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內金融機構演化看金門銀行設立可行性評析
地區籌設銀行倡議已久,而金門縣信用合作社,他曾期盼有關單位能協助改制成為金門商業銀行,以擴大服務層面,共同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筆者以為,籌設銀行茲事體大,透過專家學者以及民間的廣泛討論有其必要。
睽諸金門銀行史,可追溯自民國二十五年,福建省銀行在金門設立分行開始,之後台灣銀行、土地銀行金門分行亦相繼成立,而地區的金門信合社亦於五十三年由百餘社員聚資創社,歷經近數十年的經營,資產規模已達三十多億元。而前福建省主席吳金贊先生亦曾於民國八十二年提議籌組福建銀行,但最後也是只聞樓梯響。
金門信合社改制為銀行,對地區金融有何實際助益呢?茲舉其犖犖大者如下:
1、調節地區金融,配合地區經貿發展
銀行授信業務在聚集社會資金,使其流入生產用途,避免發生擁有資金而無法利用以及缺乏資金而無法經營企業的現象發生。觀乎地區各項建設需錢孔急,故設立金門銀行除可增加資本使用價值,並可配合地區建設資金之需。另一方面,就整體經濟而言,儲蓄的行為乃是資本的創造,而資本為生產的必要條件,長期以來,地區儲蓄率居高不下(縣民儲蓄毛額對縣民生產毛額比率已超過百分之五十),這些閒置資金若能透過金門銀行提供資金利用,除可增加資金流動性,亦可解決部分資金短缺的問題,實有利地區經貿發展。
2、創造地區投資機會
金門信合社若改制為金門商業銀行,按商業銀行設立規定,其最低資本額為台幣100億元,以目前的資產而言,勢必要向民間或海外金僑集資,如此非但可增加縣民正常投資管道,亦可促成外僑返鄉意願,增進地方發展。
3、扮演兩岸金融仲介角色
自兩岸小三通以來,二地經貿交流日趨頻繁。據統計,截至去年(91)一至十一月的出口總額已達到四千八百二十三萬零七百八十四元,進口總額達四千零七十三萬三千五百八十七元,入境旅客已達到二萬一千零九十四人次,出境則累計達二萬三千五百二十八人次。若透過金門銀行辦理兩岸通匯、轉帳等業務,則更能扮演兩岸通金融仲介的功能。
金融機構結構的變化猶如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年來國內銀行經營生態因經過金融風暴肆虐、直接金融盛行以及過度競爭的影響,而使國內銀行經營成本過高,資本報酬率的表現逐年下降,平均逾放比逐年提高,尤其是基層金融機構更形嚴重,尤有甚者,針對台灣地區加入WTO後,銀行可能會面臨極大的衝擊,財政部不斷鼓勵一般的商業銀行進行合併或購併,並致力促成一些舊銀行以及新銀行的合併。「金融機構合併法」及「金融控股法」施行後,不但造成一波波的金融合併,也改變國內消費金融狀況,金控公司的成立讓金融機構擴大版圖,金融業規模大型化,加速金融業國際化與自由化的腳步,發揮金融機構綜合營運效益,強化金融業跨業經營之合併監理,也藉此提昇國內金融機構競爭力,徹底改變台灣金融市場的面貌,以因應加入WTO之後所面臨的各方競爭壓力,但對於屈居弱勢的基層金融而言,卻是更大的挑戰,近幾年來,基層金融為求生存,不外乎被合併或是轉型為商業銀行,如板橋信合社購併高雄五信後改制為板橋商業銀行。
盱衡全局,洞燭未來,金門銀行的設立在發展地區經濟,穩定金融上確實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殆無疑慮,但其競爭力是否足以和台銀、土銀相匹敵,仍是未定之天?尤有進者,設立銀行必須經過財政部的同意,以目前金融家數過多的狀況,財政部同意可能性似乎不大。平心而論,籌設金門銀行有其效益亦有其風險,絕不可貿然躁進,必須審慎評估才是。 (作者現任真理大學財金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