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針對投書建言縣府細說端詳

發布日期:
記者: 鄭大行/縣府報導。
點閱率:408

針對外界批評南海岸軌條砦移置等觀光政策,縣府昨日做出回應,對各界提供建言表示感激,將納入施政參採,但對有關水域活動、軌條砦、建功嶼、軍事設施、木麻黃等批評,縣府則認為外界的認知與事實及規劃有所差距,特別發佈新聞稿提出說明,希望鄉親瞭解縣府的用心,並支持縣府施政。

本報二月四日在言論廣場登載之「軌條砦的美麗與哀傷」、「從東北考察看金門觀光」等二文,對於地區觀光與施政提出諸多建言,縣府昨日發佈的新聞稿對文中多項建議認為深具價值,將納入爾後施政參採,也感謝撰文者及鄉親們對金門建設的關懷與參與。但對文中部分觀點,諸如對水域活動、軌條砦、建功嶼、軍事設施、木麻黃等之指教,則與事實及規劃尚有差距。縣府因此提出說明如下:

一、水域活動與「軌條砦」

金門地區四面環海,沙灘潔淨美麗,適合開發海上遊憩活動及親水體驗型漁業,本府特辦理「金門鄰近水域活動調查開發規劃」案,完成金門臨近水域暨水域活動基地調查分析,並以「藍、綠串連與組合方案」與「結合休閒漁業及生態教育之三生理念」為水域開發構想,依照金門的資源特色、基地環境與發展潛力,朝向「整合漁業生產」、「生態環境」及「民宿生活」等三方面,開拓產業升級、強化水域環境的保護以及增加遊客體驗水域活動趣味性的機會。

未來計畫開發水域活動區域有溪邊遊憩系統、金門南岸遊憩系統(小塔山岬角經尚義成功風景區至泗湖風景區)、金烈水道遊憩系統等三單元,其餘區域則不列入開發,各遊憩系統均依現地自然景觀與觀光資源條件設定主題功能,並導入活動,以促進金門觀光事業的發展。

●溪邊遊憩系統:計畫定位為「水域活動結合渡假基地型態」,計畫導入活動為海濱渡假基地、親水活動(如游泳、戲水、日光浴、野遊等)、觀光船舶(如風浪板及獨木舟)等水域活動。

●金門南岸遊憩系統:分為東南岸地區(料羅、新湖、成功地區)與西南岸地區(歐厝、泗湖、古崗地區):

─東南岸地區之發展主題為「水域活動串聯海濱遊憩帶型態」,開發主題以動態及靜態的海濱活動相互配合,主要有親水活動(如游泳、戲水、日光浴、野遊等)、搶灘料羅灣史蹟參觀、休閒漁業活動(牽罟、紫菜貝類採集、觀光漁市、漁船出訪等)、動態水域活動(風浪板、衝浪等)。

─西南岸地區之發展主題為「水域活動銜接國家公園型態」,在古崗海濱活動區,計畫導入海濱地形參訪、體驗性活動(賞鳥、散步:::等)等活動,歐厝、泗湖海濱活動區則導入動態水域活動(風浪板、衝浪等)及海濱跑馬活動,結合既有海防軍事設施及近岸人文古蹟整合串聯為參訪動線。

●金烈水道遊憩系統:分為西岸地區(金城海濱公園至湖下)與小金門地區:

─西岸地區之發展主題為「水域活動結合濱海重大建設型態」,活動導入為體驗性活動(賞鳥、散步:::等)、觀光遊艇、生態導覽、拾貝、岸釣等。

─小金門地區之發展主題為「水域活動結合休閒漁業型態」,主要有親水活動(如游泳、戲水、日光浴、野遊等)、戰地風情體驗(如四維坑道)、休閒漁業活動(牽罟、紫菜貝類採集、觀光漁市、漁船出訪等)、岸釣活動等。

在發展水域活動的同時,面臨觀光、軍事、資源、管理事權單位及交通瓶頸等課題,有關軍事課題方面,主要有軍事管制、對岸漁民越界捕漁以及軍事反入侵設施(如軌條砦、雷區)等,在此特別將大家所關注之「軌條砦」提出說明。

「軌條砦」原為早期反登陸軍事工事,主要分佈於金門全島海岸沙灘上,不少軌條砦之基座因受長期海浪侵蝕,使其像消波塊一樣,漸漸埋入沙中;其鋼軌亦因長期置於海水環境而鏽蝕,加上對岸大陸漁民亦經常鋸切鋼軌轉賣,以致軌條砦像詭雷一般,裸露部份對撿拾貝類遊客與漁民造成傷害,時有所聞。

「軌條砦」目前是金門特殊的軍事地景之一,在國防科技以及戰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軌條砦已逐漸失去其軍事功能,且會造成民眾傷害,但對於金門未來導入水域活動與策辦觀光活動來說,確實有必要正視其安全性。

因此,本府僅就計畫開發水域活動區域之歐厝海灘、料羅海灘、尚義成功海灘及峰上溪邊等海灘上之軌條砦,分期就近遷移至沙灘高潮線上適當位置,並予以集中管理,設置解說牌,導引遊客參觀體驗。其餘區域(如湖下、北海岸、小金門等),則現狀保留不遷移。尤其是此海岸,因其較為完整,就保留軍事遺跡及觀光景點言,確應維護其存在。

