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敵台油賢聚油廠退出榨油舞台記憶的豆油香只能在夢裡追尋

不敵台油賢聚油廠退出榨油舞台記憶的豆油香只能在夢裡追尋
記憶的屋宇,業已頹圮。
盧志嶢輕輕撥開叢生雜草,和那一張記憶的臉,空氣中,似乎還瀰漫著當年淡淡的油香。
半世紀前,熱鬧的油廠,曾經是賢聚村繁華的一景。
民國三十七年出生、現年五十八歲的賢庵里長盧志嶢,緩緩訴說著油廠的故事。油廠是盧志嶢父親盧水泉、伯父盧西湖、叔叔盧天惠合夥開設。創設的確切時間,盧志嶢已不清楚,只記得唸小學時,油廠就開始經營、製造。
油廠製作的是「土豆」油、麻油。當年,除賢聚村外,后浦、安岐、湖下也各有一間油廠。
盧家的油廠規模雖不大,人氣卻不差,雇請盧永樹、盧啟料以及二位后浦人,當製油師父。盧家堅持用金門當地出產的土豆、麻子當製油原料,「金門土豆卡香!」盧志嶢的妻子楊西輝說道。土豆等原料不是用現金買,就是用土豆油交換。
土豆買來後,堆放在倉庫間,要製油時,再請工人剝殼,剝一斤的工錢是五角。好的土豆仁可賣給后浦貢糖店做貢糖,較差的則拿來製作土豆油。
製油時,先將土豆攪碎,再用風鼓將土豆膜吹掉,經過碾碎後,放到柴桶中炊煮,待土豆軟化,然後,輕輕壓製成一個個圓形豆塊,再放入榨油機中,用鋼板壓擠出土豆油。
剩下的豆渣塊,還可進行第二次榨油。盧志嶢說,將豆渣塊放入石磨中,以牛隻帶動石磨,將豆渣碾細,再用熱火炒,接著,用人工踩壓成圓形豆塊,放入榨油機中再次榨出油來。第二次榨油後剩下的豆渣餅,不能再榨,只能賣給農家當飼料餵給豬吃。
製作麻油的過程相同,只不過,榨油剩下的麻渣餅,無法當飼料用,都賣去當農作肥料。
盧志嶢回憶指出,鞭打牛隻拖動石磨時,必需先將牛隻的雙眼遮住,牛隻才會乖乖繞著圈子轉,因為相當耗力,一個小時後,就要換另一隻牛頂替。
民國五十九年嫁給盧志嶢的楊西輝還記得,油廠全年無休,每天凌晨、深夜都要趕著煮粥,給製油師父當餐點,生活相當忙碌。台灣油製品陸續上「門」後,民國七十幾年,競爭力較差的賢聚油廠,不得不就此歇業,退出舞台。
坍塌的油廠現址,橫躺著鏽透的榨油機具,幾乎被叢生雜草淹沒,廠房旁破舊的倉庫間,仍置放著滿屋子當年榨剩的麻渣餅,就著小小細細的窗條口,慢慢散逸出當年的淡淡油香,和那段塵封已久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