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邊排球隊走過風光歲月
曾經戰績輝煌,打遍防區無敵手的「浦邊排球隊」,在金門運動史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惟獨民國四十七年軍民運動會排球比賽,敗給國軍「二十七師」,這是隊史上的第一敗;也是最後一役。因為適逢爆發「八二三砲戰」,球員雖僥倖躲過無情戰火,但家園遭受嚴重摧殘毀損,球隊因而被迫中止練習,而且,戰後金門也未再舉辦排球賽。曾經風光一時的排球隊因而消聲匿跡。
周水能,家住浦邊,現在已七十有八,當時是「浦邊排球隊」一員,他身穿六號球衣,為二排左,擊球員。談及這段輝煌戰績,他表示,浦邊排球隊約開始於民國二十六年左右,當時沒有組織,場地也是簡陋的磚塊埕(台語曰:磚阿埕),球很貴,起初買不起大球,剛開始都是打小皮球,破了還得自己動手補,當時都是隊員何水托幫大家「補球」。簡簡單單圍個網,就打起來了,人數也不一定,以一單挑九的情況常常有,沒有教練,更甭說是規則了,不過記得那時是打九人制的賽事。
隊員以浦山村村民為主,僅有陳世英是住在洋山,而在那個時候都是「偷」打的,當時生活環境差,幾乎每天都要到田裡工作。常常是身在田裡心繫排球,對排球的熱愛已是著迷、上「癮」的程度,而每每在黃昏時,心裡就彷彿有股聲音,告訴自己,好像聽見碰!碰!碰!的比賽擊球聲響,於是都會偷偷放下手邊的工作,然後拚命飛奔回村裡打球,許多隊友的家長則拿著棍子追隨在後,常常都是小孩跑給大人追,幾乎繞了大半個村莊,很有趣。
「浦邊排球隊」幾乎打遍全金門所有軍方的排球隊,在眾多比賽中,唯一一場敗北的比賽是,民國四十七年一月份在「金門地區軍民運動會排球比賽」輸給「二十七師」(約現在的金東師)拿下亞軍。而這一役也是球隊戰史上的最後一役。因為當年的八二三砲戰,摧毀了家園也帶走無數條人命,生活陷入困境,大家也就無暇練球,漸漸的浦邊排球隊就好像空氣一樣,消失的無影無蹤。
嚴格講起,浦邊排球隊最鼎盛的時期,大約是在民國三十六年至四十七年間,當時曾經至廈門比賽以及台灣比賽,而關於廈門比賽這一段故事,現今只有周孫贊能知一二了。
周孫贊,當年在隊中是第一排中間、護球手。他表示,大約是在民國三十六或三十七年代表金門至廈門比賽,當時國軍還未退守台海,兩岸仍可通往,不過局勢緊張,福建許多隊伍都不敢報名,惟金門縣政府以「金門青年排球隊」報名參加,那算是全國性的賽事,全隊大約十二人左右,由後浦(現在的金城)渡船頭乘船,前往廈門中山公園比賽,同行的隊員約略記得有何金福、何克熙,趙江珍:::。總共比了三場,只記得其中有一場是對英華中學(英屬學校),其他不太記得了,這次比賽打的不好,對手都是職業級的選手。回金後就是和周水能:::等一起打遍金門軍方的球隊,四十五年更代表金門縣政府到台灣參加比賽。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國四十七年左右,國軍中優秀的排球隊伍,幾乎都在金門,當時浦邊排球隊稱霸金門排球界,盛況空前,在四十七年一月份舉行的「金門地區軍民運動會排球比賽」,軍方特地外調二十七師前來較勁,浦邊隊在顛峰時期首次吞下敗仗拿到第二名,而這也是浦邊排球隊戰史上,唯一輸過的球隊,不過當時還有第十師(約現金西師),實力也相當強。而這一役也是浦邊排球隊的最後一役,八月份發生砲戰,家園毀損,使得生活陷入困境,漸漸的鮮少有時間進行練習,比賽就更不用說了,慢慢地球隊就好像煙霧般,消失不見。之後地區也幾乎沒有再舉辦排球比賽,「浦邊排球隊」也隨之停留在時間的渦流裡了。
對於「浦邊排球隊」每位球員而言,雖然球隊如同一盤散沙一樣(常常受徵召代表不同單位比賽),既沒有組織,沒有教練,也沒有正規場地:::,但他們視「排球」彷彿就像頭號情人一樣,陪同他們走過青春歲月。如今,歷屆參賽隊員中,僅存周水能、陳世英、周孫贊、周金木、何尚山、何水仕、何素森等人,而其中何素森、周金木現定居台灣,其他都住在金門,他們現在已都是七、八十歲,「阿祖級」的人物了。
「二十七師」是他們在金門的頭號敵人,當年輸球讓出冠軍寶座,至今仍銘記在心。而走過無數的球場,摘下不計其數的冠軍,砲火的無情,戰爭的傷害,讓他們無法繼續練球,戰爭過後球隊的活動就漸漸減少,彼此也鮮少聚首,再加上地區也少有賽事。隨著時光飛逝,「浦邊排球隊」彷彿雲霧般消失不見。時至今日,連四、五年級生的金門人腦海裡,彷彿已沒有任何印象,更遑論新世代的年輕人了。
從艱苦的年代,烽火無情的歲月中,堅強走來,對排球的熱愛、執著、付出,四處奮戰、堅持到底的運動精神,不失為我們最佳的學習典範。不知何時,才能藉由浦邊排球隊的精神,喚起金門的排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