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廣西藝術學院學生遠嫁到金門賣早點朱英明為三個孩子拚經濟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訪報導。
點閱率:364

「高中時,我想在報章上寫點文章,當時連筆名都想好了,就叫『奔流』!」「奔流,挾帶著是泥啊、沙啊的,雖然有許多苦澀,卻是澎湃的::」「後來,我沒有機會寫什麼文章,也許到了六十歲之後,我真的會提起筆::。」

「金湖鎮.新市里」賣早點的朱英明口音有腔調,那是廣西的客家鄉音。這位每天忙著為鐵板上做大阪燒漢堡、鮪魚三明治的娘子(約三十五歲),竟然是廣西藝術學院的輟學生!沒想到吧?她也曾經想過要寫文章哩!

朱英明住廣西「玉林市」,離家二、三百公里唸書。大一時,有人問她的同學:「為什麼她(朱英明)老是跟在你們的腳踏車後面跑?」原來,朱英明沒錢買腳踏車,只好跑步上學。

因為沒錢,所以大學只唸一年就無以為繼。不過,他並不覺得可惜,因為他的老師(中央美術學院)告訴他:「大學四年,能記住老師的三句話就不錯了!」老師支持他從商的打算,因為求學與就業或創業並不在同一條線上。

朱英明說:「老師自己有絕好的才華,但是一個月的收入也才一千元人民幣::。」

輟學後的她,先經營客車,車子是免費要來的,但因聘請的司機常中途罷駛敲竹槓,只好放棄。後來改賣織毛線機;她賣了十幾部,賺了兩部,便改織毛線。初期每件可賣五元(人民幣;下同),每天可織出一百件。毛衣景氣不好後,她改賣做磚頭用的生煤;一車可賣二千元;扣除成本,一天可賺二、三百元。期間曾經過許多刁難,她卻能運用人性弱點,對勢利者狐假虎威一番(製造與管理者熟稔的幻相),結果日子就好過多了。

朱英明有四個姐弟需要協助培育,雖然心甘情願,但因年紀輕輕就在坎坷中求生存,實在疲累已極,想要換換環境,便嫁到金門來。 到金門後,她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以一百萬元的價格頂下一個小店面,讓乏人問津的小店興隆起來。不過,近年因駐軍裁撤,生意又是一落千丈。

人生的起起落落對她而言,早已司空見慣。她雖然沒有以「奔流」為名寫過什麼;但是她對生活的態度卻是宏大的。她認為,一個人能為家庭多做些什麼,應該感到高興而不是斤斤計較。在廣西老家中,第一台電視是她買的;如今,新的房舍又已經蓋了起來::。在那個地方,還有許多人是一個月只有二、三天盤飧中有肉的!

朱英明與公婆的感情很好。她對丈夫說:「老人家好的是關懷,而不是吃喝玩樂!」

在鐵板上用鍋鏟翻動著熱騰騰的早餐,朱英明口吐紅樓夢、水滸傳和辯證法,讓聽者五味雜陳。她說,也許六十歲會開始寫文章;現在先得為一家子(三個孩子)拚經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