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成熟時又見馬路鋪曬高粱穗
將收割後的高粱鋪展於道路上,讓來往的車輛輾過高粱穗,藉以壓吐高粱粒,這是金門農友行之有年的生產方式。「金沙鎮.榮湖」的環湖道路,至今仍可見到這樣的景緻。
隨著農村機械化的趨勢,「路鋪高粱待車壓」的農業活動已經日益式微,只有採小面積種植的農友,或是因風雨失調而導致歉收的農民,還會沿用這種方法,為的是撙節成本。這是舊時代的小智慧,也是金門農業活動的特殊風貌。
農友黃章義表示,「一耕區(零點一公頃)」的高粱田如果可收成三百公斤的高粱粒,約可以賺一萬元,但若收成二百公斤,就很不錯了!這一季,他種了十五「區」,其中有一區才收穫五十公斤,有幾區勉強可以,但還是不夠成本,只好用土法來輾出高粱粒。由於榮湖畔的來往車輛並不多,還讓兒輩出車輾穗。
他說,有人種了二十一區,只收了十二萬元,肥料等成本就要十萬,加上人工,就虧錢了。有人種了六區,收成得九萬多元,那就賺了!不過,那可是颱風雨來時,半暝(半夜)到「山頂(田裡)」抽水所換得的代價。
要想靠種植高粱賺到錢?恐怕還是那些集體栽培班才較有機會!這是黃章義等小面積種植者的看法。
據「金門縣農業試驗所」課長楊武都表示,小麥、高粱的栽培班在金門共有十八個。「金門縣政府」保價收購高粱的預算一年約為一億一千五百萬元。保價收購的價格是每公斤三十八元。因為保價政策而受益的農民約有四千多人,但實際參與種植者,約為四、五百人。
金門每年栽培產春作高粱五百公頃、秋作高粱一千八百公頃;總產量為三千九百公噸。黃章義表示,這一季(秋季)的高粱是在七月中播種,十一月中開始收割。
楊武都表示,金門雖然實施保價收購,但農地拋荒仍然嚴重。民國七十多年時,種植高粱的面積有六千多公頃,現在只剩二千三百多公頃;可耕地也只剩下三、四千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