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好讀雜誌推出金門專題報導
贊助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活動的誠品書店,特別在第四十六期的「誠品好讀」雜誌中以十三頁的篇幅,推出「認識金門的幾種方法」特別企畫,希望藉由幾位金門籍作家之筆,讓讀者從不同面向重新認識金門。
在這篇專題報導當中,共收錄了七篇文章,主要的作者是金門技術學院助理教授江柏煒,金門籍的文學家吳鈞堯,報導文學家楊樹清也各有一篇文章。這七篇文章的主題包括江柏煒的「流光篇‧當這座島嶼不再是戰地」,「民居建築‧安身立命的居所」,「戰役史蹟‧兩岸對峙‧冷戰的前線」,「庶民生活‧崇祖敬天‧田園詩歌」,吳鈞堯的「異想篇‧三異想世界」,楊樹清的「文學地圖‧等待飄揚的文學三色旗」。該雜誌的編輯部還特別整理了一份「閱讀篇‧一座島嶼的身世」等。
江柏煒在文章中回顧了金門的發展歷程,並以「島民共同記憶與集體創傷」來形容金門所經歷的烽火歲月。不過江柏煒對居民拆除防空洞、反空降樁,以及縣府遷移軌條砦的作為並不贊同,認為這樣的作為會使得歷史「僅存乾涸的文字,空洞而不真實」。他也質疑水頭商港工程破壞了居民百年蚵田,改變了鱟的棲地等,甚至是「繁華未至,哀傷已來」。江柏煒因此在文中強調,「如何抗拒惡質現代化的侵擾,以及深刻認識金門的優勢,是這一代金門人共同的課題」!
吳鈞堯則在「金門異想篇」提出了三個異想,包括讓金門成為「金融交易中心」,「槍枝運輸站」與成立「金門國」。吳鈞堯的異想,來自於軍管時期的委屈,以及金門夾在兩岸間的尷尬。他在文中指出,金融中心著重遠端交易,是個可以兼顧生態又能口袋「麥克麥克」的行業,倘若金融中心不夠吸引人,可以改為「金融犯罪中心」,讓所有交易透過電腦終端機完成,也讓金門人得以繼續做貢糖、喝高粱。而戰地政務五十年,全民印象深刻,吳鈞堯在文中戲謔地指出,金門人只要稍加訓練,個個都是槍械專家,以此利基大搞軍火生意,當能「擁兵自重」,不必當台灣的二等公民,也不必當兩岸的夾心餅。
為了完成前述兩個「異想」,吳鈞堯進而提出了成立「金門國」的第三異想。他表示,兩岸談判陷入僵局,不如由「金門國」出面調停,「金門國」還可以早一步加入聯合國,為「台灣國」進入聯合國鋪路。如果「台灣國」大搞「二分法」選戰,「金門國」還可順勢接收有理想、有抱負且嚮往和平寧靜生活的有志人民,共同壯大和平立國理想。吳鈞堯還說,金門是個人脈豐沛的「僑鄉」有志之士應效法孫中山先生,積極派遣外交人士分赴各僑居地勸募、組織、連署,動用國際同情力量爭取獨立。
吳鈞堯表示,寫這篇「異想」文章主要在讓國人瞭解金門人的思考,因為不知道就無從瞭解、同情或支持,只希望這篇文章成為一帖「刺激藥」,也願大時代之後,莫只記得悲情,生命的願景也該開展與實現!
金門籍的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則在專題中回憶了文化局元年活動中所舉辦的座談會,並以「等待飄揚的文學三色旗」,一方面回憶了金門文藝界的發展歷程,一方面也勉勵新世代作家「準備上路了」!
楊樹清在文中描述,金門解嚴之前,在地的文學創作幾乎「繳白卷」,僅有少數「戰爭過客」曾留下雪泥鴻爪。而金門近代文學的起點要從一九七三年七月陳長慶創刊「金門文藝季刊」說起,根據他的記錄,七○年代「金門文藝」時期,配合當時「金門日報」的「正氣副刊」,孕育出一批長居原鄉的寫手,包括陳長慶、林媽肴、陳亞馨、王建裕、陳文慶、翹楚、金萍、林怡種等。楊樹清並以「當代金門文藝的拓荒者」來形容他們。
在「誠品好讀」這篇專題企畫當中,經由幾位文學家之筆,帶領讀者重新看見、重新傾聽、重新閱讀了這座千年島嶼的身世,也從不同的面向讓讀者重新認識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