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寧鄉高甲戲研習成果發表會十三日登場
金寧鄉九十三年農業產業文化研習活動,推出的地方傳統高甲戲研習,學員經三個多月來的學藝,將於本月十三日晚上七時三十分假古寧國小禮堂舉辦的「高甲戲研習成果發表」活動中粉墨登場,鄉長李文俊歡迎鄉親屆時相招逗陣來看戲,感受難得一見的本土高甲戲民俗藝術。
這項地方傳統高甲戲研習,從今年八月二十日起,利用每週六、日晚間七時至十一時假古寧村辦公處進行研習,邀請古寧高甲戲研究社社長李雲標及多位師傅來傳藝,研習內容,有鑼鼓研習、唱曲練習(搭配鑼鼓樂器)、身段練習、武戲練習、劇目排練等。
在師傅的調教下,參與活動的學員興致盎然的學戲,學會了基本的入門功夫,在唱腔及身段也有模有樣,將和指導師傅們於本月十三日晚上七時三十分假古寧國小禮堂舉辦的「高甲戲研習成果發表」活動中一同粉墨登場,在鄉親面前展現學習的成果,表演的節目,包括有,「大別妻」、「三擊掌」、「武家坡」、及「三娘教子」等四齣家喻戶曉的劇碼。李文俊指出,該鄉於九十二年推出「石蚵文化節」活動,深獲鄉親的熱烈迴響,今年度再以石蚵為主軸,融合地方文化特色(高甲戲研習)、古蹟導覽、賞鳥活動,體驗石蚵林等,期能更深入彰顯石蚵的價值與魅力。
李文俊表示,高甲戲又名亦稱九角戲或戈甲戲,據說是在合興戲時期,演員常穿大甲,在廣場的高台上跳桌子而得名,高甲戲流行的地區與梨園戲類似,主要是閩南,台灣,以及南洋閩南華僑社會,相傳高甲戲起源於清初閩南的宋江戲,身段在文戲方面主要取材自梨園戲,武戲則自宋江戲發展出來,受平劇影響後武場表演亦多摹仿平劇,高甲戲演唱的曲調包括傀儡調、南管以及民間小調,但主要還是以南管為主,後來高甲戲逐漸為歌仔戲所取代,奪走了高甲戲的觀眾。
他表示,古寧頭很早就有高甲戲團,也曾跨海前往大陸福建一帶演出,後因戰爭影響,兩岸來往中斷,未有發展,只能在金門地區作業餘性演出,或參與一些民間慶典,在時空背景的限制下,中斷二十六年之久。直到六○年代,因村內廟會活動,在高甲戲老師傅的教導下,聚合了對高甲戲有興趣的村民,成立「金寶春閩劇社」,後來縣府提倡地方戲劇,「金寶春閩劇社」為輔導對象。並將劇團更名為「莒光閩劇社」,以符時代意義,當時團員多達四十多人,曾在大、小金門穿梭各村廟會表演,及金防部的擎天廳、金城的育樂中心,參與勞軍公演;七○年代曾遠赴台灣南北各大都市巡迴演出一個多月,受到旅台鄉親及各界讚賞,載譽榮歸。其後因社會和經濟變遷影響,團員們或是赴台謀生、或轉業,使得劇團難以維續,於民國六十二年終於走向解散命運。
雖然劇團解散了,但高甲戲還是團員心中的最愛,期待將來有機會東山再起,重組劇社傳承地方戲曲文化,到民國八十八年因「鎮威第」高甲館、梨園館成立,將成員名錄、輝煌事蹟、服裝道具呈現於世人,也觸發「古寧高甲戲研究社」的誕生,召回老藝人投入高甲傳承的信心。該社由李雲標擔任社長、副社長李梨山、執行長李文理、團員有李文裁、李金月、李瓊花、李清泉、胡漢忠、李錫文、李梓良等人。李文俊說,雖然目前高甲戲藝人大多已轉為他職,但其自幼習得之技藝卻根深蒂固,歷久不移,這些藝人幾乎都已年過半百,最年輕的也近四十之譜,以他們的技藝豐富了本土高甲戲的表演藝術,鄉公所也期望透由研習活動,讓這項民間社會戲劇能薪火相傳、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