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遊走性紅疹—萊姆病陳水湖醫師確診治療解除病患十餘年困擾

罕見遊走性紅疹—萊姆病陳水湖醫師確診治療解除病患十餘年困擾
金寧衛生所主任陳水湖日前在為病患診察時,發現一例罕見的遊走性紅疹|「萊姆病」,這是藉由俗稱壁蝨、牛蜱的病媒蜱叮咬而傳播的新興蜱滋生人畜共通傳染病,經將血清轉送到國防醫學院做確認;在給予抗生素治療後,目前患者紅斑已消失,也未再出現新的紅斑,解除了患者十多年來的困擾。這也是地區首例確診的萊姆病例。
陳水湖表示,他返鄉服務二十餘年,第一次確實診斷及治療這種病,由於金門地區老鼠密度高,恙蟲病甚多,也非常有利蜱媒介傳染病之散播,研判萊姆病應不少,因而使得萊姆病感染的診斷及防治工作有急迫性,希望藉由及時確切診斷、減少病媒蜱族群及妥切之個人防護措施,以有效減低人們遭蜱叮咬而獲致感染之機率。
陳水湖表示,有一天他下鄉巡迴醫療,為一名女性民眾診斷皮膚病,發現患者左腳處有像地圖一樣的紅斑,外緣粉紅色,中間顏色較正常皮膚黑,雖然患部不太癢,但原來的紅斑好了,又會在其他地方長出來,已有十年歷史。每年夏天都會出現,過了夏天就好,也看了好幾年,當做濕疹治療,但紅斑還是會再發生。
陳水湖在診斷時就懷疑是遊走性紅疹|萊姆病,因此轉到衛生所做進一步檢驗,並將血清轉送到國防醫學院做確認,將給予抗生素治療三個星期,目前紅斑已消失,也未再出現新的紅斑。
陳水湖指出,依據曾經來金做調查研究的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寄生蟲及熱帶醫學科師健民教授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萊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種藉由病媒蜱(俗稱壁蝨、牛蜱)叮咬而傳播之新興蜱滋生人畜共通傳染病,其致病原為伯氏疏螺旋體,為一種細菌。在自然界以野生囓齒類及其他哺乳類動物為主要儲菌宿主,人類感染乃機會性的經由感染性蜱的叮咬而致病,並且以在流行區的戶外工作、野營、旅遊活動或經由家飼寵物貓狗之媒介為主要感染途徑。萊姆病早期記載於歐洲,後因流行於美國東北岸的康乃狄克州之萊姆鎮(old Lyme town)而被命名為「萊姆病」。
他表示,萊姆病好發於夏天,以六月至十月為高峰期,在臨床上可以呈現多系統病變,人類感染萊姆病後會產生多系統之病變,通常病人在感染早期會出現類似感冒之頭痛、輕微發燒、寒慄及全身疲勞等病症,且多數病患在感染性蜱叮咬人體三至三十二天後(平均七至十天),在叮咬處會出現類似丘疹之皮膚紅疹,此皮膚紅疹並會在隨後的3-4週因螺旋體的增殖而逐漸擴散形成一片直徑大於五公分之慢性遊走性紅暈,此紅暈並呈現外圈紅而中間泛白膚色之表癥。一般而言,此局部皮膚紅疹並無特別的疼痛感,多數病患即使不予任何藥物治療下,亦會在擴散數週後自然消退。因此病人常常因未能及時診斷且給予適當治療,而導致感染中、晚期之心肌、神經系統及膝關節等方面的病變,並出現心律不整、心包囊炎、顏面麻痺及單(雙)側性膝關節腫痛等臨床病症。尤其在懷孕早期婦女則可能造成新生兒之先天性心臟疾病、腦部傷害及死胎等不良併發症。
陳水湖說,依據醫學文獻報告之結果顯示萊姆病感染早期之抗生素治療預後甚佳,因此在流行區內病人一旦被診斷為萊姆病或疑似感染,尤其是曾被蜱叮咬者,臨床上即給與十至二十一天的口服抗生素,做為治療或預防用藥,以避免發展為中、晚期感染之心包囊炎、神經系統及膝關節腫脹等方面之病變。他提醒民眾,預防方法著重在減少環境中之病媒蜱族群及妥善適切之個人和家飼寵物之防護措施,以有效阻斷蜱媒介萊姆病之散播及維護個人和家飼寵物之健康。而居家環境之避免人畜共處、有效防止鼠類之侵入及定期對居家附近草叢的清理和噴灑殺蜱藥劑,並加強家飼寵物的持續清潔維護,皆會影響防治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