在施工過程中,本府並另行委託專業人員,作系統的攝影與錄影,以為歷史見證。整理過後之沙灘,將可導入各式體驗型水域活動與策辦活動,讓遊客自由自在、安全的玩。未來進行公共建設時,亦將監督規劃單位採「生態工法」、「減量設計」,作最適量設計,儘可能保留現有設施、景觀,讓遊客體驗金門的海岸生態之美。

在此,請鄉親不要誤會,本府係將軌條砦作有計畫遷移集中排放,並非「拆除」,目前新頭海灘、成功海灘等已完成遷移,歡迎縣民前往觀看,有關於西北海岸等地則仍將予以保留,未來將可結合潮間帶生態之旅,供遊客觀賞體驗。

二、建功嶼

建功嶼原名董嶼,位於浯江溪口,民國三十八年以後,國軍在島上構築工事,與誠實堡、雄獅堡、下埔下兩用堡等,構建成堅強的防禦火網,扼守浯江溪口,島上為一加強排防禦編制,設有碉堡六處,係因應不同防禦功能而設置,建功嶼的特色在於工事的嚴密性、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小島的神秘性與說不完的小故事。

為展現本小島的防禦工事,讓遊客能深刻體驗此一軍事據點,本府要求規劃單位儘量還原斯時之軍事背景,讓參觀民眾能深切感受。在硬體投資建設方面,朝向原貌性修繕,但因係開放觀光,所以必須考量遊客之安全性、便利性,計辦理島上設施整建、聯外景觀道路、海底步道、延平郡王祠前之觀景平臺、水電工程及植栽工程。有關建功嶼島上之兵力火力部署、兵器資料等人文資料,本府亦於主要遊憩動線內呈現,希望遊客能深切感受建功嶼的軍事設施,本案設計深獲交通部觀光局稱許。

至於建功嶼之聯外石板道,因該地方為一泥灘地,行走甚為不便,故予以設置,以利通行,而島上之地坪部份,鋪設地點係原營區集合場所,原有鋪面因已毀壞、凹凸不平、破損不勘,考量遊客參觀動線,且鑑於島上修繕材料運補不易,本府遂採不易損壞之石材施作,蓋島上面積○.五公頃,因此,建功嶼並非鋪設了一片大理石,而是僅於遊憩動線與必要廣場舖設花崗石材,僅約五百平方公尺,島上各項設施亦盡量採原貌整建,島上設施並不豪華,歡迎前往參觀。

三、軍事設施之拆除與軍事資源再利用

金門因戰爭背景,留有不少碉堡、防空洞,所反映不知珍惜這些軍事資源,這一點特別提出說明,本府對於碉堡、防空洞等軍事設施之拆除,主要以下列因素為考量,或因位於私有土地而地主堅持拆除、或影響交通安全(如交管哨)或傾頹不堪危及安全,否則本府絕對不會任意拆除,且會鼓勵各單位多善加利用,開發金門觀光資源。

金門地區因國軍「精實」案,出現不少廢棄營區,經常遭人棄置廢棄物,為此本府隨即將完成調查之二十二處廢棄營區予以列管,商請軍方積極處理廢棄營區及營區內之廢棄物,以免藏污納垢。並透過監委、立委促請國防部計畫性辦理排雷、開發據點納入區域性遊憩功能等工作,希望轉化為觀光旅遊資源。

目前已完成或執行中計畫有建功嶼、鐵漢堡、太武山登山步道、碉堡美術館、勇士堡、后宅營區等,並協調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共同開發軍事資源。目前正積極協調軍方釋出據點有長城堡、中山旅部、舊同安渡頭兩用堡、寨仔山坑道、山前戰車坑道、水頭金鯨坑道等,今後將規劃作為軍事體驗營區等活動供用。

有關大二膽等六離島,軍方已同意釋出,目前本府已進行初步登島履勘,刻研擬接管計畫,俟國防部核定後,將可進行資源調查與規劃。未來本府將慎選規劃公司,考量其環境承載力來開發六離島之觀光資源,使能承續發展。

四、木麻黃

木麻黃曾經遍及金門各主要、次要道路,確實形成美麗之綠色隧道。民國八十八年十月八、九日丹恩颱風襲擊金門,造成金門樹木的大災難,許多木麻黃攔腰折斷、死亡,近年來之森林火災亦使金門林木造成浩劫。刻加緊腳步進行行道樹復育及海濱造林工作,文中所稱路兩旁木麻黃砍伐殆盡乙節,按金門之道路,隨著開放觀光,各型車由八十一年之一七、八四五輛增長為目前之四萬兩千餘輛,原有道路寬度、彎道已不敷使用,故逐年予以拓寬,不得不損及原有行道樹,但本府配合道路之施建,一併予以植栽,樹種選擇以具景觀價值為考量,除此之外,林務單位,亦正積極建設原生植物園區及植物圓環,道路兩側美化植栽,希望能打造賞心悅目之景觀,為地區觀光增添一份心力,當然短期之內,會與過去之景觀有所差異,但相信在全民共同關心與推動「保林育林」營造綠色海上公園應是大家共同之目標與期望。

縣政建設,經緯萬端,採循序漸進,推動之過程或許未能一一向縣民述說,其中或有不同之認知與看法,但深信一個總體目標是希望金門的明天會更好,這是不容否認的,本府竭誠歡迎大家共同提供建設性之意見,深信透過不同之見解與智慧之彙整,金門的明天會更燦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