四個面向,分析了金門目前的觀光遊憩資源概況。在「戰地紀念資源」方面,翟山坑道、四維坑道、八二三戰史館、古寧頭戰史館、中央坑道、擎天廳、瓊林戰鬥村地下坑道等,較具有國際吸引力。「人文建築景觀資源」方面,金門全縣共有古蹟三十三處,包含邱良功母節孝坊等國家級古蹟二十一處(一級古蹟一處、二級古蹟七處、三級古蹟十三處,其中位於國家公園範圍內者有十一處)。另有古寧頭振威第、北山古洋樓、水頭得月樓、金水國小、黃氏酉堂、瓊林聚落、模範街、山后民俗村、珠山聚落、歐厝聚落等豐富傳統閩南聚落及西式建築洋樓景觀,極具國際吸引力。在「自然資源」方面,代表性據點包括浯江溪口紅樹林、慈湖、凌水湖賞鳥、太武山植物、雙鯉湖濕地生態等。在「產業資源」方面,金門高粱酒、砲彈鋼刀、貢糖等,素有「金門三寶」之稱,另有海鮮、全牛餐、一條根、手工麵線等,都是地方特產美食,其他特產尚有陶瓷製品、花崗石材等。
縣府在計畫中分析,金門現有觀光型態尚未發展出定點旅遊,而是以環島(含小金門)遊程為主,旅遊方式以「團體包辦旅遊」為主,活動以「參訪戰地風光之據點」、「購物」、「觀賞自然風景」為主。依據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資料顯示,九十年度遊客人數約為九十七萬八千七百九十五人次,惟其中外籍旅客人數很少,九十年度只有四百二十三人次。在住宿方面,目前金門地區尚無國際級觀光旅館,而以金城鎮及金湖鎮新市里為主要住宿地點,合法登記之旅館則有二十四家,房間數為一千一百五十七間。餐飲地點則以安排住宿旅館之餐廳為主,輔以安排金門全牛餐及一條根、手工麵線等地方特產美食。
縣府指出,「金門縣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就觀光建設計畫揭示了十項發展課題,其中軍事管制、遊憩據點吸引力不足、旅遊業者專業素養、觀光行銷與推廣、旅遊親善環境、行政部門之整合等,仍是目前推動金門旅遊線重要課題。綜合各項課題後,縣府在計畫中列出三大主題:一、觀光環境的「便利性」、「親善性」亟待改善。對外交通運輸(尤其空運)之「可及性」、「便利性」亟待改善。全縣道路尚未全面標示路名,現有戰備道路應予以名稱數量化(如戰一、戰二號道路等),以建立旅遊道路資訊,改善行前旅遊資訊服務面。旅遊線景點串連之沿線遊憩服務設施不足,導覽解說指示設施尚需提升並全面國際化。
二、旅遊空間景觀環境待提升。目前軍方對撤守之據點仍繼續管制,土地利用呈現荒蕪現象,影響整體視覺景觀。應檢討戰役史蹟據點之管制,開放觀光利用,如擎天廳、翟山坑道及四維坑道之水道等,以強化戰地氣氛風光。現有景點周邊亦缺乏整體遊憩功能規劃,攤販陸續出現,影響整體觀瞻。
三、觀光行銷、接待設施及服務質量亟待提升。金門戰地風光具觀光行銷特色,現有行程無異於其他旅遊目的地,未能有效創造具金門特色之旅遊目的地意象。地區業者體質欠佳,經營理念素養,普遍缺乏企畫及行銷包裝能力。金門欠缺具水準之住宿設施,旅館及餐飲從業人員之國際旅客服務能力、餐飲衛生等軟體品質亦有待提升。業界人力資源不足,缺乏現代化管理行政與規劃作業人力。同時金門亦缺乏高品質或可供遊客長期休閒之度假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