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各姓宗族「吃頭」過節
清明時節的重要活動包括掃墓、祭祖和「吃頭(食頭)」。沙美張氏宗親昨天上午九點在始祖墳塋前掛五色墓紙,十一點在宗祠中舉行祭祖儀式。闔族男丁約八代同堂,三、四百人,共同緬懷祖德宗功,並於禮成後一起聯誼吃頭。
吃頭活動是同姓家族的血緣大會,這樣的活動,兼含榮祖耀宗,思源報德,振耀倫常,敦親睦族,砥礪後起,宣揚傳家聲等多重功能。經年未見或睽別多年不見的家族成員,可以在這一天相會;不同堂號的同姓家族,也會在這樣的活動中互相交誼。
沙美的吃頭活動除了沙美張氏之外,還邀請官澳張、青嶼張、後浦張、泗湖張、田墩張等各地張氏宗親前來同聚。洋山張氏則自己有吃頭活動。
沙美張氏的堂號是「儒林衍派」,金門其他各地的張氏或屬之,或不屬之。青嶼張也是儒林衍派的一支,但已別立堂號為「忠勤世第」。在唐代,清河張氏被列為十國柱之一;儒林是清河衍派的一個分支。
沙美張的開基始祖為張允三,距今已歷二十六世,墓園在金沙國中與忠孝新村之間,張氏宗族昨天上午九時在墓前舉行祭典。祭告祖先的文字如下:
「黃鸝正囀,紫燕初飛。青山疊疊,綠水漪漪。春郊馬鬣,瞻摩豐碑。緬懷祖澤,承烈丕基。祥開百世,慶衍千支。貽謀悠裕,繼述雍熙。人文競秀,燕翼交輝。勤耕勤讀,有守有為。經綸濟世,道德匡時。嘉庥福蔭,延慶流徽。克繩訓迪,永篤孝思。家聲大振,宗政宏規。清明令節,孺慕依遲。恭申謁祭,賦感陳詞。懇誠上格,肅晉清卮。仰欽赫鑒,垂祐是祈。」
祭祖活動的用意就是要頌揚祖先,讓後輩效法。在這篇祭文中,張氏族人表達了對始祖的孺慕之情,大意是說:在春和景明的時候,子孫們在始祖的墓碑前表達追思,感謝始祖創立了家業;後世之人,也會勤奮有為,光大家聲。
在祠堂中的祭祀對象除了始祖外,還有列祖列宗的牌位。一切行禮如儀後,也有一篇祭文要祝告祖先,全文如下:
「歲序更易,流水韶光。際清明之令節,懷祖德之悠隆。丕基沙美,一世三公。衍清河之赫烈,耀儒林之輝煌。簪纓繼盛,閥閱光弘。列祖詒謀流慶,燕翼承烈開洪。克繩忠孝,振耀倫常。丁貴聯枝並茂,人文奕葉鍾祥。守經傳道,紹武傳芳。功業昭揚譜牒,禮樂雍穆廟堂。敦親睦族,榮祖耀宗。佇家聲之大振,慶後起之奮揚。思源報德,務本砥躬。綿嘉澤而裕後,遵祖訓以型方。感時追慕,獻節誦功。祈列祖之垂鑑,祐胤孫而騰昌。」
文中歌頌祖先能持守正道,繼承清河,開創儒林,後世也必須以列祖列宗為典範,光耀門風。
「:::家傳惟忠孝,祖澤守詩書:::葉奕千年茂,支分萬代長:::」,這是沙美張氏昭穆(宗廟輩分排序)中的幾句。大意仍是要後代子孫繼承美好的德性,以期綿延萬代。宗祠既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宗族實行孝道、教育族人禮法和道德的地方。清明祭祖,自有其深遠的意義!
記者李金鎗/金城報導
昨日是清明節,地區民眾沿襲舊俗舉行祭祖、掃墓活動,各姓宗親也舉行「吃頭」聚會,聯絡宗親情誼,昨日下午公墓湧現清明掃墓人潮,充分展露出緬懷先人慎終追遠的孝道情懷。警方在各公墓附近疏導交通,維護行車秩序、安全。
清明日各姓氏宗族舉行祭祖、掃墓是相沿已久的習俗,各姓氏宗族在舉行祭祖後,隨即在宗祠內「吃頭」。各家戶大部份都準備豐盛的菜餚,祭拜祖先,緬懷祖先恩澤。午後可見一群群扶老攜幼的掃墓人潮,帶著糕餅水果、鮮花等大包小包的祭品,虔誠在先人墳前祭拜,也在墓前與墓背掛滿印紋的五色紙,用小石頭壓住,再向先人上香,緬懷祖德福蔭子孫,彰顯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
民眾也會在清明日吃「春捲」,讓「春捲皮」業者生意興旺,增添過節的氣氛。
昨日,殯葬所也在公墓設立服務站,提供茶水、掃墓工具、油漆、毛筆等器具,來服務民眾。消防人員也到場宣導防火安全,並提供掃墓民眾簡易水袋,呼籲小心火燭。警察所也動員員警及義交在公墓入口處及主要道路口維持交通秩序,有效紓解交通擁擠的情形。