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藝術點燃浯島文化觀光火花
翻開金門一千六百多年的發展歷史,總面積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島,長期活在戰爭陰影下,不僅經濟發展遲緩,各項建設落後,直至今日縣民的平均國民所得還只有台灣的六到七成,但戰爭也為金門留下了獨特的軍事遺跡,與世隔絕的特殊境遇也保護了大部分生態未受破壞。誠如縣長李炷烽所言,現在是老天爺給金門人一個補償的時候了。即將在「九一一」揭開序幕的「金門碉堡藝術館」,蘊含了文化、觀光發展的策略,正是金門發揚戰地特色,並進而內化為觀光資源的契機,希望透過海內外知名藝術家,以及地區兒童的創意,重新為碉堡、戰地賦予新生命。
這項「金門碉堡藝術館」的總策展人是來自大陸泉州,長期旅居美國紐約的藝術家蔡國強。他在策展計畫中指出,金門的地理位置正好處在戰略要衝,打從明、清時代就常有盜匪掠奪,明末清初鄭成功更以金門為復興基地。到了民國,由於國共內戰,以及兩岸間長達五十年的交戰與對峙,更讓金門這塊彈丸之地聞名世界。
戰爭的不安與動盪,讓金門近半世紀的黃金歲月,虛擲在惶惶不知終日的歲月裡。僅以軍事、安全為唯一考量,一切為軍事,一切為反共的大政策、大方向底下,造就了金門今日經濟發展遲滯,民生凋蔽,建設落後的結果。即便解嚴已經十年,金門鄉親的平均國民所得還只有台灣的六到七成。
隨著兩岸情勢的改變,金門的角色也開始逐漸轉變,民國八十一年的戰地政務解除,八十二年二月七日開放觀光,到九十年元旦起實施的兩岸小三通,儘管戰爭已經遠離,但隨處可見的槍堡、碉堡、反空降樁、古厝、民宅牆上斑駁褪色的「殺豬拔毛」、「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標語,依然不斷撩撥著金門人腦海裡揮之不去的悲愴史實。
為了活化這些戰爭遺跡,為了促進金門觀光發展,讓金門位居兩岸間的獨特位置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縣長李炷烽自上任來,不斷推動兩岸各項交流活動,並在縣籍藝術家李錫奇的穿針引線下,認識了國際級的裝置藝術家蔡國強,兩人一拍即合,碰撞出了藝術的火花,並於兩年前首次提出「戰地碉堡藝術園區」的構想。經過了長期的醞釀,以及不斷的協調與折衝,藝術園區又更進一步成為「碉堡藝術館」,並在軍方的支持,以及文建會的經費補助下,終於要在今年的九月十一日正式揭開序幕。
蔡國強表示,國際上以軍事要塞改造為現代藝術展場,有過許多成功先例,包括威尼斯雙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韓國光州雙年展等等。比起這些地點,金門還多了更豐富的軍事設施,傳統閩南文化,生態環境,以及位處兩岸中界的獨特地理位置。蔡國強表示,只要這項計畫長久持續,不斷累積,透過國內、外藝術家的創意,再加上當地民眾的共同創作,相信這將是重新賦予碉堡一個新生命的開端,將戰地內化為觀光資源的絕佳契機,也是戰地金門重新站起來,昂首闊步走向世界的起點。
這項金門碉堡藝術館共邀請十八位台灣、大陸及海外知名藝術家來金參與,將在文化局、水頭村以及雙鯉濕地後方的南山砲陣地,古寧頭村口的古戰場營區林厝砲兵排,塔山三座砲塢,以及長寮段重劃區的碉堡群等處,同步展出十八個個展。所邀請的藝術家,依姓名順序包括王文志,李錫奇,李明維,汪建偉,沈遠,林惺嶽,吳東旺,姚謙,垠凌,銀波,張永和,曾力,費大為,蔡明亮,劉小東,謝素梅,譚盾,大崙尾藝術工作團隊等。除了專業的藝術家之外,金門地區十九所小學也參與了這項藝術盛會,包括何浦、中正、安瀾、金寧中小學、柏村、正義、開瑄、上岐、述美、西口、湖埔、金沙、古城、卓環、金湖、多年、金鼎、古寧、賢庵等,都將在蔡國強的指導下,發揮孩子們最純真的想像,為這塊土地留下一點痕跡。
這項有史以來最盛大、最獨特的藝術盛宴,未展先轟動,已引起國際藝文界的高度矚目,為期四個月的展期,將從九月十一日起至明年一月十日止。為了讓鄉親更深入瞭解整個展覽計畫的內容,本報自即日起將進行一系列的專題報導,除了介紹每位藝術家的簡歷與創作發想之外,也將針對參與兒童展的十九所學校進行簡介,屆時也歡迎鄉親們在九一一當天前往各碉堡展館,進行一場美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