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國家公園生態保育研討會昨登場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金寧報導。
點閱率:457
字型大小:

民國八十四年成立的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自成立以來,為能充分了解金門地區特殊環境及生態之多樣性,歷年不斷委請國內各專門領域之專家學者及團體從事各項調查及研究,為使研究成果充分發揮最大效用,並凝聚金門地區各相關單位與民眾對於土地了解及熱愛,管理處並將各年度重點及具深度之研究,於昨日起一連兩天邀請專家學者發表專題論文,並分享研究成果。金管處長許文龍並強調,生態保育的長期作監測和調查研究,在避免生物種消失,的確有長期研究下去以找到最佳解決困境的方案和答案,金管處未來將每年最少舉辦一次生態保育研討會,以讓金門鄉親和各界大家都知道,進而有共識對生態保育更加重視、支持、投入。

金門國家公園九十二年度生態保育研討會,這次是邀請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章波、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企劃研究組主任陳義雄、國立台灣大學教授郭城孟、李玲玲、袁孝維等五位專家學者,針對陸海空等不同領域的金門生物相提出專題演講,並於會中就金門未來的生態保育工作提出建議;同時由金管處解說課於十月十四日上午導覽解說太武山植物之美及山后建築之美。

這項生態保育研討會昨日上午九時起在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運動管理系階梯教室舉行,並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許文龍主持開幕式後,近五十位參加研討會人員隨即聽講由學者專家的議題、論文發表。

昨研討會首日,安排有四項議題或論文發表,國立台灣大學教授郭城孟在作「金門植被復育與土壤相關性調查研究」指出,金門地區潛在植被單位包括:海濱植群(海生植物群落、沙灘植物群落、泥灘植物群落、海崖植物群落、海岸林、海岸疏林)、河口濕地(紅樹林、草澤)、內陸植群(低地森林、凹谷植物群落、土坡及裸岩植物群落),不同植被單位各具有其特殊之種類。金門之植被有許多特色,例如乾旱環境種類偏多,多刺植物之數量頗多,具落葉樹、多岩生種類,水、濕生植物種類多,木本植物偏少,且植株較矮,是一相當特殊的環境,因此造林或行道樹植栽的選擇,需考慮所在區域之特殊性。

郭城孟並指出,金門地區之土壤主要分類為極育土與新成土,其中內陸地區的森林主要是屬於厚育暫乾極育土,簡育暫乾極育土則是太武山岩生環境,而兩種新成土則與疏林有密切的關係。金門地區的土壤pH值大多為酸性(pH4.3至6.8);金門地區之土壤有機質貧乏,不能提供足夠的養份供作物或植物生長,為金門地區作物生長之一大限制因子。金門地區未來在植物生態保育的工作,首重在地苗木的培育及其相關基本資料之建立,以及藍帶、綠帶之串連,希望使金門得以恢復過往林木蓊鬱的環境。

國立台灣大學教授袁孝維在針對「金門地區栗喉蜂虎生態調查研究」指出,金門的栗喉蜂虎營巢地分布於砂丘與金門層兩類型的地質環境,主要利用黏粒含量較少的土壤做為營巢地,不使用黏粒較高的紅土,而土壤酸鹼度則無顯著差異。其中使用自然型的營巢地族群佔百分之八十四,人工型佔百分之十六;以營巢區的外型分類來看,單面型佔使用族群的百分之九十二,放射型僅佔百分之八。栗喉蜂虎最重要的食物來源為昆蟲,其中以蜻蛉目(百分之四十九)佔大宗,次要食物資源為同翅目(百分之十七)、雙翅目(百分之十三)與鱗翅目(百分之十二)。比較栗喉蜂虎使用中與不使用營巢地之周邊水體其溶氧值、硝酸態氮、氯鹽、硫酸鹽、氨氮、碳酸氫根、碳酸根、葉綠素、水中鈣、鎂、鈉、鉀等項目皆無顯著差異,但使用中營巢地周邊水體之導電度較高,且導電度與該水域蜻蜓成蟲種類及數量的豐富度呈現正相關。從植物立體結構的調查發現,栗喉蜂虎營巢地前方空曠且植物矮小,推測有利於天敵的偵測和防禦。

國立台灣大學教授李玲玲則在就「金門地區水獺生態調查研究」指出,水獺為全球受威脅種,也是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所列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因此研究其族群生態以規劃妥善之保育措施,對於該物種各地族群之存續至為重要。近年來研究團隊透過痕跡調查、行為觀察、自動照相機監測等方法追蹤金門地區水獺之族群分布與活動狀況,同時嘗試捕捉標本,以及使用分子技術萃取與分析水獺排遺中之DNA,進一步收取族群數量與組成之資料。初步結果顯示金門東半部水獺痕跡較多,部分地區之族群資料可由分子技術的方式獲得。

李玲玲並指出,對於排遺分佈之長期資料,將是探討水獺分佈變遷,與經營管理之重要依據之一,應持續蒐集。同時如能在水獺經常出現的地區持續監測干擾與水質或其他污染的狀況,將對水獺或是其他水域生物分佈變遷與環境變化之關聯的探討極為重要。此外,金門各地水域是水獺、鱟、水鳥及許多水域生物的重要棲地,同時水域品質的好壞也攸關居民的生活品質與產業的發展。水域環境大規模的改變與污染將會嚴重影響金門珍貴的水域資源,甚至是民生與產業,這是相關單位在推動金門的永續發展時所必須注意的。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主任陳義雄針對「金門地區魚類生態調查研究」則指出,金門的地理位置在九龍江口,其河川魚種組成,在拓遷入台灣水系之機制上,特殊的台灣北區地區生物學的比較研究領域裡,具有實質的學術意義。另一方面,建立國家公園內之魚類相及其生態現況之最基礎資訊,將對於物種或族群在此島上種化或分化之學術探討上,有進一步的具體貢獻。這項研究是於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一年間,以各種網具及電捕等方法,調查採集全島各地之河川池沼,並記錄水體的基本環境因子。本調查共計有十二個水系三十八個測站,共採獲淡水及河口魚類二十五科三十九屬四十七種,其中純淡水魚有八科十三屬十三種。調查結果並與已往的報告文獻做比較,純淡水魚中新記錄了羅漢魚、吳郭魚及斑體等三種魚類,其中吳郭魚為目前已廣泛分布於各水域的外來種,可能威脅到原生魚種的生存。並新記錄到一種中國地區新記錄種左拉鯔(魚+蝦,蝦字去掉虫)虎,在台灣已滅絕的大鱗細(魚+扁)及屬於保育類的蓋斑鬥魚在本次調查中亦有記錄。這些魚種在金門地區的數量及分佈範圍都頗為侷限,並且有減少的趨勢。因此有必要進行棲地改善或人工復育研究工作的進行,讓金門的原生魚類能夠永續生存下去。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