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西園鹽田陳其南傾聽老鹽工話從前
西園鹽場的辦事處將修繕改設「西園鹽場地方文化館」;西園鹽田也將復育。文建會主委陳其南表示,西園鹽田要重新做起是很辛苦的,應該有更多的社會團體和知識份子來當義工。
文建會補助金門縣三百九十萬,要在西園成立「西園鹽場地方文化館」,並由金門縣自籌一百八十萬元。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昨天到現地會勘。幾位年過八旬、九旬的老鹽工們向他表示:四副鹽田若要復作,水門得要先修復才行;復育鹽田雖然是用於觀光而非生產,還是應該要有個「型體」才像樣!
陳其南與八、九十歲的老鹽工交換意見。年約八十歲的莊太白、黃水現和九十歲的黃承基等,開口就是一串活生生的史料。老人家講得頭頭是道;陳其南要隨行人員把老人家的記憶留下,把鹽場的「口述歷史」做好。(金門縣文化局局長李錫隆表示已經做了。)
文建會雖然補助「西園鹽場地方文化館」,但不包括鹽田的復育;復育所需的經費,將由金門縣政府另行爭取或自籌。西園鹽田共有十九副,李錫隆表示將復育其中四副。
民國八十六年,陳其南曾到西園鹽場參觀過。當時,鹽田、鹽丘規模俱在;如今則是物已非、人已散,連堆積如山的鹽丘都被免費贈送,全部都被人搬光了。陳其南見到空空的鹽田,設備幾乎都已經不在;他說:「只剩下這個啊?都沒有了!都看不到了!」他苦笑了一下,說:「那還要怎麼保存?」
陳其南表示,西園鹽場的歷史久遠,採一貫作業,小小的場域內,一應俱全,很值得被保留下來,供人參觀學習;可惜設備、倉庫都消失了;可能是因為地方太偏僻,沒有及早被注意到。
他表示:臺灣的鹽業都是比較現代化的,曬鹽歸曬鹽,製鹽歸製鹽。金門的製鹽方式是比較古老的;以前是夏天來,在大熱天看鹽工們曬鹽,看到頭有點發昏,但卻能感覺到金門製鹽的方式是很傳統、很細緻的作業技術。
由於鹽場的很多東西都已經消失了;他說:金門要復育鹽田是很好,但必然很辛苦,「恐怕得把局長(李錫隆)找來曬鹽:::。」他還說:成立地方文化館和復育鹽田之後,最重要的是要有社會團體和知識份子來參與;政府不太可能僱請很多人力來管理。「台灣鹽業博物館」耗資數億,還是要委託退休員工和對鹽業文化有興趣的文史工作者去維護。維護的工作不能只靠一個村子或鹽場的老員工去做;他們雖然懂得製鹽,但文化工作需要許多新的觀念和思維,仍必須要靠知識份子多參與;也許每天要有三、五位義工輪值:::。
陳其南表示,「西園鹽場地方文化館」的計畫已經確定了。藉著地方文化館的成立,希望讓以前的歷史和文物保存下來;若能結合鹽場現有的景觀,還可以變成金門地方的文化資產,成為兼具文化性及觀光性的產業,並成為歷史傳承的一部分。
他說,文建會在全國許多鄉鎮推動地方文化館,是為了拯救一些有特色的空間。這些空間若沒有變成地方文化館,可能就會被拆掉;就算不拆掉,閒置的空間也會變得很髒亂。把空間保留下來之後,要有充實它的內容,例如鹽場的歷史和文物就是空間裡的軟體及內容。
陳其南昨天是在李錫隆的陪同下會勘鹽場;在場的人還有教育局學管課的課長楊加順、金沙鎮公所的祕書王清良、社會課的課長陳淮任以及西園里的里長許來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