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完「最後一夜」燕子!舉族遷移了
「來趕不上清明,去等不及七月半!」這是流傳在金門民間的諺語,句中說明候鳥(燕子)遷移的季節。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在金門過完「夏令營」的燕子們,果真在農曆初七或初八夜裡唱完「最後一夜」,並於一、兩天前舉族遷去。
沙美街道昨天變得過份安靜,電線下、車頂上,好像少了什麼。仔細想想,原來是在黃昏大玩搶位子的那些燕子不見了;半夜和清晨在電線上喧鬧,擾人清夢的燕子也不見了。幸好,電線下、街道上和車頂上的鳥糞也跟著不見了!
「呢喃雙燕語紅檐!」這是清代金門才女洪許娘的詩句。成雙成對的燕子總是讓孤獨的人惹出許多情絲或愁思。不過金門的燕子卻有成千上萬群集的現象。夏天傍晚,或樹上、或電線上,到處是有燕子大軍迴旋起落的混亂狀態,熱鬧有餘,反而讓人興不起幽思。燕子總歸是一種好鳥。金門最早的書院叫「燕南書院」,建於宋代;「浯江書院」也曾被清代同安縣丞(分駐金門)署名為「客燕齋」。可見,讀書人是喜歡與他們為伍的。
燕子的糞便難免讓人困擾;不過,牠們基本上還是受到禮遇的。很多人仍相信家燕在自家簷下築巢會帶來好運。明年清明節之後,牠們還是會飛回舊巢繁殖後代,人們還會歡迎牠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