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金門入列
行政院文建會已於九十一年度彙整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計十二處,金門居這十二處潛力點之一。爰此金門縣文化局乃積極於九十二年十月委託學術研究單位,針對金門縣轄區的歷史文化資產潛力,做初步的勘查研究,以瞭解未來發展之工作方向與策略。九十二年研究成果,已初步界定兩項文化資產標的,做為金門將來申請登錄世界遺產先期作業之範圍。這兩項文化資產標的,一是傳統民居聚落村文化遺產,一是近代戰事紀念物文化遺產。
金門縣文化局委託中國技術學院進行「金門傳統聚落提報世界遺產初期準備與數位示範計畫」,昨日下午由計畫主持人中國技術學院副教授陳海曙、協同主持人中國技術學院副教授閻亞寧進行期末簡報。金門縣文化局長李錫隆、淡江大學副教授米復國、金門縣議會主任秘書李增德、金門縣政府建設局長李增財、金門技術學院副教授江柏煒、文史工作者黃振良等審查委員出席參加。
會中,審查委員認為推動世界遺產申報登錄是項龐大且複雜的工作,唯有從印製文宣和加強民眾教育宣導,公部門彙整問卷調查、爭取中央經費補助,由下而上的形成共識和努力,以聚落為平台、凸顯宗祠特色、做地方文獻翻譯、對外以「Quemoy」的為金門推廣,並成立世界遺產金門文化基金會,朝保育型的金門開發,用策略引導地方發展方向,以達到保存傳統建築的策略目標。
負責計畫的中國技術學院副教授陳海曙指出,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的精神,任何世界遺產應賦有顯著之全球價值,因此該歷史文化遺產是以從全世界歷史發展與全人類文化分布來認定,才會彰顯遺產之價值。過去政府對金門的文化資產雖然已有相當多的研究調查,但並非從世界遺產登錄目的而做,所以尚欠缺較符合全球歷史觀與客觀理性之調查分析。因此不容易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或其諮詢機構ICOMOS與IUCN等專家學者之瞭解與關注。然而事實上由於金門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風土氣候、歷史發展等因素之優良條件,早已在人類歷史文化中發展出許多具有能代表全球遺產價值之文化特色,可供世人瞭解、學習或紀念、反思與憑弔。
陳海曙並指出,九十三年金門縣文化局在行政院文建會支持下,將繼續推動世界遺產申報登錄準備工作之計畫,該計畫在集中經費與人力原則下,先選定金門傳統民居聚落村文化遺產,做為發展申請登錄世界遺產第一階段工作主要重點。該文化遺產主要是以金門擁有世界顯著普世價值潛力之傳統民居聚落村,且目前保存管理較佳的珠山、歐厝、山后三個聚落村為主體,就其歷史場址、建築群、文化紀念物、或文化地景,從世界歷史進展之宏觀尺度,以及全體人類文化形成之客觀角度,而非僅從中國歷史觀或單以金門人在地主觀感情因素,找出金門所擁有文化資產的顯著全球價值,以便讓世界各國人士易於認同而接受。
因此,申請登錄世遺準備作業之規劃工作,將從文化遺產真實性、完整性為最高指導原則,依據2002年世界遺產中心訂定的世界遺產公約實施作業指南,分為五大方向進行規劃,包括:遺產基本資料庫建置、法律規章草案研擬、緩衝區設置與保護措施研擬、保存與經營管理計畫與實施方法之建構、基礎設施設置之規劃。而金門申報世界遺產準備作業研究全程計畫以五年為期程,本次九十三年研究計畫為第一期。
針對「金門傳統聚落提報世界遺產初期準備與數位示範計畫」,陳海曙也提出重點建議,認為基本上未來初期準備工作中,除了硬體的規劃與設計施工外,民眾參與文化遺產保存工作應再進一步推動。而民眾參與文化遺產保存與推廣的推動,須包括教育訓練、培訓種子教師、民間組織建立、社區營造等。另外,金門已開始推動地方的永續發展,由於金門有許多風土特色的傳統聚落,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所以成為一種觀光資源,因此這些風土特色的傳統聚落保存,與金門永續發展的推動策略與成效,實有密切的關係。至於金門申報世界遺產初期準備作業,在本次(第一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下,依文化局草擬中長程計畫中相關工作架構,建議繼續推動未來三年至五年後續工作計畫,包括:基本資料展開、保存法律規章研擬、周圍緩衝區建立與維護機制示範計畫、文化遺產修復工程示範計畫、基礎設施設置示範計畫、經營管理計畫與措施建立示範計畫、民眾參與保存及行銷等。
金門縣文化局指出,行政院文建會在2002年陸續徵詢國內外學者專家、縣市政府與地方文史工作室提報與推薦台灣具「世界遺產」潛力點名單;並召開評選會議,是選出太魯閣國家公園、棲蘭山原始檜木林、卑南遺址、阿里山森林鐵道、金門全島、大屯火山群、蘭嶼、淡水紅毛城及其周邊歷史文化建築、金瓜石聚落、澎湖玄武岩、台鐵舊山線鐵道、玉山國家公園等十二處潛力點。除了原始林、火山群和玄武岩外,其餘景點部分都是屬於極佳的的複合遺產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