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縣運會回顧系列之三》金門少棒隊一度躋進全國六強

發布日期:
記者: 蔡怡萍/專題報導。
點閱率:554

拿針線「補棒球」這個奇妙的經驗,對現代人來說似乎有些誇張,但對金門早期玩棒球的人而言,卻只是家常便飯。當時的小將們,就算不會補衣服,也得先學會補球。儘管環境如此艱困,但是小將們練習依然賣力。他們用汗水與淚水,贏得了一次次的榮耀,在金門的少棒史上寫下一頁頁光輝燦爛的歷史。這段精彩的棒球回憶,至今還深植人心,如同老酒一般,越陳越香,讓人回味無窮。

資深體育教師白金山長年參與了地區棒球的推行,提起棒球發展歷程,他直說,「這是一段光榮的記憶」。白金山表示,民國五十八年金龍少棒隊首次遠征美國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捧回了冠軍獎盃,隨後的紅葉少棒也同樣拿下佳績,讓全國掀起一波棒球風潮。當時擔任救國團主任的蔣經國蒞金視察,鼓勵金門地區也成立自己的棒球隊,隔年金湖國小(太武少棒隊)與金城國小就陸續成立棒球隊,並組成聯隊參加集訓,遠征全國少棒賽。

訓練是採用集中膳宿、集中訓練、集中就讀方式,要求二十多位小朋友與教練同住在救國團金門青年育樂中心(即現在的金門縣黨部),每天的生活就是唸書、訓練體能、打球,隔年赴台參加全國中華少棒隊選拔賽,金門首屆的少棒隊成員包括:領隊李金塔(當時任金門體育會總幹事)、經理許丕華(體育會副總幹事)、教練方振源,球員包括有:林國平(國民黨金門縣黨部主委)、李玉樓(金湖鎮長李成義兄長)、李錫源、孟繁國等人,至於白金山等人則是從第二屆開始加入教練團。

白金山回憶說,由於臨場經驗不足,所以在參加全國比賽的大陣仗中,小將們剛開始表現並不理想,卻越戰越勇,雖然後來未奪得名次,但是賣力的表現與整齊的隊伍(進場時搭配軍樂與整齊的步伐),不但贏得如雷的掌聲,也讓所有人印象深刻,後來還因此獲頒精神總錦標殊榮。

但民國六十三年至六十六年間,由於地區經費不足,整個棒球運動全面停頓了下來,根據民國六十八年十月份「金門季刊」第四期的報導,當時球具都被擱置在儲藏室中,球場也乏人問津,甚至成為汽車教練場。直到蔣經國先生再次造訪,忽然想到金門有群「棒球小子」,於是指示各機關全力支持辦理,讓沈寂一陣子的棒球活動,再度熱絡起來,各級學校也才恢復動員組織球隊,儲訓選手。

在各方的全力奧援下,金門少棒隊不斷茁壯,終於在六十八年的第五屆全國少棒賽中打出不錯的成績,其中盧宗族還擊出金門少棒五屆以來的頭一支全壘打,十七年來首度躋進全國少棒六強之林,寫下地區少棒發展史光榮的一頁,這一擊,讓地區鄉親舉縣歡騰,也為地區少棒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

其後許多當時知名球員包括:林敏政、高泉榮,與在防衛部服役的優秀球員都幫忙傳授球技,奠定金門少棒運動的基礎。

民國七十一年起訓練、選拔方式改變,各校自行舉辦比賽,包括金湖中小學、中正國小、金寧中小學與金沙國小等四校更由教育部指派為地區重點體育學校,並邀請縣籍北體青棒選手董欣樂傳授球技,董欣樂是地區造就出來的優秀選手之一,其他培訓出來知名棒球好手還有蔡秋木、陳佳木等人。

隨著時空背景的轉換,民國八十三年至八十六年後就停止全國棒球賽,各校採取自由組隊的方式,比賽規模也只有中小學棒球賽,後來棒球甚至僅列為教學活動,讓曾盛極一時的金門少棒,僅成為美麗回憶。

白金山強調,棒球是需要長期培訓的,最好小時候就要開始培養興趣,但是反觀現況,由於棒球活動日漸式微,讓地區少棒人才出現斷層,實在相當可惜。

參加過兩屆全國少棒賽的林國平,談起年少時的棒球夢,言談中還透露著無限熱情。他說,最初只是跟幾個好友找塊空地加上克難的球具,隨意玩起棒球來,後來竟然被選拔為選手,這份難得的經驗現在回想起來仍相當感動,儘管當初設備簡陋,棒球與球具常常都要「縫縫補補」,但是在那個艱困的年代,他說,可以打球就相當幸福啦!

至今雖然已經過了無數個春秋,但是金門少棒隊當初的精彩表現,到現在還是令人津津樂道,延續金門的少棒夢,這些過往的少棒英雄們至今仍在期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