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蚵低價入侵金門蚵身價跌
人人都說金門的蚵仔好,石蚵更好。不過,這一季對擎蚵(採蚵)的老人家們來說,他們辛辛苦苦採的蚵,不是價錢不好,就是產量太少!
山帶海,海隨山!對古寧頭北山村民來說,這一算是「歹年冬」,高粱的收成很差,連帶地海蚵的產量也很不好,「蚵實」約只有去年的一半。
古寧頭北山村有四分之三的村民有蚵田。六十五歲的李增熹擁有五、六千塊(條)蚵石;他表示,這一季蚵的產量很不好,「薄粒稀呀(金門話:很薄)」,不是「死殼」就是「沒生」,在北山村「十戶有十一戶」情況都差不多!正在剖蚵的媳婦和鄰人李增換都附和他的說法。北山其他養蚵人家也都嫌今年的收成不好,都被其他貝類如「七仔(籐壺;金門話)」佔據生存空間。他們都說,好像這一季是南山的蚵仔比較好。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李增熹表示,北山人除了養蚵之外,還種高粱,養禽畜;這一季不但高粱不好,蚵仔銳減,連酒糟都買不到。農會代理酒糟,好像在做「王爺生意」,態度「惡喀喀(惡狠狠;金門話)」!說什麼要打電話給周小姐登記,他卻連兩、三天打不通::::!(李曾熹說話的時候,李增換好不容易打通了。)
古寧頭南山村七十二歲的李增奇靠著採蚵,養大了九名子女。他表示,南山今年的蚵仔確實長很好,春節期間,他下海擎蚵,十二塊蚵石就可以採十幾斤的蚵實,往年要三十幾塊才有那麼多。他說,蚵的量雖好,但是他年紀已經大了,挑不回來了,而且蚵價也不好,銷不出去。以前,他的蚵田頭尾約有八個月可以採收,如今已沒什麼整理。他說,這裡的蚵是野生的,肥肥白白的蚵仔,在風起時蚵仔就會變黑變瘦,應該是這是把卵放出去了。擎蚵後,要清蚵石,偃蚵石,等到時候一到,蚵苗又會自己附過來::::。
瓊林蚵這一季的產量與去年相當,不好不壞。不過,瓊林的青蚵仔嫂表示:價錢很差,一斤才四、五十元!因為大陸人也跑到金門沿海佈樁養蚵,用舢舨作業,他們的人工便宜,打擊了瓊林的蚵價。此外,瓊林人下海擎蚵時,海泥深陷及膝,以前才到腳踝而已,可能是東半島在沿海興建工程造成的影響。蚵嫂表示,瓊林擎蚵的勞動人口平均在六十多歲以上,有八十幾歲的阿婆還在採蚵。
快八十歲的瓊林阿婆眼睛已經「霧」了,靠著七十年累積的技術,剖起蚵來既精準又迅速。阿婆說,以前油米都要靠賣蚵,如今「剖個要死」,女婿提出去賣,一斤卻只賣四、五十元,為此替丈母娘難過得要命。
洋山七十五歲的黃老婆婆和丈夫(張姓)以賣蚵為業,養大了九名子女。她說:蚵價實在太低了,才四、五十元,無法生活,還好孩子都大了!她和丈夫花了三「晡」(三個上午或下午)擎蚵,剖蚵,分兩天賣出,一天賣八斤,一天賣九斤,每斤五十元,等於一天的工錢才二百多元。春節期間價格較好,一斤可以賣到七十元,但只有幾天的光景。現在擎蚵比以前困難,海泥及腰,還得花五百元去買一個大保麗龍防墜,才不會全身陷入泥淖。她認為,海泥變厚可能是金沙港做堤堰所造成的。老婆婆說,洋山養蚵什麼都用,石頭、塑膠,連衣衫都可以,很精彩。採蚵的人在海裡都黑頭黑面,像「土地公」一樣。
黃老婆婆表示,大陸人越界到洋山沿海養吊蚵,還拿上岸來賣,打擊本土蚵的價格,實在很「夭壽」。她說:金門蚵的「蚵婆」是「黑魯魯」,蚵實較小,大陸的卻是「赤噹噹」,蚵實很大枚,很好辨認,但大家都愛便宜,不珍惜自己的土產。其實,大陸蚵雜有很多殼,洗十幾遍未必洗得乾淨,但大家要的只是便宜,實在是:「沒伊法」!
西園的石蚵有些才巴掌大小,是祖傳下來的。在外海的部分,已好幾年沒有產量,有時候是大陸漁民電魚,水會導電,把蚵仔也電死了;在近陸的部分,這一季的狀況不錯。蚵民黃世國表示,三年前的蚵價可以有一百元,如今只有五、六十元。外來的蚵一直進來,蚵民還是賺不夠吃。
除了面臨大陸蚵的低價衝擊外,蚵民的蚵田還會受到其他貝類的侵害或競爭,例如藤壺的成長比蚵快,會搶佔蚵的生存空間。紫貝與蚵競爭攝餌的空間,蚵螺會將牡蠣殼銼破以食其肉,扁蟲會從蚵殼的間隙侵入以食其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