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明初矛山塔倒影塔復建計畫進行現址會勘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金城報導。
點閱率:607
字型大小:
明初矛山塔倒影塔復建計畫進行現址會勘

明初矛山塔倒影塔復建計畫進行現址會勘

金門在明初同時興建的三座石塔,目前僅餘金門城郊的「文台寶塔」,金門縣政府規劃復建水頭「矛山塔」、太武山「倒影塔」,縣長李炷烽昨日下午會同金防部、金管處、民政局、鄉鎮公所、文史工作者等展開實地會勘,獲得金防部和金管處正面回應,將先就週邊舊有設施和環境進行整理,再就復建兩塔規劃實質細節討論,期讓六百多年前三塔相互輝映的歷史重現,為金門古蹟保存和觀光注入文化內涵。

明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江夏侯周德興修建金門城防倭,同時興建三座石塔,分別是金門城南磐山的「文台寶台」,太武山巔以塔影倒映海面得名的「倒影塔」,建於水頭矛山的「矛山塔」,不過,因天災和戰亂因素,現僅有名列台閩地區二級古蹟的「文台寶塔」碩果僅存。

  金門縣政府為復建「矛山塔」、「倒影塔」,委託陳木壽建築師事務所規劃,並由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振良擔任計劃主持人,已於日前舉行過計劃審查會,並邀集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防衛司令部及學者專家研討建塔大計。昨日下午的金門縣「矛山塔、倒影塔」 復建計畫現址會勘,下午二時四十分起展開,包括縣長李炷烽、參議蔡是民、民政局長李增財、金防部參謀長張慶翔、金管處長許文龍、縣議會主任秘書李增德、金城鎮長蔡輝詩、金沙鎮長黃奕焮、金水里長黃國民,及文史工作江柏煒、陳榮文等人參加。

縣長李炷烽等一行,昨下午冒著凜冽寒風登爬上矛山塔頂,再轉往附近的二、三處軍方已未再使用的碉堡進行勘察,最後轉往太武山上實地勘察「倒影塔」原基址,和前往海印寺和住持協調,為觀光著眼的景觀做整體配合整理等。李縣長同時和金防部、金管處協調,希望早期金門民眾在過年時,都會由蔡厝這一側上太武山的登山步道,及兩塔復建可以將建塔和開放分開處理,一方面先修塔,能先做再開放,開放時程以後再來檢討。

縣長李炷烽也在走訪踏勘水頭矛山塔附近的幾處軍方目前未使用碉堡時,希望金防部能移撥縣府做規劃,期使和復建後的矛山塔串成一線,增加觀光景點深度旅遊。碉堡或坑道中並能擺上金門高粱酒展示,以吸引觀光客目光和打響金酒更好行銷通路。金防部參謀長張慶翔對於金門縣政府計畫復建「矛山塔、倒影塔」構想,也轉達金防部司令同意配合和樂觀其成的意思,希望有助金門文化保存和觀光發展的帶動。

李炷烽表示,從民國八十年起,水頭村民即陳情要求重建「矛山塔」,站在文物古蹟保存觀點,及配合中央政府推動二OO八年觀光倍增計畫,重建古塔勢在必行,金門發展觀光必須以文化做內涵,例如矛山塔即可與規劃中碉堡藝術村、氣象站等結合為兼具古蹟、軍事和生態的觀光帶,期待二至三年後,明初金門三塔相互輝映的風華重現。

而根據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振良的研究,「矛山塔」為六角型、高十一點五二公尺、塔制為葫蘆、民國五十二年被軍方拆除,現有五分之一的塔石殘留,及日據時代照片可供參考。至於「倒影塔」為八角型,高五點七六公尺,塔制也是葫蘆,是在民國七年的地震中倒塌,民國二十五年曾重建,旋又拆除,遺留塔石僅四件原構件,但沒有圖照。

黃振良指出,明初金門三塔皆完工於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之前,距今有六百一十餘年歷史,三塔均以花崗石材構築,砌築的手法相近,同屬石砌的實心塔,見證明代防倭、防海盜歷史,同時三塔也兼有振起文風的功用,「矛山塔」、「倒影塔」復建很具有意義。而對於「矛山塔」、「倒影塔」的重建,金管處和金防部都表示樂觀其成,但因塔址均位於軍事要塞管制區、國家公園特別景觀區內,因此在先前的計劃審查會中,是達成儘快並促成昨日的現地會勘,以利後續推動的共識。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