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島會/專家觀點 島嶼建海橋國外經驗好壞尚無定論

世島會/專家觀點 島嶼建海橋國外經驗好壞尚無定論
跨海大橋的建造,對島嶼居民會發生什麼影響?Peter Billing(彼得 畢一林)和Rachel J.C.Chen(瑞雪兒;程瑞琪)在「第八屆世界島嶼會議暨學術研討會」提出一篇探討海橋對「Bornholm(波翁吼)」島造成的影響。研究發現,海橋的確改變了波翁吼,但是好是壞,尚無定論。
金門為了打造兩金大橋(金門大橋或金烈大橋)綢繆已久,甚至希望能有金廈大橋或金嶝大橋的興建。波翁吼島的過去、未來,與金門有神似之處。它並未建跨海大橋,卻間接受到一千二百公里外一座跨海橋的影響。
波翁吼是「丹麥」東南、「瑞典」南方的一個小島;面積一百五十平方公里,人口四萬三千人。它是丹麥和瑞典兩國夙昔爭相據有的小島;雖然距丹麥首都「Copenhagen(哥本哈根)」遠(船程約七小時;一百二十公里),離瑞典「YSYAD(由斯達;都市)」近(船程約一小時),卻只有在一六五八年到一六五九年之間,短暫隸屬於瑞典。當時,瑞典曾派管理者進駐,卻被波翁吼一位島民殺掉。刺客後來還變成英雄;來往丹麥與波翁吼間,速度最快的船,就是以刺客的名字為名。
波翁吼與哥本哈根原本主賴船舶交通,單程要花七個小時;班機方面,也只有一家航空公司,單程要價三百美金,十分昂貴。
西元二○○○年,丹麥.哥本哈根與瑞典「Malmo(馬阿某;第三大城)」以一條長達十八公里的跨海大橋相接;從此,由波翁吼要到哥本哈根,不再是直航,而是先由波翁吼乘一小時的船到瑞典的由斯達上岸,再乘一個半小時的汽車或火車,駛往哥本哈根,總計路程只需二個半小時。
這個情況,使得波翁吼的島民要到丹麥本國,得先出國一趟;至於交通的改變,發生什麼影響,正是畢一林所要探究的。他發現有了海橋之後,哥本哈根或其他地方到波翁吼的遊客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但停留的天數卻由九天降到六點五天。
波翁吼原本以農、漁等第一級產業為生,後來多了小型的商業,但經濟並沒有很大的起色。原因是這個島的島民很自我,不太願意為外來客改變原有的服務方式。都市人與島民對彼此對待的方式不能如意,就沒有一拍即合的現象。例如,每年從四月底到九月十五日,島上的餐廳設有戶外的餐飲,逾時則因天氣較冷,就只提供戶內的服務,這使遊客興趣大減。旅舍因為九月中之後,旅客減少,就乾脆停止營業;遊客沒有住宿的地方,只好打退堂鼓,連帶使其他商家沒有生意。這裡還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外人(含本國人)不能在此購置住宅,只能買別墅,而且只容外地人住一段時間,超過一年,就得設籍於當地。
由於有以上的連帶關係,波翁吼的經濟尚未有明顯改善,不過交通的確是便利了。來此旅遊的遊客有一成來自瑞典,五成來自哥本哈根,三成來自德國。
畢一林認為,海橋是歐洲島嶼在歐盟中競爭的一個有利的建設。不過,對波翁吼的島民而言,似乎還沒有調整出與外界合拍的舞步。海橋究竟是利是弊,必須持續研究。他的伙伴程瑞琪是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博士,專長在觀光經濟效益的分析與預測,將在後續的研究中,與他一起尋找答案。
畢一林─波翁吼一個官營區域旅遊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與程瑞琪在本次第八世界島嶼會議中,聯手提出了三篇論文。程瑞琪是「臺南」人,在美國「田納西大學」任教已有五年的時間。
畢一林關於波翁吼的論文題目為:︽Bridge of Troubled Water? TheImpacts of Transnational Regionalization in the oresundregion for the Island of Bornho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