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情勢和緩槍聲遠離金門島上鳥兒自由歡唱波蘭記者將去年訪金所見所聞寫成報導

兩岸情勢和緩槍聲遠離金門島上鳥兒自由歡唱波蘭記者將去年訪金所見所聞寫成報導
去年年底曾來金參訪的波蘭「共和報」(Rzeczpospolita)記者里斯,返國後將此行所見、所聞寫成報導,並以金門為例認為兩岸情勢已和緩,槍聲已經遠離。這則報導讓遠在中歐的波蘭人也能知道兩岸之間還有著金門的存在。
波蘭「共和報」記者里斯以及捷克「人民與土地」月刊編輯克莉洛芙是在去年十一月十四日接受行政院新聞局的安排來金參訪,並就兩岸關係、金門發展歷程與前景等主題專訪了縣長李炷烽。里斯等人在返國後,以「台灣:情勢和緩,槍聲遠離~金門島上的鳥兒可以盡情歡唱」為題,將此行見聞寫成報導,並於去年十二月底刊登在「共和報」上,讓遠在中歐的波蘭人民也能透過報導瞭解,兩岸之間還有著金門的存在。根據縣府向新聞局取得該報導的中文翻譯,內容如下:
從金門島沿岸高起的跑台觀測站望去,對面中國大陸海岸線看似垂手可及,不過颱風帶來的霧氣有時候會掩蓋附近的小島。兩門之間的距離實際上只有兩公里,而一向扮演堅拒對岸進犯此一軍事角色的金門島上,目前只可見到來自台灣本島及大陸的觀光客。
我應邀參觀地底基地及房間,不久前這些地方仍受到軍方情報組織的控管。軍事指揮中心及掩體等目前均已閒置,牆上只剩下士兵塗寫的詩詞,內容主要描寫那些為國家犧牲性命的軍人們的勇氣。
堅守前線五十餘年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蔣介石將軍於中國內戰中敗落,遂帶領軍隊逃往當時仍以「福爾摩沙」之名著稱的台灣,此係蔣氏唯一能掌控的中國領土。自此以來,金門便一直是台灣的前線。金門與台灣為台灣海峽隔離,係全世界情勢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超過十萬名中華民國軍人面對無以數計的中共大軍。截至目前為止,中共政權對台灣發出數百次的嚴重空襲,每次均撼動金門。在情勢最為緊張的時刻,世界和平維繫在金門島是否與對岸的攻擊形成均勢。當時兩岸每天交互發動空襲,隨著時間的流逝,兩岸的緊張局勢逐漸和緩,空襲的次數減少,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最終,槍聲總算平息,鳥兒們終於可以自由地歌唱。
開放政策
總面積為一五○‧四五六平方公里的金門和鄰近小島因地處亞洲大陸及太平洋交際點,係全球鳥類冬夏季遷徙時必經的途徑。每年十一月至三月,金門島上的湖泊及水源保護區成為遷徙鳥類的住處。據調查顯示,島上可發現二百四十餘種在台灣島上極罕見的鳥類。
島上特殊的鳥類及蝴蝶生態係台灣政府於九○年代中期成立金門國家公園的原因之一。不過據瞭解,成立國家公園最主要的目的倒不是保護自然環境,而是金門具備歷史及情感的價值,對於中華民國政府及社會別具意義,因為金門島上仍隨處可見反共時代的軍事遺跡。來自台北及其他台灣大城市的老一輩訪對金門有著特殊的興趣,他們有一些曾親自參與保衛台灣的戰役。於兩岸砲戰後在岩石下建立的地底基地現在成為園內的參觀焦點之一。園內類此前軍事設施受到高度重視,主要原因係公園的首任管理人來自軍方,這點也是全球國家公園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特殊案例。金門因位於前線,數年來一直受到軍法管制。
自金門駐軍人數急遽下降並回歸一般民法管制後,金門六萬人民面對新的現實。該島的特殊地位使她無法同時經歷過去五十餘年來使台灣發展成為亞洲最先進國家之一的巨大轉變,當地唯一在其他市場上知名的產品為金門陳高。金門依然是中國大陸周邊「沈睡的省份」的一角,從歐洲的角度看來,她位於世界另一端被人遺忘的角落。不過當地政府的看法完全不同,三年前金門島被列入對中國大陸「開放政策」的地區之一。
金門縣長李炷烽表示,該縣縣民對經濟發展抱持極高期許,他們希望能夠吸引更多遊客前去金門觀光,並期待日後金門能成為足與香港對抗的大陸新門戶。
李縣長用手指著地圖來支持他的論點,地圖顯示中國大陸福建省沿岸小島之分布狀況。目前大陸民眾必須繞道香港才能前往金門,兩岸正協商開啟新的來往邊境及渡船接點。從台灣可以自高雄搭乘渡船或飛機前往金門,如果從台北飛往金門,來回程機票花費須台幣四千元,約合一百二十美元。
吸引歐洲及美國觀光客
李縣長堅信,金門可以吸引不只來自大陸及日本的遊客,還包括美國及歐洲地區的觀光客。他同時也不隱瞞當地觀光設備仍有待積極投資的事實。目前當地約可提供二千五百個床位,不過仍缺乏較高水準的旅館。
由於金門長期與外界隔絕,台灣經歷的快速社會變遷及現代自由經濟的發展也被阻於金門島之外。今日的金門是整個中國地區少數仍然維持數世紀前風貌的城市之一。當地仍可見到來自福建省份、屋頂極為特殊的古典建築,王家古厝便是代表之一。另一別具風味的建築係過往貿易人家所建構融和了中國及西方建築特點的「洋房」。
金門的觀光業事實上極具潛力,鄰近沙灘的岩崖,鳥類、蝴蝶的棲息所等特色均具有觀光價值,相信日後可使得金門成為足以與海南島及泰國浴景點相抗衡的旅遊中心。
不過這個願景只能在未來實現,目前金門沿岸海灘仍然布有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