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歷史建築模範街雀屏中選
行政院文建會針對全國地區四百二十五處的歷史建築中,選擇五處具有代表性並且可以充分彰顯人文生活與歷史一面的建築物,作為歷史建築掛牌的示範點,金門模範街雀屏中選,將於九月二十四日上午十時舉行掛牌典禮。
為保存與見證台澎金馬珍貴的歷史建築及文化資產,彰顯每一棟歷史建築背後的意義與文化價值,行政院文建會特於今年規劃歷史建築系列活動,自八月起於全省走透透,離島地區選定金門模範街進行歷史建築掛牌典禮。希望透過一系列歷史建築活動,將全面打造台澎金馬歷史建築的新印象、新風貌、新感動。至於其他四處獲掛牌的歷史建築,包括台北縣瑞芳鎮的台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台中市市長公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台東舊站機關車庫。
金門縣文化局指出,每一棟歷史建築的背後,都有一段嘔心瀝血的故事,這些歷史建築矗立於亙古的時空中,陪伴在地人努力與成長,不斷澱積出燦爛、華美的文化。可惜隨著時代演進,這些歷史建築與其背後的陳年往事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為了細細保存這些文化資產,文建會花了三年時間辦理了台灣光復以來第一次的歷史建築清查工作,透過清查工作截至目前完成登錄的歷史建築已有四百二十五處;為了讓民眾能更親近與瞭解歷史建築,本年度文建會辦理「歷史建築識別形象」的徵選活動,將評選與票選出爐的「歷史建築識別形象」,配合政府雙語化政策,製作成「歷史建築新標章」,將於九月二十四日在金門模範街進行掛牌儀式,呈現離島地區歷史建築的新印象。
這次向全民徵選出的歷史建築識別形象,透過了全民票選方式產生最後的優勝,這樣的全民參與方式,把社會上必須由全民使用的識別標章,投入自己的想法,認真的當成是自己不可逃避的美的責任,這就是「公民美學運動」所要彰顯出的具體精神,希望藉由這次「歷史建築識別形象徵選」選出統一的識別記號,以及全國五處歷史建築的掛牌儀式,讓民眾輕易辨認出這些歷史建築,重新認識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
而為了宣導歷史建築識別標章,金門縣模範街歷史建築掛牌典禮,並特別邀請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劉舜仁老師,設計各區示範性掛牌,並選定代表台灣建築不同功能的五個歷史建築,分別代表了產業、住宅、官廳、交通、街屋含括台灣後日治時期台灣建築特色,這些代表了當時的生活、經濟活動、交通需求、市鎮建設、官方機關建築所組成的建築網絡,就是台澎金馬當時生活群象的小縮影,做為示範掛牌地點的設計。
金門縣文化局這三年來,委託金門技術學院江柏煒副教授主持歷史建築清查工作,目前已經完成五鄉鎮的清查,今年則是在代管的烏坵鄉進行。目前金門縣登錄的歷史建築,也就是完成公告並在文建會登錄有案的有一百一十五處,約佔全國的百分之二十七,也就是說,近三分之一的歷史建築是集中在金門縣,這對於地方的歷史、文化發展、教育研究、觀光產業::各方面,都具有實質的價值與意義。
金門模範街,位於金城東門,舊址為清代內校場。民國十三年(1924年),地方仕紳傅錫琪及翁同文等人的倡議下,自南洋僑界集資擬興建。他們興築了全長約七十五公尺、直街及橫街共四十間的「店屋」。翌年(1925年)完工,傅會長取名為「模範街」。
模範街建築最鮮明的特徵,是縝密且紮實的紅磚拱廊,造型簡潔無贅,與一般台灣日治時期巴洛克式的華麗店屋,大異其趣。設計者為落籍金門的王廷元(其父親為著名惠安溪底派匠師王益順),他受到了當時南洋殖民地城市建築規範之「五腳基」的影響,於一樓留設五英呎的通道(類似台灣的亭仔腳);建築物立面純由紅磚砌築,窗楣多有變化,女兒牆則以青瓶欄杆裝飾,其中三戶的二樓設有小陽台,同中求異。
街頭一端為金門商會與奉祀蘇王爺的觀德堂(清代營兵供奉),1953年一度作為縣政府。也因為如此,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為模範街的極盛時期,是金門的民生消費中心,郵局、診所、商店多集中於此。後浦的模範街,充分體現了金門本地與南洋的移民關係及金門近代史。2003年3月31日公告為歷史建築,彰顯其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