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前進金門錄製吳稚暉紀錄片
公共電視台為製作「山高水長|吳稚暉」紀錄片,昨錄影工作小組前往水頭吳稚暉亭、太武山等地取景錄影。並邀請到中華粥會會長陸炳文、吳稚暉海葬金門海葬船船長之子陳櫻根,進行訪問,同時專訪了福建省政府主席顏忠誠。並搭乘海巡署支援警艇在水頭海域拍攝當年海葬空景。
由公共電視製作的「山高水長|吳稚暉」紀錄片,全片計畫在今年十月間殺青,將安排於十月三十日吳稚暉先生逝世紀念日,或十二月一日吳稚暉海葬水頭紀念日於「公視」頻道首播,屆時歡迎鄉親從影音中重溫稚暉先生自然的偉大!
公共電視台錄製「山高水長|吳稚暉」紀錄片,昨錄影工作小組一行,是在中華粥會會長陸炳文陪同、指導,於上午首前往水頭吳稚暉亭取景錄影,並專訪了福建省政府主席顏忠誠。一行並轉往太武山取景,下午則搭乘海巡署支援警艇在水頭海域拍攝當年海葬空景,同時訪問了稚暉老海葬金門時,這次專程由台灣前來金門「尋根」的海葬船船長之子陳櫻根對父親的追憶。
省主席顏忠誠在率同省府員工代表及中華粥會會長陸炳文,向稚暉老銅像獻花致祭,表達對這位黨國大老的追思與緬懷其豐功偉績同時,也以稚暉老當年生前遺願海葬金門,心向回大陸,如今小三通試辦,水頭碼頭和海域為主要進出大陸點,冥冥之中早有預知,以及朱熹教化金門、稚暉老選擇海葬金門,同樣契合軍民純樸和風土民情,也虔誠的追懷這海葬水頭灣的一代哲人生前行誼良久。
記者李增汪/專題報導
在秋風吹起的秋高氣爽天氣裡,公視前進金門展開「山高水長|吳稚暉」紀錄片的錄製作業。全程受邀陪同參與的中華粥會會長陸炳文,對於現在紛擾的社會,是認為稚暉老的「實事求是、寧做調人」格言,都值得老一輩或年輕的一代學習,而其遺留下的風範更是國家保貴的資產,在金門受到重視相當難得,國人更應有適當的紀念,以追懷這一代哲人的典型風範。
在這一次紀錄片拍攝的同時,一位心懷孝思的後輩,他就是當年負責開海葬船船長的兒子陳櫻根,在前進金門「尋根」追憶父親過去在金門生活的點滴同時,並希望大家能協助他找一找當年稚暉先生海葬金門時,父親開的海葬漁船全身的照片,以完成父親生前蓋一座圖書館遺願和自己找尋這張照片的建立家族史心願。
因吳稚暉學術研討會相互認識的陸炳文、陳櫻根,在公視這次拍攝紀錄片又在金門相聚,兩人是都相當敬仰稚暉先生的風範,因此,不遠千里來金門參與錄製拍攝作業。
曾獲頒金門縣榮譽公民證的中華粥會會長陸炳文表示,這是他第六十六次來金門,卻是專程為了吳稚暉紀錄片而來。他表示:「稚暉先生是世界偉人,聯合國曾在一九六二年追封他老人家為「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還通知全球各會員國,對稚暉先生在教育、科學、文化、和藝術上之卓越貢獻,應有適當之紀念。而今年恰逢稚老一百四十歲冥誕,稍早於台北的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已經舉辦過一場「吳稚暉學術研討會」,出版了論文集與實錄,接著攝製紀錄片,都是藉此為追懷一代國士紀念活動,作一番後人應做的事。」陸炳文表示,該紀錄片第三階段製程移地金門進行,主要有兩個用意,其一是五十一年前的十二月一日,蔣故總統經國先生遵命下葬稚師於大小金門間之南海,金門軍政學生代表暨各界參與其事,自有不可割捨的一份感情;其二則是從古到今,浯江文風鼎盛,尤自宋秀朱子過化金門以後,更是地傑人靈,流風遺緒所及,文人雅士輩出,極一時之盛,此與八十年前,吳公等文化人士在上海成立粥會雅集,競以氣節相尚,旨趣不謀而合。
陸炳文強調,吳稚暉的偉大成就,不僅是文化人、金門人的驕傲,而且是全體中國人之光,七月底、八月初他與公共電視台製作群赴大陸展開上一階段工作時,曾造訪稚暉先生出生地「武進雪堰鎮」故居,鄉試闈場南京江南書院,讀書並主政過的江陰南菁書院,接觸了許多他的親友或門生故舊,學者專家,甚至黨政人士,印象最深刻的是,幾乎每個人都肯定吳稚暉的成就,均重新給他正面的歷史定位,亦皆公開承認他確為海內外所有中華兒女之光。
而陳櫻根在追憶父親陳進同時也指出,稚暉老當年遺願海葬金門,就指定要用大陸過來的漁船,為自己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海葬船隻。而負責開船的他父親當時名字是陳成,因名字音和當時行政院長陳誠相近,時任主祭官胡璉將軍為指揮海葬事宜,乃和他父親商研改名,以利海葬能順利進行,並在向熟諳姓名學人士詢問,徵得他父親同意後改名為「陳進」。而或許是為稚暉老的庇佑,這艘三杆帆漁船雖然在八二三砲戰遭共軍擊毀,但當時漁船恰巧運補物資進港,即全家族都已躲進防空洞,因而都能安然無恙保全性命。之後家族舉家遷居基隆,就如同胡璉將軍所述,「陳進」這個名字可以讓你事業年年進步高升,果不出其然,其父親遷台後由小漁船開始經營,逐年成長,由木造船改為鐵製漁船,營運最好時達三十餘條漁船,而數十年間一直是全基隆最大的船隊。
陳櫻根表示,他父親在去年十二月二日過世,他開始著手撰寫其父親生平時,才發現儒家思想深植上一代的心中,而且是落實去做,無論是吳稚暉先生或其父親,最重要的是在於心,而不在於社會地位。而吳稚暉先生與他們家族僅有一段淵源,但因此一事件與他父親改名有關,同時該漁船係家族由大陸廈門來台,重要的遷移脈動,而這件歷史事件是唯一較有可能遺留家族船隻照片,因此希望各方能幫助尋找,期建立起完整的家族遷徙史,以為陳家後代子孫世代傳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